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61年,新婚夫妇毛岸青和邵华搬到了北京居住,毛主席把他们叫到身边说:“回韶山看看吧!那里有咱们的祖坟,新媳妇总该去认认家门,去给你们的妈妈上个坟,也替我看看乡亲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邵华

于是,毛岸青和邵华回到了家乡。这是邵华第一次来,也是这一次就被家乡的美丽迷住,甚至在自己弥留之际,还不忘嘱咐自己的儿子:“把我和你奶奶葬在一起。”她想长眠在这美丽的红色故乡中。

新媳妇认家门,祭奠杨开慧妈妈

毛岸青的妈妈是革命烈士杨开慧,她是毛主席的第一任夫人。

杨开慧12岁的时候遇到了青年毛泽东,那时他还是自己父亲的学生,只一眼,她便爱上了他。不久,两人结婚,但革命的脚步不能因儿女情长停止,因此,在许多时候杨开慧与丈夫都是在分分合合中度过。

1922年,杨开慧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取名毛岸英。第二年,另一个男婴降临人间,取名毛岸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开慧与毛岸英、毛岸青的合影

杨开慧通情达理,她知道丈夫在为家国大事烦心,因此她从不抱怨,甘心承受着孤独和抚养孩子的艰难。但大革命失败,毛泽东上了井冈山,由于反动派的阻拦,杨开慧几次尝试也不能离开韶山。就这样,他们分开了。

反动派找不到毛泽东的踪迹,于是就疯狂寻找杨开慧和孩子们的下落。杨开慧带着孩子东躲西藏,但还是没逃过罪恶的魔爪。

1930年,杨开慧英勇就义,毛岸英和毛岸青没了妈妈,他们的外婆向振熙担起了照顾他们的责任。然而,外婆家也不是安全的避风港。组织上为了保护他们不受敌人的迫害,把他们护送到了上海,此后的十几年里,兄弟俩再没有回到韶山。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忘不了韶山,忘不了那个为他养育孩子的妻子,不仅他自己回韶山看望,还让孩子们回去看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邵华和毛岸青在长沙

1961年,毛岸青和邵华请了假,一同回韶山探亲。进入湖南,毛岸青内心控制不住地欣喜,自从他7岁离开这里,就再也没有回来过。虽然他对这里的记忆只有模糊的一点,但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那么的亲切。

在总参陪同人员的护送下,他们首先回到了长沙。外婆向振熙已经九十岁高龄,但仍旧耳聪目明,身体健康。毛岸青半跪在外婆面前,向振熙亲热地捧着他的脸,眼眶流出了泪水,看着眼前的外孙,她似乎又想起了自己女儿的样子。

“你长成大人了,还娶了媳妇,你母亲要是能看到你,一定高兴极了。”然后向振熙又拉起邵华的手,不住地点头来表达对外孙媳妇的喜爱。

在板仓的日子,邵华详细察看了杨开慧妈妈的一件件遗物,感慨女性的伟大。早在与毛岸青结婚之前,她就听说过杨开慧妈妈的故事,如今亲眼看到她的遗物,心中的敬仰更深一分。之后,邵华和毛岸青一起到棉花坡祭奠了杨开慧,在坟前烧了纸,给坟添了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开慧纪念馆

韶山的乡亲们听说毛主席的儿子儿媳要来,男女老少都欢喜地前来迎接。有韶山党支部的老党员,有烈士家属,还有少先队员。乡亲们对两位贵客的到来感到非常荣幸,为毛主席派儿子儿媳回乡认亲的行为称赞不已,更为毛主席人丁兴旺衷心祝福。

这次回乡认门给邵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后的许多年,她经常回韶山看望老乡,祭奠杨开慧。

1977年,毛岸青和韶山第二次回韶山,这时毛主席已经去世了7个月,全国人民还没有从失去伟大领袖的悲痛中走出来。当听到毛岸青和邵华带着毛主席的孙子回来时,韶山的乡亲们放下手中的工具,赶忙跑回家中,叫上亲朋好友一起到毛家老屋,他们要亲眼目睹毛主席的后人。

毛岸青和邵华看到乡亲们这样热情,十年积攒的风霜瞬间被暖化,他们灿烂地笑着,与乡亲们握手拥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岸青一家

虽然毛主席不在了,但尊敬他的乡亲们孩子,他的故居还是一如既往地挺立在那里。邵华和毛岸青一路看、一路听,那些曾经埋葬在他们心里的肺腑之言喷涌而出,一篇著名散文《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由此问世。

两千八百多字的文章,字里行间都表达着对家乡的热爱,对父亲毛泽东的思念之情。

这篇文章在当年《人民文学》第九期发表后,很快就被《人民日报》转载,并选入中学生语文课本,成为邵华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有人评价邵华这篇是用真情汇成的一首哀婉的悼歌,开创了一代文风;有人把它同知名作家刘白羽的《巍巍太行》,贺龙夫人的《向党和人民的报告》,陶铸女儿的《一份终于发出的信》一起列为托物言志。

毛岸青和邵华对韶山的感情非常深厚,湖南省韶山管理局的接待记录中,他们是毛主席子女中回韶山次数最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岸青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