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上的中国百姓,实际上是有些尴尬的,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站在哪一边。

贼寇来了,百姓当然是官家一边的,少不了一番烧杀抢夺;官军来了,百姓按理说盼到了救星吧,没想到官军又来一顿劫掠。所以有句话说:兵过如梳,匪过如篦。这八个字的意思是:盗匪过来掠夺,就像梳子一样梳理了一遍把百姓家里财物都掠走,但是梳子齿与齿之间的间隔大,还略有剩余;而兵丁过来掠夺,是明打明地,细细地搜刮,掠夺程度比盗匪还要狠。

但也有明事理的人,比如唐太宗,他就说过一句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但也就是在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唐王朝屡屡败退,丢了半壁江山。没了办法的唐王朝想到向回纥借兵,因为回纥的骑兵战斗力很强。但向人家借兵,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李唐的统治者最终和回纥达成了协议:等到收复城池的时候,城内财物、子女都归回纥。

回纥骑兵战斗力果然名不虚传,很快就帮助唐军收回了洛阳。洛阳城中的百姓叛军的统治下,已经遭到了烧杀抢掠,苦不堪言,翘首以盼正义之师的到来,没想到等到却是回纥兵。回纥兵在洛阳城内对百姓进行大肆抢掠——这是一次合法的抢劫,是得到政府许可的抢劫,洛阳这座与长安并称的大都市,经历了人间浩劫。一些女眷恐惧之下跑到圣善寺和白马寺内进行躲避,回纥点燃寺庙,被烧死者超过万人。回纥兵退去之后,由于财物被抢空,洛阳城内的百姓只得以纸片为衣。

唐朝后期的统治太残暴了,终于有人举起了大旗,黄巢带领人马杀进了长安城,百姓们感觉自己的队伍来了。

不久,李唐的部队又杀了回来,黄巢第一次撤离长安城。进了城的唐军入城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抢掠城中百姓的财物,以至于乱成一锅粥。黄巢夜宿灞上,听说官军都在抢东西,疏于防守,于是率领大军回师攻城,官军大败。但黄巢进城之后,不但不安抚百姓,反而对刚刚受到暴行的长安百姓施行了惨无人道大屠杀,黄巢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他认为城中的百姓没有帮助自己抵抗唐军的进攻。

其实老百姓的诉求也不多,就是找到个稳定统治者交粮、磕头,只求别打打杀杀的,少些战乱就是再好不过的日子了。

鲁迅对此有过说法:实际上大概是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滑,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用成语来说,就叫作“天下太平”。

但这在很多的时候都是一种奢望。

明朝末年,李自成带领陕西的农民起义,打到了开封,把周王和一众明朝官员围在了城中,此时城中官兵加百姓人口超过百万。开封被围之后,不久就断了粮食,周王和官员们就下令挖开黄河,以黄河水去淹没起义军,李自成损失万多人。李自成哪里肯吃这个亏,也在黄河上挖开一条口子,来淹没开封城。

周王和一众明朝官员坐船而去,李自成也拔军而去,双方作战的指挥者屁事没有,全身而退,城中百姓被淹死了80万之多。

明朝的人口,官方统计一般在5000万到6000万之间,但历史学家对此一直对此数字有怀疑,因为明朝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投靠大户。一些百姓不堪于沉重的负担,不管有没有土地,纷纷入大户为奴,这样虽然遭受大户的盘剥,但国家的那份自己就不用给了。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百姓是愿意为奴的,甚至愿意主动为奴。所谓乱离人,不及太平犬,能够找到一个大户庇护,已经是万幸了。元朝的律法规定,打死奴隶,需要赔一头牛,按说这种制度完全是不把百姓当人。但奇怪的是,当时的百姓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但已等于牛马了。这样的待遇,已经远远超过乱世,如果在乱世,被杀了也就杀了,是没有人赔偿和过问的。

时代的列车,滚滚向前,有的人是司机,有的人是乘客,而还有一群人,他们是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