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独行兔

编辑|翩然

唐代诗人李白曾经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雄壮壮丽的黄河风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黄河这匹脱缰野马无法被驾驭的无奈之情。

而济南这座城市南望泰山北依黄河,群山与黄河一起似乎成为济南人心中天然的一道屏障。

多年来黄河一直制约着济南的发展,虽然已有多座黄河大桥,但济南的跨黄交通依然不足。

曾经我国的隧道技术还在发展中,一些先驱们为了探索是否能在黄河之下建立隧道,便深入河底进行勘探,历经了3年却只挖了4米。

这一举动让外界纷纷议论,甚至印度还挖苦我们,对我们的努力嗤之以鼻。

不过也有一些颇有远见的国家,比如德国对我们大加赞赏,称赞我们在基础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那么事实上又是如何呢?济南的天然屏障是否被打破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写历史第一隧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直以来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记忆,对于我国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黄河也给沿岸城市的交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济南的城市规划者们逐渐认识到,要充分释放这座城市的发展潜力,就必须打破南北之间的界限。

只要能够跨越黄河,就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平原,这将极大地改变济南的城市形态。

因此,在2017年全国两会上,将黄河变身为济南的城中河成为了重要议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河济泺路隧道

此前济南已经有了不少跨黄通道,包括公路和铁路在内,总数达到10座,但还是无法满足两岸民众的出行需求。

于是2017年年底,万里黄河第一隧正式破土动工。

众所周知,黄河蜿蜒曲折,其河床从河南一路抬升,高出周边地区。

当它到达济南泺口段时,河床竟然比南岸天桥区的地面高出了5米,最大洪水位高出河床11.62米。

黄河在此形成了一条罕见的、水量巨大的地上悬河。

正因为如此,在这样的地域条件下建造隧道,施工难度可想而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里黄河第一隧

然而面对困难,中铁十四局不畏艰险接下了此次任务。

这支出色的队伍最初是由铁道兵改编而成。

铁道兵始建于1945年,曾为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建设披荆斩棘。

20世纪80年代后,铁道兵改编为铁道部下属工程局。

朱士齐是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他和伙伴们一起参与了这次工程的建设。

实际上朱士齐与黄河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2006年,他乘坐从家乡聊城出发的客车,从泺口黄河浮桥上驶过,狭窄而颠簸的路面引起了他的注意。

让朱士齐没想到的是,在现代社会仍然存在这样古老的过河方式,在接下来的大学时光里,这座桥成了他回家的必经之路。

那时候的他怎么也没料到,十余年之后,他会回到这座浮桥边,和他的同事们一起改写跨黄交通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施工现场

在这之前,朱士齐就在省外参与过其他工程项目,从最初的技术员慢慢成长。

而这次他们要开挖的隧道,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工程。他们会取得成功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穿越万里黄河

中铁十四局的历朋林坦言,在黄河底下挖隧道就好比头顶上方是一盆水,打洞的过程中一旦发生渗漏,就会有水淹的风险。

因此,建设者们每天都感到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在每一环的掘进过程中,他们会进行详细的参数计算,唯恐出现任何一点失误。

然而济南又被称为“泉城”,最不缺的就是水,这也就意味着随时都会有基坑渗漏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施工现场

对于几十年来一直从事深基坑的老人们来说,面对这个问题也是挠头不已。

然而对于建设工程的这群人来说,最不怕的就是挑战。

根据工程要求,在基坑一倍距离内不允许有任何建筑物存在。

然而,在济泺路两旁,这个要求根本无法实现。

基坑周边车辆繁多,民房也众多,而且很多都是老旧民房。一旦基坑发生变形,就会导致房屋出现开裂等问题。

然而,周围的居民并不了解这一情况,为了他们的安全生产和生活,施工队每天都提心吊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复杂的地面环境

工程队将地连墙打到了地下58米。

测绘团队实时监控工程现场的数据,以发现和解决第一时间出现的安全隐患。

不仅地下存在困难,地上也面临着挑战。

地上横跨数条高压电线,在工地上空高度仅有11米,而地连墙成槽机的最低高度要求为12米。

根据高压线的安全作业要求,安全距离是5米。因此他们只有6米的作业区域。

面对这个困难,他们最终研究出了新的工法,并自行设计定制了专用设备,还为公司申请了新专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施工现场

在南岸明挖工程的最北端,可以看到两个巨大的基坑,立壁上有两个直径16米的圆形图案,引人注目。

这些图案实际上是为了盾构机的出口而设计的。

根据计划,泰山号和黄河号两台盾构机将先后穿越黄河河底,这是我国超大直径盾构隧道首次在地上悬浮的黄河上进行穿越的壮举。

盾构机的最大埋深超过54米。

在黄河的这一侧,主要是由超软的粉质黏土和钙质结核地层组成。

工作人员孙警形象地将这种地层比喻成“吃大白兔奶糖”,吃多了会黏牙,刀盘容易被黏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盾构机

当遇到钙质结核地层时,会引发刀具磨损、刀齿崩断等多种问题。

因此,他向团队建议在保证质量和安全有序的前提下,增加刀盘中心的冲刷力度等措施,以有序推进工程。

施工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不过都被团队一一化解,他们展现出的活力和创造力,也不断地给人们带来惊喜。

最终,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隧”的济南黄河隧道工程于9月29日正式通车。

通车后,从济南北部新城开车只需4分钟即可跨越黄河,仅需15分钟即可到达城市中心。

这一重要交通工程的完成将推动济南加速迈向黄河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河济泺路隧道

曾经花费了三年的时间,我们只成功挖掘了四米的深度,然而这短短的四米却是无数工程师用血汗和实践换来的。

他们留下来了无比宝贵的财富,不仅仅是对基础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

而这次隧道开通的壮举是对我国基建实力最好的证明,也使曾经挖苦我们的国家刮目相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美的蓝图并非通过口头宣言或等待而实现的。

我们只有通过实际的付出和努力,才能创造出精彩的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河济泺路隧道

随着黄河隧道的建成,人们的交通方式将焕然一新,黄河的天然屏障不再成为城市发展的阻碍。

这是我国勇往直前、创新发展的体现,同时也是对黄河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黄河隧道的成功建设为我们展示了我国工程技术和创新能力的雄厚实力,为未来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也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