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君王拥有无上权力,因而古人取名不可冲撞天子,《齐东野语》中便有记载:“武后讳曌,以鲍照为鲍昭。” 鲍昭因女帝武则天武曌的“曌”,将“照”改为“昭”,以示对君王的尊重与敬畏,也是我国封建制度等级森严的体现。

然两千年来,在皇权不断加强的时代下,“王”是各朝各代皆要避讳的字。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到:“王以一贯三,上通天,下彻地,中理人,天地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中可见“王”一字表明了使用者的身份尊贵、权力滔天,象征着君权神授,非常人可用。就是如此张扬的“王”字,历史上却有三个人使用,而这三人的命运皆有相似之处。

一、出名的“王”——骆宾王

骆宾王是初唐四杰中的最后一位,也是“三王”中名声最响的。现代人对骆宾王的印象,最深刻的应当便是他七岁所创的诗歌《咏鹅》,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样一位流芳千古的诗人,他取“王”一字并非是对统治者的不敬,反倒是一种一目了然的衷心与追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名来源于《易经》中的“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意为观察国家的成就和光辉,有利于成为君王的宾客。这不仅仅饱含了其父母对骆宾王为官的期望和对其品质的要求,同时也暗指了唐朝盛世繁华,国家实力雄厚,有意让自己的孩子瞻仰观察。

这般讨巧的取名让“王”这一字显得格外犀利,袒露真心的同时,又隐晦地对统治者称赞,张扬而不忤逆君王,叫人怎能挑出毛病。

骆宾王对得起父母给予他的厚望。他出身寒门,一直追求入仕之道。为官清廉为人仁善。奈何天意弄人,他一生跌宕起伏,多次被贬,在贫瘠与颠沛流离中挣扎,曾几次上书批判武则天,敢于直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骆宾王在徐敬业起兵失败后销声匿迹,不知生死。然而骆宾王完全对得起其姓名,一生勤勤恳恳,以国家社稷为重,其坚毅精神和高尚品质深刻影响着后人。

二、第一个“王”——冯野王

西汉的冯野王是三种人最早以“王”为名的。与骆宾王略显讨巧的取名不同,这名西汉士子取名为“王”是他傲气的外露和才气的表现。

冯野王从小便展示出超于常人的见识和学识,即便最初时官场失利,他也未曾放弃。从县令一路高升左冯翊,地位高于太守,与九卿同,可以参与朝议。他的抱负似乎马上就能得偿所愿,但世界上的事大多事与愿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这一字耀眼又敏感,冯野王也受到不少的打压和诋毁,但都因为他的字——君卿,使得冯野王并无大碍。最让冯野王痛苦不堪的是他外戚的身份,官场上的谣言诋毁冯野王依仗外戚身份胡作非为,使得冯野王几次与高位失之交臂。

冯野王与王凤之子王商颇有嫌隙,然王凤又担忧冯野王会顶替自己的位置,先是用苦肉计逼得汉成帝无法罢免自己,又联合言官弹劾冯野王,给其冠以“莫须有”的罪名。

恰逢冯野王生病,无暇顾及此事,多种因素影响下,冯野王被免职,终生未再踏入官场一步,只得老死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一位才子遭人嫉妒陷害,他曾经年少有过无限的理想与野心,却败给了肮脏官场。他名中“王”的野心也未能实现。冯野王像是官场的一颗璀璨流星,耀眼而短暂,虽然官场不得志,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属于他自己的痕迹,并引得后人追随。

三、“王”的延续——顾野王

第三位名中取“王”的人与上一位渊源颇深,其原名并非带“王”,而是自己为自己改的。顾野王,南朝才子,原名顾体伦,只因仰慕西汉顾野王,便为自己改名为顾野王。

在传统封建的王朝中,这样的取名无疑是一种对皇权的挑战。但以仰慕先贤为目的,更体现出顾野王的人生追求与不惧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前两位一样,顾野王也是名神童,九岁时便作《日赋》引得他人惊奇称赞。顾野王以前人为仰慕对象,向着其努力奋进,确实在一些领域完成了独属他的成就。他是一名通才,所涉及的领域极多,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地理学家、文学家、书画家、音乐学家。

不同于前两位,顾野王的人生更为平坦顺意,官至秘书监、右卫将军,最终安享晚年隐居亭林。顾野王的后代顾炎武,著名思想家,便是因追慕先人而号亭林。历史彷佛在这一刻形成了闭环,几位伟人追慕前辈,以其为榜样奋进,如同江河奔流延绵不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如今随处可见的“王”

三名以“王”为名字不同朝代的文人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即便身负封建的压迫与约束,他们依旧活出了“王”的风采,甚至突破了封建桎梏,完成了对自己独一无二的塑造。

有时我们惋惜人才不得重用,有时我们感叹伟人相同的不屈品质。历史似乎不再是白纸黑字,而是别人人生的真实写照,更是人性的光辉闪烁的宝藏,给予我们启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封建制度的崩塌,取名的避讳不再以皇权为中心,姓名的意义也不再受地位身份的约束,突破了愚昧被赋予更丰富的意义。无论是普通老百姓还是超级富二代,名字更多的是父母对子女的爱与期望。

总之,取名在现代社会并无严苛的要求,我们应该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无论姓名为何,人不应当失去自己的志向和本心。最重要的不是你叫什么,而是,你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