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午,央视新闻频道播出依法整治机闹维护航空安全秩序专项行动专题节目,人民日报、新华社、法治日报、环球时报、人民公安报等主流媒体同步发布新闻稿及典型案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从新闻中可以看到,自2023年7月以来,全国民航公安机关组织开展了依法整治“机闹”,维护航空安全秩序专项行动,共打击处理“机闹”事件669起,采取刑事强制措施6人次,行政拘留311人次。每百万旅客中扰序行为人占比较专项行动前下降了13.2%。

在印象里,各大主流媒体集中报道一件民航系统的正面新闻,这种场景似乎并不多见。而且是在“机闹整治”第二阶段刚结束,第三阶段刚开启之际,我们可以感受到有关部门对依法整治“机闹”专项行动在宣传工作方面终于开始进一步提高重视、主动发力。

据了解,最高领导人先后多次就整治“机闹”、投诉管理、民航“软骨病”等问题作出重要批示,政法系统、公安系统、民航系统等各高层领导也先后作出专项批示指示,能够感受到最高层对维护民航安全秩序的重视和关心力度前所未有。依法整治“机闹”作为服务国家社会安全稳定大局的需要,已经上升为重要的ZZ任务。

平心而论,从民航一线和普通旅客的角度来看,这次“机闹整治”专项行动站位极高,但以往相关的宣传工作确实有些滞后,难以有效形成全社会层面的教育和震慑作用。

我采访了一些旅客朋友、航司朋友和业内安保专家,认为到了“机闹”整治专项行动的“第三阶段”,有几点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关注。

一是对民航一线来说,参与专项行动的动力不足。

上级关于整治“机闹”的通知公告层层下发的不算少,但似乎大多数的精神都停留在文件中,抓几个人搞搞演练,搞搞培训,写写总结报告,就算交差完成了任务。并没有人教给大家,在实际工作中,比如遇到白金卡、金卡等旅客机闹,能不能去管?敢不敢去管?谁来管?怎么管?

如果旅客给民航局打电话投诉了能不能算无效投诉,会不会给自己扣绩效,“机闹”处置后公司能不能站在自己这边撑腰

如果只是一味宣贯要强化意识、要学习案事件处置指引、要严格机上管控,而行业及企业配套的管理制度、机制保障跟不上,一线人员的后顾之忧和实践困惑无法解决,很多东西就容易走向形式主义。

二是对航司安保管理部门而言,开展专项行动难找抓手。

有时候,“扰乱”行为人移交警方后,时常接不到本应该反馈的信息,谁也不知道行为人最后接受了什么样的处罚,航司和机场公安机关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较普遍,航司也难以全面做好典型案例和安保风险分析。

局方要求上报“机闹”整治的报告,但航司由于缺乏统筹性的指导,加上许多安保信息来源也相对蔽塞,导致航司层面的专项行动“闭门造车”的多,真抓实干的少。

“机闹”整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不是靠一个两个部门就能搞定,而大多数航司安保管理部门往往势单力薄,能够统筹调动的资源和话语权极其有限,许多航司客户投诉管理部门、服务质量管理部门、飞行部门、客舱服务部门、地面服务部门的对安保管理部门牵头工作的配合程度,懂的都懂。

三是对旅客而言,文明乘机观念难以入脑入心。

民航系统对旅客文明乘机开展宣传教育的媒介仍然十分有限,“机闹”整治“广而告之”的教育效果不够理想。如果诸如“两微一抖”等大众使用最频繁的各种媒介能够向平时精准推送广告的算法一样,一旦旅客购买机票,或进入机场区域,都能及时收到文明乘机教育的短视频、新闻等推送,完成值机手续后都可以收到提醒守法乘机、杜绝机闹行为的短信,在机场值机、候机广告屏幕上以及飞机安全视频中都能进行生动的接地气的“机闹”典型案例教育,让这种“机闹广告”如同“脑白金”、“羊羊羊”、“哪里不会点哪里”等“洗脑”广告一样深入人心,教育效果一定更加显著。

同时,近年来,诸如飞机上霸座、打架斗殴、机上吸烟、妨碍机组履职、发布虚假威胁信息等传统“机闹”依然频发,以及“粮食客”扰序、“投币祈福”、“大妈霸座”等造成较大影响的“机闹”事件,在网上形成舆情后,常常就没有了下文。给网友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

“粮食客”究竟怎么处理的?“三超行李”导致的机闹问题怎么解决?“霸座大妈”是不是就不了了之没有后续了?那些造成航班延误和经济损失的“机闹”事件,行为人最后有没有民事赔偿?

广大网友的猜测质疑越多,对“机闹”整治权威性的负面影响越大。每个“机闹”事件的新闻报道有始有终,过程合法,处罚公正,才能更好的发挥宣传工作的教育警示作用。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最高领导人历次重要讲话中常常把狠抓“落实”放在重要位置。

还是那句话,“机闹整治”最后的成果如何,一线人员最有发言权。

我们不看报告,看“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