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格化治理失灵调查之一:网格员数据思维与业务能力缺乏有机融合

碧翰烽/文

网格化治理模式是:基层政府以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为支撑,致力于实现精细化和资源整合、联动的管理系统,它透过信息平台进行权威整合与行政力量下沉,实现对基层社会的总体性调控,其本质是国家重建基层治理结构,强化自下而上决策信息传导与自上而下责任到位的行政管理体系的过程。

近年来,有的基层技术治理不接地气,时常形成“空转”,实际效果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反而呈现出“内卷化”的趋势。这些问题充分体现了数据技术与管理业务的脱节,导致一些地方大数据与网格化之间的融合度不够,使得大数据、信息化平台成为摆设,一些网格化治理效果失灵,不仅工作繁琐、负担加重,而且治理精细化、精准化、科学化、智能化程度大打折扣。

因此,如何真正减少形式主义负担,着力破解数据与业务分割之困局,让大数据深度赋能网格化治理,应是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而紧迫问题。

从工作能力层面,网格员数据思维与业务能力缺乏有机融合,导致网格化精准精细管理水平不够。

网格化治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升精准精细水平,当前一些地方只是思考如何划小治理单元,实际上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人从哪里来、治理单元的认同性从哪里来等等没有解决。而在现实当中,网格员信息采集质量不高、风险防控不精准、服务管理不精细等问题依然存在。比如流动人口信息变化很快,网格员采集速度跟不上;一些或明或暗的矛盾问题风险隐患,往往被网格员所忽视或怠慢;对于群众反映的诉求问题,网格员束手无策,只能推给上级或其它部门。

如果从数据与业务的关系来分析,就是从事数据采集的人不办理业务,办理业务的人不负责数据采集,使得数据业务化、业务数据化难以形成,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从事数据采集的网格员不负责具体业务的办理,导致业务能力越来越生疏,数据质量令人担忧。有的地方“巡办分离”机制即是此种体现,虽然保障了问题发现者与处置部门的独立性,但却产生了治理悬浮和基层负担过重等问题。专职网格员队伍建设管理可能出现了这种问题,由于过于强调信息采集或监督基层的作用,没有充分考虑与基层干部、社会力量等资源的有机融合,导致有的地方专职网格员成了信息专门录入员,与业务形成了明显脱节。

有的地方专职网格员队伍,由政法、组织、民政、城管等职能部门进行直接管理,出台了标准化的职责任务、考核办法、保障机制,形成了与基层组织交叉的又一个体系,出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是专职网格员与社区工作人员呈现两张皮,网格员不能很好的融入社区工作。

二是专职网格员的职业认同存在障碍,难以培养一支高素质、稳定的专职网格员队伍。

三是误导了一些基层工作理念。有的社区干部认为,既然有了专职网格员,网格化治理就应该是专职网格员的工作,把本来属于自己的工作,也全部甩给了专职网格员。

四是专职网格员出现机关化、电脑化倾向。信息化、大数据的目的应该是要给基层赋能、减负,而不是给基层增负,以便让更多基层干部将工作摆到第一线,而不是回到办公室、回到电脑、回到资料台帐上。

第二,从事具体业务的基层工作人员不使用信息化平台,导致无法形成数据思维方式,传统落后的思维方式很难改变。那些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工作人员只干业务,却将数据采集录入工作完全交给专门的网格员,两者互不融合。如此就会导致以下现象出现:如在业务工作当中发现的流动人员,实际上是最及时、最准确的,却没有及时采集录入到信息化平台;现实当中大量的小矛盾小问题小隐患,如果只是碎片化地停留在业务工作当中,风险往往被一次次忽略掉,如果能够通过及时的数据采集、汇聚、处理形成大数据分析,就能随时预测预警各类风险。

比如,某一个雪亮工程探头所在的道路路口,在不到一年时间内连续多次发生轻重不一的交通事故,作为基层网格,更多的是考虑如何迅速处理这些具体事故,并没有考虑及时采集录入事故数据,也难以想到这些数据的预警作用,如果有足够的数据汇聚分析,就会依据风险模型,形成对这个道路路口的事故隐患预警,并自动交办给相关部门进行处置。(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