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两年,一种新的声音出现在宋朝历史研究领域。

有一部分史学家认为,后人在研究中国古代王朝重农抑商政策时,应当首先排除宋朝

宋朝的商品经济有着显著发展,商人群体的地位快速提升,国家也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扶持商业发展。

因此他们认为,宋朝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结合宋朝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观点失之偏颇,不够全面。

宋朝的商品经济虽然十分繁荣,但其地位从来没有超越农业生产,更不可能成为国家支柱性产业。宋朝推出的经济发展政策,从本质上来看,也有着重农抑商的意味。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宋朝为什么要继续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这一政策对宋朝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农业为本,商业为末

宋朝时,从事商品生产行业的劳动者数量大大提升,国家内部贸易和海外贸易同时发展,商品经济有着显著的繁荣倾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部分商业世家子弟,以及未能通过科举考试的读书人,都会选择把商品贸易当成自己的退路。

他们要么继续发展家族产业,要么租赁店铺,从事自主经营,要么在大街上随便摆个摊,帮着客人写写书信,描描字画。

无论商业规模是大还是小,他们所属的群体在本质上完全相同,都是商人群体。

在朝廷刻意放宽政策的背景下,宋朝的商品经济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因此有不少人认为,宋朝统治者已经摒弃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

如果结合宋朝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这一说法并不能成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朝统治阶层确实有意识扶持商业发展,但在他们心中,占据着社会发展主导性地位的产业,仍然是农业。

农业为本,商业为末,这是自古不变的传统,到宋朝也未发生改变。

重农抑商,归根结底包括两个方面,对农业方面的过分看重,和对商业利益的让度。

在农业生产领域,朝廷从各个生产要素出发,给予农民更大的生产空间。

首先是土地问题,《宋史》当中记载着这样一句话:“许民请佃,便为永业,仍与免三年租税,三年外输税十之三。”

朝廷准许老百姓自主开垦荒地,也希望大家能够把农业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开垦荒地的农民,朝廷可以免除他们三年的租税。

三年之内,若是能够产生劳动价值,他们也可以仅仅缴纳30%的赋税。

这是朝廷给予的税收优惠,也是国家在通过经济利益诱惑群众,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农业生产。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老百姓流离失所,许多土地也失去了它们原本的主人。

现在,朝廷鼓励大家积极开垦荒地,每一片开垦的土地都能归老百姓自己所有。这片土地上创造的所有劳动价值,老百姓也都能够享受。

如此巨大的空间,没有农民会不心动。在这一政策推出之后,国家的荒地面积大大减少,农业生产用地比例大大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朝中期出现的土地兼并现象,也是困扰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一大问题。

统治阶层和贵族阶级有着根本利益上的一致,他们不可能为了农民的利益去对抗贵族阶级,因此也不应该直接出手打压土地兼并问题。

不过,他们可以迂回工作,在减缓双方矛盾的基础上,把更多的土地使用权让渡给农民。

朝廷的做法是推行土地租赁政策,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归属的情况下,农民可以通过缴纳一定租金的方式,向地主阶级租赁土地。

如此一来,土地要素将会与农民的生产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农作物产量也将会大大提升。

与此十分相似的,还有朝廷对于耕牛等重要生产工具的政策规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垦荒地,耕牛的存在必不可少。

不是所有老百姓都能负担一头耕牛的所有开销,这一部分经济成本也成为了阻碍农民劳动积极性的存在。

针对这一问题,朝廷也推出了耕牛租赁政策。

官府可以直接将耕牛收归己有,以官方名义与老百姓进行交易。农民给出租金,拿到耕牛,从事农业生产,并且需要在农忙时间对耕牛的生命安全负责。

通过这一手段,官府也能增加财政收入,可谓是一举两得。

朝廷也大力扶持农业生产工具的制作工匠,给予他们一定的财产补贴,激励他们在生产工具的制作上不断创新,以提高农业生产产值为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可以提升农民的工作效率,降低农业生产的难度,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提升农业生产质量。

西方人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早在宋朝就已经为人所熟知。

他们说工具是解放人类双手的最重要的存在,他们在工业社会中得出这一结论。而早在农业社会,中国人就已经认清了这个道理。

在农业科技发展方面,中国人更是展现出了绝佳的头脑。

各种与农业生产技术相关的书籍纷纷问世,这一时期甚至产生了农业生产的专项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部分地方官员,为了提升地方财政水平,也投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当中。

这就是朝廷在重农方面的表现,而在抑商方面,朝廷同样有所作为。

他们沿袭过去的盐铁官营制度,并且增加了朝廷垄断的商品类目。民间的酒楼售卖美酒,大街小巷的茶坊卖茶,必须得到朝廷的许可。

这些商人只是经销商,不具备独立从事商品交易的资格。

他们需要对朝廷财政负责,需要从每个月的销售利润中划分出很大一部分比例,用以上交朝廷。

官方政府对许多重要商品资源的垄断,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商人的工作积极性,也对整个社会的商品生产行业产生了极大冲击。

商人从事商品贸易,会受到诸多限制,工作利润也会被朝廷剥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其继续扩大生产规模,不如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安于现状,这就是大多数商人的想法。

朝廷借由这一手段,有效抑制了商品经济的过度膨胀。也是在对比之下,农业生产的主导性和支柱性地位才更加突出。

重农抑商并不是宋朝的专利,更不是封建社会的专利,实际上早在奴隶制贵族社会,中国就已经产生了重农抑商的社会根基。

重农抑商,由来已久

中国的农业为何会发展迅猛呢?这是因为中国享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我们身处亚洲东部,气候极为适宜,雨热同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意味着在农作物生产最为迅速的阶段,土地也享有充足的水资源供给。水资源能够提升土壤的营养物质储存概率,进一步为农业生产创造条件。

而且中原大地幅员辽阔,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种类丰富的农作物可以在各自适宜的环境中生长,不必受到自然条件的约束。

每一个区域的农民,大家都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统治阶级对农业,自古以来也颇为重视。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国主发现了一个引人深思的社会现象。

农业生产较为发达的诸侯国,他们的统治往往更能长久。商业贸易较为繁荣的诸侯国,虽然经济水平较高,但更容易被其他国家侵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引导老百姓产生安土重迁的思想理念,把生产劳动力固定在土地之上,使土地资源与劳动力资源紧密结合,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战国时代最著名的商鞅变法,就提出了与之相关的政策: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广泛挖掘土地资源。

从这一时期起,重农抑商的政策便正式确立。

此后的秦朝等封建大一统王朝,都在结合时代背景的情况下沿袭了这一制度。

为了保证政权的稳定性,秦始皇疯狂打击全国范围内的商人,禁止他们大范围流动。他希望所有人固定在自己本该存在的土地上,以此推动政权的稳定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朝建立后,儒家思想也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为了迎合统治者的需求,儒家思想代表人物董仲舒进一步强调重农抑商的理念。

他给皇帝出谋划策,制定了一系列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至于隋唐时期,这一政策逐渐发生了变化,不过从根本性质上来看,它的核心诉求从未发生改变。

唐朝社会文化氛围的开放,给商人阶级提供了更多的生存空间,也为商品经济发展带来了有利条件。唐朝的社会发展形态,一定程度上给宋朝奠定了基础。

在宋朝社会中,农业发展是主要发展任务,商业发展是次要发展任务。在提升次要发展任务水平时,统治者非常注重两者之间的比例和平衡。

他必须保证,商品经济即使发展再强大,也绝对不能超过农业经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农抑商,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根本制度。若是动摇了这一制度和理念,传统社会的根基也将不复存在。

有利有弊,影响深远

宋朝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给宋朝整体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来说说正面影响,农业经济的繁荣和稳定,对统治者稳固自身的政治秩序来说,可谓是至关重要。

重视农业,在一定程度上扶持商业,确保农业的主导性地位,这一做法极大地增加了政权的稳定性,也能让统治者高枕无忧。

与此同时,通过垄断商品资源和征收赋税等方式,朝廷财政收入进一步增加。宋朝能够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强国,与这一政策也不无关系。

至于负面影响,我们也不能忽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增强了土地的重要性,导致了更加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

土地兼并又致使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不断扩大,社会冲突日益激烈,农民起义也时有发生。

从长远来看,统治阶级的政治秩序受到了一定程度地冲击。

结语:

重农抑商政策自古皆有,以农业为本,以商业为末,这一政策的核心,在宋朝也并未发生改变。

统治阶级扶持农业生产,本质上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秩序。

只要封建制度的根基不变,重农抑商就不会改变。至于商品经济,这是时代带来的馈赠,也是宋朝意料之外的惊喜。

参考文献:

《宋史》

《土地制度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