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6月,时任46军军长的肖全夫接到志司命令,对美韩军队驻扎的马踏里东南山发动进攻,对该地的守敌进行持续性的消耗作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在板门店的谈判已经到了尾声,双方就各项事宜已经谈妥准备签字的档口,南朝鲜李承晚当局却疯狂叫嚣,甚至宣称要“单独干”,我军决心发起反击,促进停战实现。

整个反击作战,唱主角的是第20兵团以及第九兵团的24军,46军尽管是唱配角,但作用同样也很重要。

因为他们主要打的是美军。

马踏里是“联合国军”在三八线附近唯一一个高地,南通汉城,北达平壤,是一处重要的交通枢纽。

为了能守好这个地方,“联合国军”派出了美军25师、美骑一师、英军27旅、29旅、土耳其旅等三、四万兵力布防。

肖全夫接到任务后,立即着手布置任务。

在诸多资料中,对于这场抗美援朝最后的战斗记载有很多疏漏,甚至偏差的地方。

正确的梳理时间线,战斗其实是从6月13日就发起了,主要参加战斗的是志愿军46军136师。

1953年6月13日晚,46军136师407团四连对马踏里东南山发起进攻。

当时,敌人在阵地上修建的是钢筋水泥混凝土工事,轻武器不容易破坏,躲在碉堡工事里的敌人向后方求援,就在内外夹击的情况下,白老虎连仍然坚持攻占了敌阵地。

通过俘虏得知,守阵地的不是美军,而是英军29旅。

战斗持续了两天,考虑到阵地上的白老虎连很疲乏,我军决定主动撤出阵地。

第二次打马踏里东南山是在6月底,负责主攻的是407团2营。

敌人此次反扑的更厉害,甚至还在第二天出动了十多架飞机,对着我军阵地进行狂轰滥炸,2营虽然出现了很大的伤亡,但仍然顽强死守阵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至阵地上不再传来炮声,我军不仅顺利占领了064阵地,还击退了敌人的反攻。

出于和谈考虑,46军主动撤离了阵地,回到了原来战前的位置。

1953年7月上旬,肖全夫又接到志司命令,美军在板门店谈判又翘起了尾巴,志司命令前沿部队对敌人狠狠打击。

马踏里东南山阵地两次失利,使得美军不敢再小觑志愿军,当时“联合国军”撤走了英军27旅、29旅,换上了美25师、美骑一师以及土耳其旅,有些不把我军放在眼里的意思。

7月7日晚22时(也有回忆称是7月8日晚),407团1营1连对马踏里东南山发动进攻。

407团1营1连是赫赫有名的“白老虎连”,是当年锦州战役时打出来的名声。

1连三个钟头就攻上了敌人阵地,在之后几天时间里,数次击退敌人的反扑。

在敌人飞机大炮的猛扑之下,1连出现了很大的伤亡,就只剩下了连副指导员马玉臣指挥的十几名战士,在机动灵活的战术指导下,马玉臣率领1连连续七次击退敌人,歼敌300余人。

不过因为一连出现重大伤亡,上级下令要求一连撤出阵地。

7月19日,肖全夫指示二攻马踏里东南山,407团抽调了两个连在61门炮火支援下向敌阵地发动猛攻,不到一个小时就占领了敌阵地。

在后来几天时间里,407团的两个连顽强的打退了数倍敌人17次猛攻,成功站住了阵脚。

依托于该无名高地,肖全夫决定发起第三次进攻。

7月24日,肖全夫指挥136师406团、二连、三连,以及407团7连,以班组为单位,向马踏里东山主阵地发起猛攻。

战况一度陷入胶着,美军虽然丢失了绝大部分阵地,但依然凭借坚固攻势企图反扑,除了源源不断派出的援军外,还有飞机大炮猛烈的向东山主阵地轰击。

双方陷入肉搏战,战况十分激烈。

马踏里东南山主峰0238高地战况最是激烈,当时美军集中坦克发动炮轰,进攻的407团两个排出现重大伤亡,406团2排排长李江率部增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负责侧翼掩护的一个班13名战士伤亡很大,后来仅剩下五人,在班长栗学福的带领下,五人手持爆破筒、手榴弹与攻上山的敌人援军同归于尽,除了栗学福幸运的被地堡钢筋拦住巨石幸免于难外,其余均壮烈牺牲。

栗学福后来被授予一级国旗勋章。

一直打到7月27日,随着停战协议签署,双方才停止了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