如果说美国曾向外国纳贡数十年,金额曾占其政府支出的20%,您敢信吗?但这确实是史实,而且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势力竟然来自非洲。而且除了迫使美国纳贡”之外,这个势力还曾连续数百年成为了欧洲人的心病。那么这个势力究竟是什么人?他们又是如何兴起和衰落的呢?

这个势力名叫巴巴里,在欧美的史料里,一般将他们称为巴巴里海盗。巴巴里(Barbary)这个词源自北非族群柏柏尔人(Berbers),但其构成却比柏柏尔人要复杂得多。

其实从伊斯兰教兴起,欧洲和北非分化成不同阵营时开始,双方之间的战争可以说就成了常事。而从14世纪开始,奥斯曼对北非地区发动了一系列征服行动,将北非大片领土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1499年到1501年之间,奥斯曼舰队在其将领凯末尔?雷斯的率领下击败了欧洲海洋强权威尼斯,使欧洲国家的海上活动受到很大压制。

不过北非地区毕竟远离奥斯曼本土,所以虽然此后几百年当地在名义上一直是奥斯曼领土,但当地沿海的一些城市很快取得了自治的权力,成为了自选首领的共和城邦,而这些沿海城邦靠海吃海,也很自然就利用了当时欧洲国家的相对弱势,对其海上船只乃至沿海地区发动了长达数百年的袭击。

在早期,这些袭击主要为奥斯曼的政治利益服务。但随着奥斯曼逐渐失去对北非的实际控制,从1587年开始,北非城邦对南欧的袭扰目的基本都转变成了为自己获取利益。当时,他们曾反复对意大利南部沿海和马耳他地区发动袭击,掠夺到大量财富,并掳掠到大量当地人口。而这些人口多数都被卖到了奥斯曼本土地区,这也使巴巴里城邦获得了巨额利益。而在后期,这些袭击甚至蔓延出了南欧地区,包括爱尔兰在内的西北欧地区也曾多次遭到巴巴里海盗的袭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当时的这种攻击和人口掳掠也绝对不是单向的,欧洲国家也曾多次对北非发动过袭击,也曾掳掠过大量北非人口。比如一些记载显示,仅在1568年到1634年,欧洲的一个宗教武装圣斯蒂芬骑士团就曾经从北非掳掠走了1.4万当地人。不过,总体上当时巴巴里城邦在地中海争霸中还是占据了一定优势。一些欧洲历史学家声称,在数百年的时间里,巴巴里城邦可能从欧洲总共掳走了100万左右的人口。当然,这些数字也存在很大争议,有近代学者认为这个数字被夸大了许多。

不过,当时巴巴里城邦曾经实实在在成为令欧洲各国头痛的问题。在18到19世纪,从巴巴里海盗手里赎人甚至在欧洲成了专门的产业。比如在1716年到1736年之间,丹麦就从巴巴里海盗手里赎回了165人,而丹麦还是地处北欧。在南欧地区甚至出现了沿海地区少人居住的景象。

而在此期间,鼎盛一时的巴巴里城邦甚至对美国形成了压制。当时,通过大西洋和地中海开展贸易的英国北美殖民地船只也频繁受到巴巴里的袭击,这也迫使其与巴巴里城邦进行过一系列谈判。在1777年,主要由巴巴里城邦组成,一度独立的摩洛哥曾与美国签署了一个友好条约,在其中摩洛哥承认美国为独立国家,并宣布不再攻击美国船只。

而这个条约在美国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通过这个条约,摩洛哥其实承认了美国是一个独立国家,比法国承认美国独立还早了一年。因此现代一些史学家据此认为,摩洛哥才是世界上第一个承认美国独立并与其建交的国家。

但摩洛哥不再攻击美国船只当然也不是无条件的,而是需要美国为船只缴纳贡金。而这笔贡金在早期的美国也曾成为一笔沉重负担。一些史料记载,最多时给巴巴里的贡金支出甚至曾占到了美国联邦政府财政支出的20%之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美国肯定是不愿意长期纳贡的,而当时欧洲国家的国力也都有了长足增长,因此很快,欧洲多国和美国也联手对巴巴里城邦进行了大规模打击。

从1800年开始,瑞典率先对巴巴里城邦展开了攻击。1801年5月13日,美国也派出了由4艘军舰组成的远征舰队,对巴巴里城邦的黎波里和阿尔及尔展开了进攻。而此次战争也成为了美国第一场在美洲之外进行的战争。

在这次战争中,美军费城号军舰在封锁的黎波里的过程中触礁被俘,导致大批美军被俘。随后美军又发动突袭将费城号击沉,避免了其为巴巴里所用。之后,美军虽然成功攻占了的黎波里城,但却无力清除巴巴里势力。最终美国为了赎回被俘士兵,又向巴巴里城邦支付了6000美元的赎金。随后美国继续向巴巴里城邦支付贡金,等于还是与巴巴里打了一个平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费城号被巴巴里炮火击中起火

这样巴巴里城邦对与欧美各国之间的争斗又持续了几十年。1815年,在击败了拿破仑之后,欧洲各国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除了针对拿破仑失败之后的法国达成许多共识之外,还决定欧洲各国要携手完全压制巴巴里城邦。

此后,欧美各国联手对巴巴里城邦进行了一系列打击行动,使其逐渐衰落。1830年,法国入侵阿尔及利亚并将其征服,此后巴巴里城邦才真正受到了压制,其袭击活动则是在19世纪中叶之后才最终销声匿迹。直到此时,可以说也是世界历史重要一页的巴巴里势力才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