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我名叫赵元生,1956年我出生在胶东半岛的一个小县城里。

我的父亲在当地机关工作,母亲则是一名小学教师,我还有一个姐姐比我年长。

那时候,一切都讲究计划,我们家虽说不算富裕,但也算是中等家庭,生活过得去。

在父母和姐姐的照顾下,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还是相当幸福的。

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岁月如流水般逝去,不会因任何人而停留。

1973年,我从高中毕业,由于那时高考已经停了好几年,我就回家了。

对于自己的未来,我并没有像其他许多同学那样感到迷茫。

我的父母在我高一的时候就和我谈过,如果高考在我毕业前没有恢复,他们会支持我去参军。我的舅舅在县武装部工作,虽不是领导,但要安排我入伍还是可以的。

早在三年前,我的姐姐就已经加入军队,成为一名医务兵。

我个人对于参军其实是挺乐意的,作为一个17岁的青年,从未离开过县城,我也很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1973年10月,当年的征兵工作正式启动。

有了舅舅这个内部人的帮助,我的入伍报名、体检及家访等程序都十分顺利,11月底我就收到了入伍通知。

稍作准备之后,1973年12月18日,我向父母挥手告别,正式离家参军。

我们乘坐的闷罐列车向西行驶,经过两天一夜的路程,将我们200多名新兵带到了中部某省的一个山区,那里是我们新兵连的驻地。

来不及欣赏周围的风景,我的新兵生活就正式开始了。

新兵训练的强度很大,我由于在县城长大,体质一般,最开始的训练我有些跟不上。

张班长是一个经验丰富的人,他很快就发现了我的困难。在训练的间隙,他多次找我谈话,鼓励我放宽心态,树立信心,并多次向我示范正确的训练动作,传授了不少训练技巧,帮我提高了体能。

在张班长的帮助下,我的训练成绩快速提升,我也逐渐适应了新兵训练的节奏。

训练中,我无意中注意到了一个叫李光荣(化名)的新兵,他大约一米七的个子,身材结实且面容朴实,每次集合总是最早到达,训练结束也总是最后离开,非常刻苦。有时候,当其他人在休息时,他还在不停地练习动作。

在新兵连训练的第二个月,因为有两个宿舍被另作他用,李光荣被调到了我们宿舍,成了我的舍友。

由于我之前就对李光荣感兴趣,居住在同一屋檐下,我们逐渐熟络起来。

在一次交谈中,李光荣告诉我,他来自鲁西的一个农村,离我们新兵连的驻地其实并不远,大概也就300公里左右。

在新兵连能遇到同省的老乡,我和李光荣的关系日渐亲近。

可以看出,李光荣的家境比较普通,他的日用品都很简朴,连换洗的衣服也都相当陈旧。

时间飞逝,三个月的新兵训练很快就结束了,我们绝大多数人都顺利通过了参军后的第一关。

新兵分配之时,我与李光荣同被安排至团直属的侦察排,并且同在三班服役。

作为来自同一地的战友,我和李光荣都对能够继续在一起服役感到欢喜,彼此的关系因此更加密切。

到了侦察排没多久,我开始对自己的要求松懈,习惯于城市生活的我变得有些娇气和浮躁,这主要体现在对内务的要求不高、花钱无节制以及不积极参与劳动等方面。

三班的班长是个严格的人,他在全班同志面前批评了我的表现,这让我心情低落了很长一段时间。

李光荣察觉到我情绪不佳,有一天晚餐后便将我带到训练场单独谈话。

他并没有批评我,也未进行说教,而是向我分享了自己的家庭背景。

李光荣告诉我,他九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他的姐姐当时只有十二岁,他还有一个才两岁的妹妹。自那时起,家中的重担便全部落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肩上。为了偿还父亲治病留下的债务,他那学习优秀的姐姐不得不辍学。

李光荣的家庭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直到前两年才还清了债务,他的姐姐也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而早早嫁人。

他本想在初中毕业后辍学回家帮忙,但被母亲坚决拒绝。母亲哭着说已经让姐姐受了苦,她不想让李光荣也辍学,即使要卖掉家产也要供他完成学业。

在母亲的坚持下,李光荣成为了村中少有的高中毕业生。毕业后,他本打算安心做农民,但村里看到他家境艰难,便给了他一个参军的机会。

带着对母亲的期望和对乡亲的感激之情,李光荣加入了军队。

听完他的故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我自己虽然在县城长大,有家人的宠爱,生活无忧,却从未真正理解过像李光荣这样的农村同龄人的生活。

我意识到自己的父母也曾有过忧愁,他们的工作生活也不是那么顺利,挣钱不易,只是他们从未对我提及,而我也未曾察觉。

自那天起,我感到自己有了顿悟,也成熟了很多。

第二天,我找到班长,虚心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从那之后,我在训练中更加努力,也更加注重集体的荣誉感,我身上的娇气和浮躁也逐渐消失了。

我和李光荣的关系因此更加牢固。

部队的生活非常有规律,时间也飞快地过去。

到了1975年3月,由于我文笔不错且表现优秀,我被调到团属警通连担任文书。

虽然我和李光荣暂时分开,但由于我们仍在同一驻地,经常能够见面,我们的友谊并未因此而减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