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十三陵外围众峰叠翠,巍峨绵延数百里,像屏障簇拥着数百里的平川,就此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盆地,峰峦之间形成了数条通道,向西的西山口、贤庄口、西北的得胜口、东边的东山口、北边的老君堂口、南面的中山口,有些山口通往延庆、并向西北的内蒙草原辐射,有些山口向内则通往京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祖朱棣不愧是一个军事战略家,他采取京陵并重的原则,陵区外围西北的居庸关、八达岭、黄花城、白羊城是险要之地,驻守重兵,陵区内各关口亦有护陵军把守,守住了祖陵,亦给北京的北部设置了一道防御屏障,真可谓一举两得。

长陵后面的山,本名黄土山,当年朱棣来此选择陵址时,在山下饮酒作乐,那天恰值他的生日,百官祝寿,为讨他喜欢,就称此山为天寿山。朱棣十分高兴就封此山为天寿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陵后面的山,当地称十八道岭,实际是长陵后山的延续,因德陵在永陵陵后,所以亦同属一脉。世宗陵址选在此山下。他说:天寿山是指长陵的山这里也称天寿山是不对的,各山丘都应该有自己的名字。于是他将此山改名为阳翠岭。

仁宗的献陵,棱恩殿与内红门之间隔着一个小山包,当地人传说仁宗好色乱伦。建陵时屯积一山名为遮羞。其实是设计者尊崇风水之说,怕伤了龙脉,没敢铲平而留下来的。它形似几案,因而皇家称它为御案山。献陵位于长陵之右,天寿山西岭之前,东距长陵0.5公里,陵后的山为天寿山一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宪宗的茂陵,建筑在聚宝山下,当地老百姓管它叫鹰嘴山。这源于宪宗宠爱比他大十五岁的万贵妃,他为了满足万贵妃的私欲,不惜重价向全国摊派征鹰任务,重扰百姓。鹰嘴山之称,体现了老百姓对宪宗的嘲讽和憎恶。

明孝宗朱佑樘在位十八年,一生不立嫔妃,喜好文墨,在明代诸皇帝中政绩卓著,老百姓也没什么恶感,他的泰陵在史家山下,因三峰交错,形如笔架,老百姓即将山后的山峰叫做笔架山,山前原有一小泉流成的水池,人称洗墨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