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终于对苏联发动了蓄谋已久的攻击。

这场战争,从北部的列宁格勒、中部的莫斯科,到南部的乌克兰,德国军队如潮水般汹涌而来,覆盖了苏联的广阔疆域。

当时德国,采用了在欧洲战场上屡试不爽的“闪电战”战术。这种战术的精髓在于快速突破敌方的防线,利用装甲部队和空中优势迅速扩大战果。

在苏联战场上,德国的这种战术再次发挥了威力。

战争的第一天,苏联的前沿阵地就几乎全部沦陷,无数的飞机在德军的空袭下被摧毁,总计超过了2000架。

两周后,德国的三个集团军群“北方集团军群、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在苏联的领土上分别突进了400至500公里。

苏联军队在德军的凌厉攻势下节节败退,近百万的苏联士兵在战争中英勇牺牲。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不得不采取了一项极端的战略——“焦土战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焦土战略”,就是在苏军面临不得不撤退的局面时,必须确保不给德军留下任何可用的资源。

为此,苏军在撤退时,会将所有能够带走的车辆、粮食、燃料等物资全部带走,而那些无法带走的物资,如桥梁、工厂、仓库等,则会被就地销毁。

斯大林认为,德军虽然强大,但他们的战线过长,后勤补给线容易受到苏联军队的袭扰。

只要苏联军队能够彻底摧毁自己撤退路线上的所有资源,德军就会因为缺乏必要的补给而减缓其进攻的速度。

然而,斯大林的这一战略并未能如他所愿地遏制德军的进攻。

当时德国在战前对苏联进行了详尽的侦察和准备,他们知道苏联可能会采取这样的战略。

因此,德国在进攻前就已经建立了庞大的后勤保障体系,以确保他们的军队能够持续得到必要的补给。

这样一来,即便苏联实施了“焦土政策”,德军依然能够依靠强大的后勤继续他们的进攻。

在一片大好形势下,当时希特勒甚至还扬言,要在3个月内占领莫斯科,将苏联完全从地图上抹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残酷的“270号命令”

残酷的“270号命令”

1941年夏天的一天,斯大林的桌案上被堆积如山的战报所覆盖,每一份都十分沉重,压在他的心头。

战报中充斥着德军突破防线的消息,以及苏军败退、多人被俘的惨烈景象。面对这样的战局,斯大林深知必须采取更为果断和严厉的措施来挽回颓势。

于是,在“焦土政策”未能有效遏制德军进攻的背景下,斯大林于1941年8月16日签发了震撼人心的“270号命令”。

“270号命令”的内容繁杂,但总结起来核心有三点:

1、任何在战斗中表现出怯战行为的指挥官,将被立即降为士兵,并可能面临上级的枪决。这种严厉的措施旨在确保指挥官在战场上能够勇往直前,成为士兵的表率。

2、在被敌人包围的情况下,所有士兵和军官都必须战斗到最后一刻,未经允许擅自撤退者将被视为逃兵,无需请示上级即可就地枪决。

此外,逃兵的家属也将受到连带责任,可能会被抓捕甚至枪毙。这一规定旨在切断士兵的后路,让他们清晰地意识到,只有胜利才是唯一的出路。

3、对于任何叛变行为,其家属将直接遭受连带责任,被剥夺所有权利。这种严厉的惩罚措施旨在消除士兵的顾虑和犹豫,让他们更加坚定地投身于战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便如此,斯大林为了遏制苏军颓势,激发斗志,后来还给予了指挥官更多的特权。

其中当年苏军一步兵师师长,面对溃败如潮的兵士,还特意采用了历史上极为残酷的“十一抽杀律”。

所谓“十一抽杀律”,就是针对战败或逃跑将士,将将领和士兵按照每10个人一组分为很多小组。

然后依次每个小组进行抽签,每10个人小组将会抽出一个写着“处死”命令的签令,抽到该签的人将被当众处决,无论官职大小,一视同仁。

这种残酷的惩罚措施在历史上极为罕见,有文献显示,历史上总共只用过4次,2次在罗马时期,1次就是苏联面对德军时使用的。

在“270号命令”和“十一抽杀律”的加持下,苏军终于遏制住了德军的进攻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