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有外国摄影师来到中国东北,拍摄到了旧社会时的东北。100多年过去了,回看这些反映当时东北普通百姓的生活瞬间的老照片,令人感慨。照片虽然很陈旧,却很真实。
原片是模糊的黑白照,进行了PS上色处理。一个个场景,一张张鲜活的面容,让人印象深刻。不禁让人感叹:旧社会太苦难了!庆幸我们生活在新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张照片拍摄于东北一个村落。100多年前的人们,住的还是低矮的茅草房,院子里有泥坯垒砌的灶台,四周也没有院墙。屋子的主人站在房子前,房子后面是有一道低矮的山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朝末年,驻守在东北的清军士兵。站在中间的是一名统领,四名士兵手握长刀分列左右。这些士兵看上去个子不低,但身材瘦弱。可见当时的清军士兵,疏于军事体能训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一处露天集市上,有小贩在摆摊。其中一个摊位上,立着一大个匣子,这个东西叫“西洋镜”。匣子里面装着画片儿,匣子上装有放大镜,根据光学原理可以看放大的画面,这在当时是很新鲜的玩意。两名俄军士兵,正坐在凳子上观看有趣的画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生计,一些江湖艺人走南闯北,摆摊卖艺。在这组照片中,摄影师没有拍摄灯红酒绿的上流社会,拍摄的大多数是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场景,旧社会人们的生活太艰难了。
照片中,一名男子正在指挥两名小孩倒立行走,精彩的表演吸引了很多人围观。一些俄国士兵也站在人群中观看。江湖艺人很辛苦,从小就开始练习绝活,赚的是辛苦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朝末年,位于东北的一座古建筑。该建筑有三层,雕梁画栋、飞檐高挑,看上去很壮观,建筑的四周设有围墙,朝南方向开有一个小门。院墙一角拴着两匹马。笔者没有找到该建筑的任何文字记载,东北的朋友,有谁认识这座古建筑的,可以说给大家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名黄包车师傅,拉着一名俄国军官,从外国人别墅区旁经过。俄国军官,手里还拿着一个皮箱。前面一名车夫在拉车,后面一名车夫往前推,看上去累得不行。他们的工作很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旧社会的人们,生活真是太苦了。照片中这名男子,穿着破旧的棉衣,棉裤上有硕大的补丁,头上戴着一顶破损的帽子。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照相。虽然生活是清贫的,在相机镜头前,他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街上,两名拾粪的小男孩,挎着竹篮站在相机镜头前。生活在旧社会的小孩子,很小都会帮家里干活。小小年纪,挎着竹篮上街拾粪。这是一条热闹的马路,经常有马车经过。不远处,一名俄国军官骑着高头大马,从街上走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旧社会的日子虽然很苦,但很多人没有选择躺平,依靠自己的双手向生活抗争。
照片中,两名盲人乐师正在街头演奏,他们虽然看不见,但是面带微笑。优美的旋律和曲子,吸引了很多人驻足欣赏。摄影师抓拍下了这张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朝末年,三名女子坐在院子里的凳子上晒太阳。他们是男主人的妻妾。在旧社会,家境殷实的男子,为了延续家族香火,会在娶妻之后纳妾。
她们长相富态,身上穿着华丽的棉衣,戴着漂亮的头饰,一看就不是寻常人家的女子。与旧社会穷苦百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一张明信片上的照片,画面上面两个角分别贴着两张大清龙邮票。九个流浪儿童,按个子高低站成一排,表情看上去都很拘谨。
出生在旧社会的这些孩子们,太可怜了。他们有的人没有穿鞋子,有的没有穿上衣,他们都是无依无靠的流浪儿。面对摄影师的镜头,他们的脸上露出了好奇的表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要掌握一门手艺,在任何时候都饿不着。在东北街边的一个角落里,一名鞋匠正在摆摊。
他的箱子里,装着各种修鞋的工具。修鞋是一门手艺活,需要娴熟的技艺和耐心。尽心尽力为顾客修复好鞋子,赚取微薄的收入。虽然生在旧社会,他们没有躺平,在向命运抗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旧社会,还有一种行当,就是算命先生。他们通常会在街边或者寺庙附近摆摊,桌子桑摆放着签筒等物品。很多人会到他们的摊位前询问自己的前程和命运。如今,这种行当已经很少见了。人们都懂得,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需要自己去努力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朝末年,在东北一处林场,一名俄国人和两名中国人坐在木屋前。坐在中间的是一名会计,手里拿着计算的账本,正在统计各种数据。东北地区林业资源丰富,从山上砍伐的木材,会通过河流运送到各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朝末年,一名流动理发师正在街边为顾客理发。理发师一般挑着扁担,扁担一头是理发的工具,扁担的另一头装的是火炉和脸盆。
生活在旧社会的他们,每天走街串巷,只要有人需要理发,他们会随时停下来,为顾客理发。这也是一门手艺,靠着理发,也能养家糊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北黑龙江上,千船竞发的场面,令人震撼。过去的船只,大多还是帆船,依靠风力推动船只航行。从照照片上看,数不清的船只,已经升起了船帆,正准备起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朝末年,在教军场上,正在举行一场阅兵式,现场旌旗招展,清朝军队的某小队站成一排,吹起了激昂的长号。现场附近,能看到有不少外国军人也参加了这次阅兵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朝末年,居住在中国东北的一名朝鲜男子。他们身上穿的服饰,和东北当地人有明显的不同。当时,大清国是宗主国,朝鲜国是藩属国。
朝鲜与中国的东北接壤,一直有零星朝鲜人移民前往东北。加上当时日本意图将朝鲜人作为渗透东北的先锋。出现了朝鲜人向中国东北地区大规模移民的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位于东北的一座奇特佛塔。这种佛塔和中国大部分地方常见的佛塔,迥然不同。佛塔呈方锥形,佛塔四面雕刻有数不清的佛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朝末年的东北地区,生活着很多外国人。照片中,在铁道旁边的小集市上,一名卖坚果卖和香烟的小贩正在摆摊。几名外国人上前购买,其中一名女士,胳膊上还挎着一只竹篮。摄影师拍下了这张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朝末年,中国东北一座寺庙前的景象。寺庙殿宇众多,飞檐高挑,古色古香。笔者并没有找到关于这座寺庙的文字记载,这是一座什么寺庙,也就不得而知了。时间过去了100多年,不知道这座古庙现在还有没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名外国人乘坐马车出行时的情景。这是一辆豪华马车,车厢上装饰有精美的花纹。车夫一手牵着马的缰绳,另一只手拿着马鞭。在过去,马车是最主要的交通和运输工具。普通人出行一般骑马,条件好的人出行会乘坐马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街角的栅栏下,两名当地人正在摆摊,他们售卖的是各种卷烟,产品有很多种。两名外国士兵站在摊位前,选购香烟。清朝时期,中国人最常见的是吸水烟、旱烟,卷烟在当时还是时髦产品,一包烟也不便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朝人的文化娱乐也是很丰富的。照片中,几名戏曲演员,正在舞台上表演节目。舞台下面,站满了看戏的老百姓。台上演员的精彩表演,引得下面的观众喝彩声不断。正在看戏的人,忽然发现身后有人在拍照,都好奇地回过头来张望。照片拍摄于当时的哈尔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朝末年,在一座码头边上,几名小贩正在摆地摊。售卖的是花生之类的坚果食品。一名男子买了花生后,正将手伸进衣服里掏钱。这一瞬间被摄影师拍下。背景中,一名身材魁梧的俄国警察正走下码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清朝末年,位于中国东北的一个集市上的场景。小贩们售卖各种竹编容器。仔细看,人群中有不少身穿朝鲜服装的人,他们的帽子叫朝鲜笠,识别感很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俄战争时期,在中国东北的俄军聚集在一起联欢。他们的长相一看都是俄罗斯人。他们弹着吉他,唱起自己国家的歌曲。一名男子正在火炉上煮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朝末年,生活在中国东北的一名俄罗斯女子,在鸡舍旁遇到了一名身穿和服的日本女子。俄罗斯女子送给这名日本女子一只小公鸡。日本女子很高兴。当时,日俄战争打得正酣,两名日俄女子却成为了朋友,令人意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是一座寺庙,大殿建在高台之上,两侧的钟鼓楼巍峨壮观。在大殿前的广场上,矗立着两根高大的旗杆。遗憾的是,笔者也没有找到关于这座寺庙的文字记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束语:通过这些拍摄于清朝时期的东北老照片,我们看到了旧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面貌,那时候人们的日子真是太难了。新中国成立后,打碎了万恶的旧社会,人们当家做主,过上了好日子。叹古惜今,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