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碎“四人帮”之后,社会层面结束了激烈的斗争,国家试图走出历史的困境。要实现这一目标,步子不能迈得太大,否则就会引起“左”派人士的反对,进而造成社会的动乱。

华同志和中间派等部分人士希望能“有步骤”地解决遗留下的问题,避免造成否定一切的印象,便提出了“两个凡是”,其特定指向是为了应对强烈不满的社会舆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既然不能走老路,就必须走出一条新路,“两个凡是”这一禁区,致使国家步履蹒跚。面对这一窘境,小平同志坚决支持干部们发起一场“真理标准”大讨论,打破禁锢,解放思想,在全国开展一场声势浩大的辩论。

大辩论席卷全国,上至中央,下至地方,不论是省部级官员,抑或是象牙塔的学者教授,都参与了进来。其中尤以山西省委书记贾俊旗帜鲜明,坚决反对“两个凡是”。

在革命中成才的贾俊

说起贾俊,也称得上是一位老革命了。

1917年,贾俊生于山西翼城县桥上镇贾家庄。家中有几亩薄地,能供贾俊上得起私塾。贾俊11岁时,中国已经处于二十年代末,新式小学遍布各地,他转学来到了太原友仁中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少时,贾俊就深感国家羸弱,饱受列强欺辱,因而奋发向上,阅读了许多进步书籍。在朋友的指引下,贾俊接触到了马列主义,思想上找到了前进的方向,认定这就是治国之良方。

高中一毕业,贾俊就中断了学业,回到家乡参加抗日活动,宣发抗日传单,张贴抗日标语。1936年左右,贾俊参加牺盟会、留外学生救国会常务委员。2年后,阎紫琴作为入党介绍人,见证了贾俊入党的全过程。

抗日战争时期,贾俊凭借着能识文断字,善于交际,被组织上任命为潞城县委组织部长,负责党员的升任、调派等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贾俊能力迅速提升,可以独当一面。组织上也认可了其多年的功绩,就于1947年4月,任命贾俊为壶关县委书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段时间,贾俊承担了作为地方“一把手”的责任,积极为前线输送兵员、武器、粮食。

同时,贾俊还注重土改工作,在山西和河南的交集地区,主动给农民分地,缓和了阶级矛盾。青年干部也从他身上学到了不少知识,很快就在各自岗位干出了一番天地。

新中国的成立,也为贾俊提供一个更高的舞台。从1949年至1952年,贾俊一直担任山西长治地委、组织部长,这也算是他的老本行。

五十年代末期,贾俊以副书记的身份,主管长治的大事小情,推广了定额计酬责任制等有效的经营管理措施。农业方面,贾俊和专家商讨,引进了马拉双轮铧犁技术,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得到长治农户的好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反对“两个凡是”

本来,贾俊作为山西省的“明日之星”,有着不错的发展前景。他的一篇有关农业合作化的文章,还曾经在《人民日报》刊登,成为全国学习的模范。但特殊时期,让贾俊失去了权力和地位,还在监狱待过两年。

这两年,可谓是贾俊人生最低谷的时期。他不理解,为何一片欣欣向荣的社会会变得失去秩序?这大大改变了他的思想。

改革开放后,贾俊重新得到任用,62岁任山西省委书记。虽不是“一把手”,但也负责文教、宣传工作。彼时正赶上中央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贾俊因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贾俊认为“两个凡是”不应该成为地方干部办事的“尚方宝剑”,这是对于过去的一种妥协。如果不能去除这种妥协,国家仍然会桎梏于过去的意识形态。因此,贾俊赞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列主义早就告诉我们“经济是下层建筑”,如果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不好,定会心生怨言,到时就会有反对意见,这不利于国家的未来发展。

可惜的是,贾俊因在动乱中身体遭受了极大的损害,患上了风湿性心脏病,不能长期担任高强度的工作。1985年,清正廉洁的贾俊退居二线。仅仅4年后,贾俊就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