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历史总会留下很多的“遗憾”,如韩信大将军,能够听从谋臣蒯彻的建议,关键时刻“自成一派”,最后天下“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那能落得“狡兔死、猎狗烹”的结局。

再比如,如果南宋第一位皇帝赵构能够采纳岳飞的建议,支持北伐,那么其最终结局未必是“崖山之恨”的下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信固然有才,但为人傲气十足,且前后不一,给后世的印象中远不如岳飞这般“精忠报国”的高大形象。

更不用说两者一个是对抗同胞、一个是对抗外族,其差别更是“天悬地殊”。

但两人作为武将的杰出代表,一生驰骋沙场、杀敌立功。

身为纯粹的军人,在战场上虽能战无不胜,却在政治上,同样都是“一言难尽”,可谓“军事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矮子”!

我们知道,韩信最终是被以“谋反”的罪名诛杀的,事实上,他确实勾结地方诸侯谋划了此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总体来说,虽然可惜,但不冤;而岳飞就令人惋惜了,一代抗金名将,一句“莫须有”的罪名便被杀害,那么岳飞被杀的背后,真的就是如此简单吗?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

“靖康之耻”

岳飞出身微寒,虽然生在大一统的宋朝,但国家的形势可谓是“势如危卵”。

北方的外族像是悬在宋朝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砍下来了。

尽管宋朝在我们历史上,是一个强盛发达的封建王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创造了空前繁盛的物质、精神文明,但因为宋太祖赵匡胤是军人起家,所以宋朝自建国始,就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

可惜的是,这种做法只看到了对内稳定的需要,却没有看到外部的隐患。

不幸的是,宋朝时期,北边的外族正值“兴旺”时期,女真、契丹接连崛起,因而宋朝面对严重的外患。

然而,环顾一周,大宋王朝却找不到一个“能打”的将军。

所以只能一味的对外求和,给钱、给物、送人,来维持自身的暂时安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历史一再告诉我们,国家之间靠这种方式“乞讨”和平是断然不行的,但大宋王朝却并没有抓住“珍惜”的时间用来提升军力,只是一味的维持现状。

其结果,也可想而知了。

公元1126年,金人挥鞭南下,一举攻克北方重镇,直逼都城开封。

结果在艺术家皇帝宋徽宗父子手里,酿成了中原王朝汉族几千年来最大的“耻辱”—皇帝被俘,满朝文武被掳,国破家亡,大宋百姓成了奴隶。

而我们的大英雄岳飞,就是在这种“国破家恨”的氛围中,成长的年轻将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当时的宋人来说,任何一个有血性的男儿都有想要“报仇雪恨、洗刷耻辱”的愿望。

其后,岳飞作为抗金一线的军人,率领岳家军一直身处抗金的一线,甚至多次抵御了金人的南下,以及主动收复了宋朝大片国土。

可以说,这种局面任何一个宋人都愿意看到,但并非所有人都“愿意”,比如南宋的一把手宋高宗赵构。

“莫须有”背后的真相

抗金取得重大成绩,作为南宋第一位皇帝,也是北宋王朝的延续者,宋高宗会不高兴?

这很难让人理解,但其实,对于当时的岳飞来说,他也不能“明白”其中的缘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明白的结果就是,岳飞在前线取得重大进展,想要一鼓作气,全面北伐收复故土,甚至灭亡金国的时候,一天之内竟然接到了皇帝“十二道腰牌”,所有的命令都凝结成两个字。

“退兵”!

这让岳飞这位自青年时代,便一直怀揣为国尽忠理想的忠贞铁骨军人,感到难以接受的“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不明白,为何在此时大好局面的情况下要主动“退兵”,要知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难道皇帝忘了北方的故土?忘记了十几年前的“靖康之耻”?

于是,岳飞在千钧重压之下只得下令收兵。

原以为等皇帝回心转意还可以一切从头再来,但没想到,接下来等待他的便是“被捕、下狱、审判”的结果。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岳飞想不通,本着“天地可鉴、日月可昭”的忠心义丹,他内心不服,在狱中忍受住严刑拷打,决心要为自己“洗刷”冤屈。

可绝望中不服输的岳飞,还在苦苦为自己如何辩解,苦苦挣扎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