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台上无大小,台下立规矩,印象中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是去参加曲艺类现场节目的录制时,听工作人员提到的“行业潜规则”。

后来听相声也听过这个说法,简单来说就是台上为了烘托气氛,制造笑点,可以开一些很过分的玩笑,但是这个玩笑的尺度,怎么说,这个规矩要在台下彩排之前定好。

这个潜规则,听着总给人感觉有点不可靠。

台下立规矩,若是这规矩无法满足“台前的需求”怎么办?台上无大小,玩笑开的有效果,但是换来台下的某些人“丢了好脸色”又该怎么办?

所以这个说法其实有个显而易见的问题,那就是台下立的规矩,

究竟是为了约束谁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台上和台下,说的都是演戏的人,

演戏这件事,最终服务于观众,观众喜欢看,这戏台子上的人才能生存。

虽然这个说法多少带点偏激的意思,但事实上这个世道大多数服务行业的标准,最终都是为了“从顾客的手里赚到钱”为前提去制定的。

再说的通俗点,赚不到钱,说什么都没用。

所以那些台上台下,规矩大小的问题,都要以能赚到钱为前提去考虑。

或者说,如果台下的规矩不利于赚钱,或者说立的这个规矩会导致他们没办法赚到钱,

那规矩就成了累赘,立规矩的人,就成了背锅的人。

当然,这只是从常理来说,毕竟背锅这件事,

往往是“反常理”的存在。

书归正传,台下立规矩,是限制台上“尺度的把控”,所谓尺度,自然不是对大的限制,而是对小的限制。

毕竟,大对小,自然是百无禁忌的,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评价就怎么评价。

而小对大,则是百般限制,百般拘谨,僭越半步,那就“不得了了”。

可若是我们深入了解这个规矩就会发现另一个问题,

之所以台下立规矩,去限制台上无大小,

究其根本,其实是因为观众希望看到“台上无大小”。

观众喜欢看这些“无大小”的表演,

这是他们买票看戏,这是他们消费的理由。

而如果台上有大小,观众就不会买账,那些台上分大小的班子,会因为没有收入而解散。

留下的演戏班子,意识到了必须台上无大小,才会有收入,于是他们在竞争中活了下来。

可是他们之中的“大人”意识到,虽然台上无大小,而如果让那些“小人”肆意妄为,让他们觉得是他们带来了收入,那么台上无大小,就会演变成台下也无大小。

所以,台下必须先立规矩,接受这个规矩的“小人”,

才有上台的资格,

才有上台之后“无大小”的资格。

而这种上台无大小的表演,就变成了一种基于舞台需要的默契:

看似是台上无大小,尽显闹剧本色,

实则台下的规矩“立得够狠,立的够绝”,

才能让台上的大人和小人,

才能接受这场演出来的闹剧。

可新的问题又来了,

观众会接受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观众接不接受,是一个很复杂,很众口难调的问题,

对于演戏的班子来说,他们看的则是一个更直白,更简单的数据,

那就是收入。

收入有了,便说明效果是好的,收入不行,那问题可就大了。

这问题,也是可大可小,小问题,无非就是让小人来背锅,罚的是小人,倒霉的也只能是小人。

可若是问题大了呢?

大问题,小人就背不了锅了,那就得让该背的人背锅,

若是那该背锅的人不背,或者还抱着甩锅的心理去苛责“是小人没做好,跟我可没关系”的荒唐理由,

那么其结果,往往是覆灭性的打击,比如再无大小可分。

所以,为了避免这个结局,演戏的班子自然就会为了能生存下去,做出必要的选择,

而这个选择,还是会回到收入上来,

只要收入好,那么小人也可以变成大人,

只要收入好,大人也得老老实实去做他该做的小人。

毕竟,为观众服务的前提,

是他们这群演戏的人,

先能活下去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