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10月29日,天津大沽口洋溢着节日般的喜庆,从德国回来的3艘军舰威武地驶进港口,悬挂在军舰上的龙旗迎风飘扬,走在前面的定远和镇远格外打眼,围观的人们瞬间沸腾起来,伴随着汽笛声发出一阵阵尖叫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不是出了意外,这一幕早在一年前就出现了。

订购合同是1881年签的,合同规定德国伏尔铿造船厂交货的时间是1884年,可是合同期限到了德国却迟迟不交货,这就急坏了望眼欲穿的李鸿章。

德国不是交不出货,而是不愿意交货。定远和镇远分别早在1883年5月和1884年3月已经完工,并且顺利通过试航,完全可以按期开到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德国方面却说,现在中法两国正在打仗,德国作为中立国,不能违背“不得向交战双方出售武器”这一国际公约,那样会伤了德法两国的和气,所以交货的事要等到你们打完了再说。

其实这个说法有些牵强,因为合同是在开战之前签的,军舰并不是战争期间才买的,按期交货并不违规,但是德国不交货,清政府也没有办法。谁让你自己不能造呢?

法国自然担心这两艘军舰赶回来参战,便放出狠话来威胁说如果这两艘军舰起航,他们就在公海劫夺。按照合同,军舰造好后由德国派人送到中国来,法国这么一闹,德国便以不安全为由,拒绝交货更加理直气壮。

李鸿章一筹莫展,只能一边任由铁甲巨舰晾在德国风吹雨打,一边坐视法国远东舰队在中国耀武扬威。这么一拖,中法战争打完了,福建水师也全军覆没了。进口难免受制于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得提高国产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法战争之后,清政府做出了两个决定,一是加购4艘巡洋舰,专门用来防守屡遭外敌入侵的台湾和澎湖列岛;二是尽快召回铁甲舰,先把北洋舰队的架子搭起来。1885年6月9日,《中法新约》签署的第二天,清政府谕令定远和镇远迅速回国,德国此时再无拖延借口,只好派人驾驶定远和镇远悬挂德国商船旗帜,经过4个多月的长途航行抵达天津大沽口,换上了中国龙旗。

这是中国第一面海军旗,由李鸿章亲自设计,此旗全名飞龙戏珠旗,简称龙旗,长4尺,宽3尺,黄底,蓝龙,红珠。

与定远镇远二舰一同从德国出发开进大沽口的还有一艘巡洋舰,李鸿章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做济远。三远舰是北洋舰队的第一批主力舰。济远舰算是计划外军舰,是李鸿章擅长项目运作的典范杰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口定远镇远二舰用的是福建和南洋凑起来的195万两白银,账面上还空缺100多万两白银,后来李鸿章东拼西凑好不容易才筹齐这笔钱,怎么还会有余钱剩米去买济远舰呢?

记得小时候老家有个木匠很受乡亲们欢迎,除了手艺好之外,还因为他在做完大件之后,总能用边角料再做几把小凳子之类的小件。

李鸿章也是擅长利用边角料的高人。用乾坤大挪移手法买了两艘铁甲舰之后,他惊喜地发现账上竟然还有24万多两白银的盈余(这笔钱是他在补漏时多出来的盈余,再加上南洋和福建那一大笔钱的利息),于是他又从淮军军费中挪出43万多两白银,凑足68万两白银,于1883年在德国订购了济远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济远舰长71.93米、宽10.36米、吃水5.18米、排水量2300吨,马力2800匹,航速15节,210毫米口径主炮2门,150毫米口径副炮1门,机关炮10门,鱼雷发射管4枚,舰载鱼雷艇2艘,续航能力9天。显然,与超勇和扬威相比,这种新式军舰战斗力和抗打击能力都要强大得多。

李鸿章本来是想买两艘这样的军舰,这样就能组成一对姊妹舰,可惜手头钱不够,只好先买一艘再说,看以后能不能找机会再买一艘。

然而这样的机会再也不会有了,济远似乎命中注定是一艘“风波舰”,从下水制造到甲午战争一直风波不断,在北洋舰队的主力舰中,它的故事最多。

济远还在德国时就闹出了第一次风波。

1884年9月,出使法、德、意、荷、奥五国钦差大臣许景澄从北京出发,动身前往柏林与前任钦差大臣驻德公使李凤苞办理交接手续,随后开始勘察定远、镇远和济远3艘军舰,看看有没有质量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情的起因是李凤苞被人参了一本,有人说他贪污公款,影响了军舰质量。到德国订购定远、镇远和济远的时候,李鸿章吸取了蚊子船的教训,把赫德丢到一边,自己派人到欧洲去考察订购,李凤苞就是其中最关键的一个。

李凤苞生于1834年,江苏崇明人,从小聪明过人,兴趣爱好广泛,精通英语,爱好军事,尤喜海军,对军舰有很深的研究,是当时为数不多的专家,所以深得李鸿章的赏识和器重,是他办海军的得力助手。在李鸿章的破格提拔下,1877年,李凤苞负责海军留学生管理工作,1878年担任出使德国大臣。在德国他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打听欧洲铁甲舰的行情,负责物色和采购铁甲舰工作。李鸿章决定进口定远、镇远和济远,都是他提供的情报。

李鸿章暗自祈祷千万别查出来什么问题才好,否则那些反对派们一定会借机生事。他相信李凤苞能经得起考验,可是没想到许景澄这一查,还真查出了问题。

为了保证军舰质量,李鸿章早就防患于未然,专门派刘步蟾等人在德国待了整整3年,协助李凤苞负责监督军舰的制造。许景澄花了几天时间,完成了定远和镇远的验收工作,没有发现任何质量问题,镇远的装甲质量略逊于定远,比定远少了一台发电机,合同都已经事先载明。

出问题的是济远,最大的问题是穹甲位置过低。济远是继撞击巡洋舰之后研发出来的一款新型巡洋舰,它综合了铁甲舰和撞击巡洋舰的优点,与全身披挂的铁甲舰不同,这种军舰只在舰体中部要害部位铺设装甲,这样既能提高航速,又能降低成本。装甲中部隆起,两端深入水线,视之有如天穹,所以叫做穹甲巡洋舰。济远的装甲位置过低,处于水线之下,一旦船舷被击穿,军舰就会进水沉没。这个问题显然比较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之下,另外三个算是小问题:一是机舱狭窄,通行不便,妨碍修理;二是煤仓太小,存煤有限,续航能力不足;三是炮房太小,容量不足。

实事求是地说,济远舰的质量的确不如定远镇远二舰令人满意,但责任不在李凤苞。李鸿章从后续发回的电文了解到,济远的质量问题不是出在建造环节,而是出在设计环节。当时英国和德国都在研制这种新型军舰,在装甲设计上各有特点。英国的装甲位置较高,位于水线之上,坡度较大,防水性能较好。德国的装甲位置较低,与水线齐平,坡度较小,防水性能不如英国。也就是说,德国这个设计本身就有问题,但是很隐蔽,建好后才会被发现。

许景澄的这次勘察还是有收获的,随后他与德国方面进行交涉,研究整改方案,进行补救性修改,比如升高穹甲、扩大煤仓、拓宽机舱,等等。从日后实战的表现来看,济远的质量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没有影响到战斗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最大的麻烦并不是济远的质量问题,而是在于它是一艘独舰。除了济远,北洋舰队的主力舰都是双胞胎,行话叫做姊妹舰,训练和作战都是成双成对,互相协同。这种双舰小编队威力胜过两舰单独作战,是当时流行的海战战术。如果当初资金充裕一点儿,李鸿章就会买两艘“济远”,这样也许后来方伯谦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既然如此,李鸿章后来为什么不想办法再买一艘呢?这一来是因为济远出了质量问题,自然不好再买;二来谁也没有料到济远这艘独舰后来会有那么多的故事。

话说回来,其实独舰也有独舰的打法,不见得非要两舰协同才能打仗。问题的关键是济远配错了舰长,这就为今后的一系列悲剧埋下了伏笔。

济远的问题很快就传到国内,并迅速在朝中传播开来,李凤苞贪污中饱一说更加令人深信不疑,参他的奏本络绎不绝,李凤苞这个为北洋舰队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专家,在众人的唾骂声中被革职,黯然回到老家上海崇明岛从事翻译工作。

质量勘察事件表面上没有直接牵扯到李鸿章,但他清醒地认识到,这些人兴风作浪乃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出所料,济远回国不久,一场凶猛的政治风暴就向他席卷而来。

1885年11月,李鸿章到大沽口察看济远是否真有质量问题。他亲自登上济远舰,从大沽口前往旅顺基地试航,适逢海风大作,海浪汹涌,济远航行十分平稳,状态良好,于是他写信给海军衙门大臣醇亲王奕環,告诉他济远没什么质量问题,一切暂时归于平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86年1月,一封奏折打破了短暂的宁静。

主笔人是兵部左侍郎(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黄体芳,此人是朝中著名的“翰林四谏”之一,清流派干将,文笔犀利,气势逼人,很多高级干部曾倒在他的笔下,这次出手更是杀气腾腾,矛头直指李鸿章。

他说李鸿章身为封疆大吏,身兼多职,事务繁忙,平时无力打理海军,战时不从朝廷调度,去年中法战争期间福建水师告急,朝廷让他派超勇和扬威前去增援,李鸿章竟然抗旨不遵。如今让他担任海军衙门领导(海军衙门帮办,相当于副部长),只怕他恶习难改,难保日后不以保护京师为名,行拥兵自重之实,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这还只是黄副部长的火力侦察,接下来才是致命的一击。

他把李凤苞这本老账又翻了出来,说李鸿章用的都是些贪赃枉法之人,到时候只怕海军难当大任,最后他建议免去李鸿章的海军衙门领导职务,让尚在国外的海军衙门会办(相当于副部长,地位低于李鸿章)曾纪泽回国顶替他主持北洋海军建设。

这是一封相当有名的奏折,其中有两句名言曾在京中广为流传,第一句是“是水师非中国沿海水师,乃直隶天津之水师;非海军衙门之水师,乃李鸿章之水师”,这意思是说如果让李鸿章当海军衙门领导,只怕到时候北洋海军会变成他的私人部队。第二句是“恐用以御敌则不足,挟以自重则有余”,这意思是说如果现在不把他撤下来,只怕再过几年,那时他羽翼丰满,只怕到时候北洋舰队打仗无所作为,威胁朝廷却绰绰有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封奏折里还有两句话也很有意思,一句是“议和则李鸿章必占人先,议战则李鸿章必落人后”,另一句是“专主和议必不能筹战备,好用佥人则必不能得将才”。意思是说要打仗李鸿章就缩到后面,要是和谈他比谁都跑得快,所以如果一旦发生战事,他根本不会用心备战,而且他喜欢用小人(佥人),选不到真正的将才,这样的部队怎么能打胜仗呢?

从后来发生的事情来看,这话虽然相当刻薄,但并非毫无道理。

黄侍郎果然名不虚传,不愧是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文坛杀手,寥寥数语,锋利如刀,刀刀致命,见血封喉,可杀人于无形,可夺命于瞬间。

碰到这样的高手,不死恐怕也要脱层皮。

熟悉中国古代官场游戏规则的朋友都知道,皇帝最怕的就是臣子拥兵自重,犯上作乱,所以历朝历代对武将防范都极为严密,崇文抑武是各代帝王一贯奉行的基本准则,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一直把防范汉人坐大视为基本国策,所以朝廷历来对这类弹劾来者不拒,这是黄侍郎为官多年总结出来的心得,正是靠着对这个秘密的领悟,他才得以成为令人胆寒的文坛杀手。他相信这次朝廷就算不找李鸿章的麻烦,至少也会表扬他一番。

然而这一次他错了,他将为此付出代价。实事求是地说,黄侍郎这封奏折的确写得文采斐然,很有水平,可惜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黄侍郎等着看李鸿章的好戏。慈禧果然勃然大怒,破口大骂,不过她骂的不是李鸿章,而是黄体芳。慈禧批评他胡说八道,乱出主意,唯恐朝廷不乱(妄议更张,几近乱政)。这个板子打得不轻。

李鸿章并没有急于替自己申辩,而是静候朝廷发落,多年的官场修炼使他具备了从容化解政治危机的能力。他深知有时候面对凌厉的进攻,沉默才是最明智的选择,越描反而会让人觉得越黑,如果朝廷问责,自己再按惯例引咎辞职也不迟。

慈禧的指示下来了,她对李鸿章说,朝廷对你格外开恩,特别信任,虽然有人告你的状,可是我不找你的麻烦,你该干吗还干吗,希望你不负朝廷一片苦心,好好干,干出成绩让大家看看,也好证明朝廷没有看错人。慈禧这话说得相当漂亮,拉中带打,打中带拉,软中有硬,实在是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常理来说,朝廷就算不追究李鸿章的责任,也不应该跟黄体芳过不去,毕竟他是为朝廷打算,是个大忠臣。可是慈禧这次却一反常态,把他交给刑部议处,要给他定一个罪名。刑部有意维护他,定了一个乱打报告(妄行条陈)的罪名,做出官降一级的处理意见,考虑到黄侍郎忠心可嘉,所以两相抵消,免予处罚。这次刑部也错了,因为其犯了与黄体芳一样的错误。

慈禧对这个处理结果很不满意,再次大发雷霆,批评刑部判得太轻,有包庇之嫌,命令刑部将黄侍郎连降两级,立即落实。老佛爷既然发威了,刑部只好把黄体芳降为通政使。

屡战屡胜的黄侍郎这次之所以没能得手,刑部之所以跟着挨批,关键在于他们没有明白一个道理: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这一次他选错了攻击对象,李鸿章不是这么容易就能被扳倒的。

黄侍郎所说的大臣拥兵自重、不听号令早已是晚清不争的事实。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过程中,湘军迅速崛起,后来又有楚军和淮军相继崛起,地方督抚权力越来越大,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是其中的代表,现如今曾国藩、左宗棠,还有沈葆桢都已作古,李鸿章是这批实力元老派仅存的一枚硕果。20多年来的洋务和军务基本上都是他一手操办的,他的威望和实力已经无人能敌,不断式微的清政府不靠他来苟延残喘,还能靠谁?海军衙门里的醇亲王奕環只是朝廷牵制李鸿章的一颗棋子,也是朝廷装扮门面的一块遮羞布罢了,真正要办事还得靠李鸿章出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激烈的官场斗争中,李鸿章之所以稳如泰山数十年,要归功于他超群的政治智慧:既做事,也自保,有实力,不张扬。只会干活不会自保,往往事没干成,乌纱帽先没了。只自保不干活,乌纱帽也许能保住,可最终却会一事无成。要自保,就得有实力,官场之上,真正的靠山还是自己存在的价值。

黄侍郎栽了跟头以后,他的同行们吸取了这个教训,一般情况下不再向李鸿章直接开火。李鸿章依然执着地朝着自己的理想迈进,继续苦心打造北洋舰队。经过李鸿章艰难执着的经营,北洋旗下已有两艘一等铁甲舰、一艘新式穹甲巡洋舰、两艘撞击巡洋舰,总算粗具规模了,朝廷正是在这个时候派亲王到旅顺检阅了北洋舰队。

虽然经历了那么多波折和风险,忍受了那么多误解和攻击,但是李鸿章相信,不久的将来北洋舰队一定能够正式成军。

岁月不饶人,青春逝如飞。

十几年光阴一晃而过,壮硕之年的李鸿章不经意间已经年过花甲,一种莫名的紧迫感油然而生,带着在旅顺大阅兵中找到的自信,他决定让北洋舰队到日本去走一趟,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可是没想到事与愿违,此行不但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反而招来一场惊天血案。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