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一隅,有一个叫石门的小村落,村中有一户人家,家徒四壁,当得起清贫两个字。村里人都叫他们家的老爷子王三保,他的妻子叫陆氏。这对夫妻年过半百,膝下只有一个儿子,取名王伟才。

"伟才啊,你可得努力读书哦,将来一定要为咱们王家争口气,光宗耀祖啊!"王三保对儿子殷殷叮嘱,一双澄澈的眼睛中满是慈爱。

伟才自小品性淳良,对诗文更是酷爱如痴。"父亲放心,儿必定给您争脸。"他应了一声,拿起手边残旧的《千家诗》细细研读起来。

陆氏见状,瞅了瞅捧在手中,近乎破旧的课本,心中不禁感叹:假若我们家境殷实些,怎能让孩子如此苦读。可一家三口,靠着王三保一家微薄的收入,实在拮据。

陆氏正纳闷着,却见伟才打了个喷嚏,她随即惊呼:"孩儿且住口,可莫要这冷天里读坏了身子啊!"

"娘,孩儿无事,何劳牵挂。"伟才淡然一笑,继续专注于手中的典籍。

就这般,在山野之地,一个少年文人开始了他孜孜不倦的求学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间飞逝,转眼间伟才已年过二十,可谓是骐骥伏枥久矣,急需一展宏图了。

"娘,孩儿今春去赶考,务必得个好名次才罢休。"伟才对陆氏说。

陆氏闻言,欣喜之馀还有几分内疚:"儿啊,你这些年勤勉读书,娘每每望着你默读冷壁,心里总觉歉疚。如今你去应考,娘给你准备了三十两银子做盘缠,你可要行路小心。"

王三保早已驾鹤西去,此时陆氏亲自把这二十多年来仅有的积蓄交到儿子手中。

"娘,有您的嘱托,儿定然珍重谨守,您也要保重康健,等我高中回来侍奉在侧啊。"伟才双手紧紧接过那包银子,心中激动万分。

次日一大早,伟太一人背着行囊、骑着一匹破旧马车,扬길而去。这一去,将是一条通往仕途的不归路,他对前程无比憧憬。

路漫漫其修远兮。伟才自发家村往北,已走过了好几省。一路上,他见路有冷冰凌、野有飞雪狼。靴底都磨出了洞,双手也都皴裂。但他从未有半点退缩,永远昂首挺胸地前行,就像一幅生动的画卷。

转眼间已到了京城。伟才如愿在会场之中一鸣惊人,果然高中了状元。鲜红的"钦赐贤良方正"御赐匾额就摆在他眼前。成为朝野扛鼎的状元,实在令人振奋。

可是,就在这个人生最辉煌的时刻,祸事却也袭来了。有一个后起之秀,名叫叶澄,心怀嫉妒,见伟才博采众长,才名远播,便起了一个卑劣的心思:想方设法除去伟才,再将他的名分据为己有!于是叶澄暗中托人撰写了一封假钦命,还特意伪造了御赐金银信物,在伟才沾沾自喜时将之送到。

"这可是您武陵人的殊荣啊!现如今钦命已下,您还是速速回乡吧。日后定有重用。"那使者神秘兮兮地说。

伟才听后喜出望外,立刻就收拾行装,拖着疲惫的身子上路了。在半路的一家客栈落脚时,他居然在饮食中被下了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伟才只觉得天旋地转,眼前一黑,就抱着银箔匾额昏死过去了。危急关头,一个慈眉善目的老人突然出现,手持醋渍檀香驱走了那股腥臭味。

"贫道释明理,你切莫乱动,才是祸从口出,你已遇到了不归之祸啊!"那老人说着,仔细查看伟才的症状。

伟才缓过神来,见面前的老人衣衫蓝白,形容儒雅,却自称为"贫道",实在可疑。"这位施主,不知你是何人?为何如此解围相救?"他连忙追问。

"吾一介乡绅,久历红尘,只想为天地行一回善。你若无恙,定要坦荡向善,不可因功名而迷失本心啊!"老人淡然一笑,从袖中取出一把金钗,一挥之下,叶澄和党羽应声而现。

"好一个贤德君子!"叶澄也不再掩饰,当场就承认了嫉妒和伪造的罪行。原来这位乡绅老者,便是当地有名的武术高手兼秘密侠客,为伟才解了祸心。

当天晚上,老人把伟才领到了一个幽静的山洞。洞中空空如也,只有一盏青锭凌烛陪伴,幽影显得极为神秘莫测。

"我将为你讲述一个古老的民间故事,希望你能从中获得人生的启示。"老人说着,点燃了熏香,袅袅的青烟在洞中飘荡。

原来,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年轻的秀才。他考中了状元,可就在喜气洋洋回乡的路上,却无意中做了一桩杀生的罪行。当时情势危急,秀才不得不点亮两盏白灯,借此化解危机。

"这个民间故事意味深长,蕴含着'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的哲理。"老人娓娓道来,语重心长,"你我前世或许同样造下了孽障,今生才会遭此横祸。好在你心地纯善,方有今朝的化解。"

伟才听了,豁然开朗,颔首苦笑:"原来如此。老人你口中的确有理,我定当时刻以正心待人,方能了却宿世孽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离开山洞后,伟才彻底扫去了对功名利禄的一切留恋。他立志要走一条平民之路,用实实在在的善行去渡己渡人。

"老伯,你虽慷慨相救,却也劝我放弃科考,我心有戚戚。"伟才对老人说。

老人笑了笑,语重心长:"身为读书人,你虽未必要当官耍权,却更应该致力于教化世人。伟才啊,你可清醒一些了?"

伟才点点头,眼前恍然浮现出一个朴素的画面:自己在家乡任职教师,循循善诱地将知识和德行教导给后生晚辈,一心一意地行善积德 ......"是啊,我终于看清了自己的使命所在。谢谢您老人家的循循善诱啊!"

于是,伟才怀揣着一腔从善的赤诚之心,再次返回了故乡石门村。他放弃了名利,在家乡创办了一所义学,用自己的智慧和德行,教化一代又一代的后生。

光阴飞逝,白驹过隙。转眼间,伟才已是两鬓斑白。他亲身行走村落,每日皆有学生在路旁相送。伟才步履蹒跚,但脸上总带着发自内心的喜悦。

"老师,您教导我们这许多年,我们身怀诗礼传家,定将您的真知种在心田。"一个学生恭恭敬敬地说。

"老朽亦是你们的契子,我们同在人生的大路上互相启发啊。"伟才慈祥一笑,目光温柔地落在学生身上。

日落西山时分,伟才总会独自一人,踌躇在校园的老枫树下,那里静静矗立着一尊冰清玉洁的观音娘娘雕像。他们都默默凝望着远方,似乎在倾听大自然最质朴的声音。

终有一日,伟才安详离世,临终前他依旧平和自若,嘴角带着淡淡的微笑。而他的学生们,则将老师的教导铭记在心,为石门村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智慧。

这个曾几度命悬一线却终成大器的故事,口口相传,久久不衰。它昭示了"善有善报"的普世真理,更凸显了坦荡向善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正所谓:

"善循小世界,终正身心性,德扬方且扬,成就儒家正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