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他在书坛的地位无人能够撼动。但是,这并不表明就没人批评他,没人给他的字挑挑毛病。在唐代,至少有三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对王羲之的字颇有微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是李白,他在《草书歌行》中说:“王逸少(王羲之),张伯英(张芝),古来几许浪得名!”,认为他名不副实;“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石鼓歌》有言:“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而张怀瓘说得更明白:“王羲之书法,有女郎才,无丈夫气,不足为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批评都旨在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王羲之的字太妍美了,以致于产生了俗气,没有遒劲瘦挺的“丈夫气”。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还是这三位见到的王羲之作品不够多,了解不够全面。不论是现藏辽博的《姨母帖》,还是藏于日本的《丧乱帖》,每一个字都豪健爽利,无丝毫妩媚俗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羲之晚年作品苍劲老辣,已经与年轻时的姿媚有所不同,尤其是50岁以后的作品,更是“人书俱老”。李世民在位期间曾广收羲之真迹,交由崇文馆临摹钩填,有的唐摹本被日本遣唐使带回本国。随着这些真迹的遗失,钩填本就成了最接近原作的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羲之50岁时所写《游目帖》,原作在唐代就已经失传了,摹本递藏有序,清末流入日本。二战末期,这件作品毁于原子弹核爆,后来中日两国合力将其复原,我们才得以一饱眼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游目帖》纵28厘米、横316厘米,卷首有乾隆皇帝亲题“得之神功”四字,卷尾则有郑柏、徐守和、内藤湖南等人跋文。全卷共计11行、102字,字字精妙绝伦,妍美而不俗媚,神完气足,美得让人陶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释文为:“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羲之用笔凌空取势,顺锋而入,笔尖落纸后衄挫、调锋、蓄力一气呵成,行笔以中锋为主,使转灵巧,牵丝引带,笔画爽利婀娜、劲健洒脱。转折处以圆为主,勾挑出锋干脆。结字欹侧,字字独立而呼应有序,起收一气呵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代方孝孺盛赞此帖:“寓森严于纵逸,蓄圆劲于蹈厉,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运,变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惊叹自失。”《游目帖》法度严谨丰富,笔画、结字、章法、墨法均无可挑剔,是我们学习行草书的上佳法帖,每个字都值得毕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