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 铁人王进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言:

1974年,国内上映了一部风靡一时的热门电影《创业》,其主人公原型正是曾被誉为“铁人”的王进喜。电影上映后,王进喜的故事被更多的人熟知,他的名字也随之家喻户晓。当时全国兴起了一种全民崇拜的精神——铁人精神。

或许提起来王进喜,你只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在中学课本上有这样一幅图,王进喜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毅然跳进了泥浆,把生命置之度外的时刻,他的事迹被改编到课本上后,他也被大众熟知。其实王进喜的故事还有很多,1964年他还被邀请到了北京,参加了毛主席的小型生日宴会。

如今,距离王进喜的时代已然过去了60年,王进喜的故事也慢慢被人遗忘,难道当初的“铁人”精神真的被人忘了吗?跟随着历史的痕迹,我们来看看王进喜的后人现在究竟如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进喜如何被誉为“铁人”

王进喜是一名大庆油田的工人,在黑龙江萨尔图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大庆油田,或者说,说起来大庆油田,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王进喜。

1960年,37岁的王进喜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大庆员工,实际上,在1938年,也就是他15岁的时候,王进喜就进入了石油公司。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玉门石油管理局钻井队长。也正是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在这场艰苦的“创业”生涯中,他的右腿不慎被砸伤,但是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工作,一直坚持着。

第二口井发生井喷时,王进喜不顾自己的安危,带头跳入了水泥浆中,用身体来制服井喷。也就是我们在中学课本中看到的故事。这种情况,几乎没有人敢这样做,正是王进喜这样不怕牺牲,没日没夜地干活,王进喜就常常被工人称为“铁人”王队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余秋里部长听到工人都叫王进喜是铁人,便对这个名号记忆犹新,在一次会议上,他号召大家:“学铁人,做铁人,为会战立功,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从此以后,王进喜是铁人这个称号便家喻户晓了。

可以想象,王进喜的“铁人”并不是仅仅靠着一种不怕牺牲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对时代楷模的一种寄托,王进喜也是人,在他内心,他并没有工人们说的那么铁,他对自己的前半生实际上充满了诸多艰辛。

1923年10月8日,王进喜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市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叫王金堂,在父亲40岁的时候,王进喜出生,可以说老来得子。由于当地有一个生下来孩子要称斤的说法,所以王进喜也被“称斤”,巧合的是,王进喜正好十斤,所以村里人都叫他是“十斤娃”。听起来,这个名字赋予了王进喜高大雄壮的样子,但是王进喜身材瘦小,干活都没有力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男孩子没有力气哪里行啊,所以父亲就安排王进喜先去读书,等学到了一点知识后就回到家里干活。好在王进喜的父亲非常开明,还让王进喜去读书,当时可以走进学校完全是一种奢侈。但好运不长,1929年,还没有10岁的王进喜亲眼目睹了玉门百年不遇的饥荒。在王进喜的印象中,家里有点钱的人都连夜逃走一路向东,但是父亲双目失明,想要去逃荒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最后,6岁的王进喜拿着一根木棍带领着父亲沿街讨饭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2年,王进喜10岁,为了给父亲看病,他和几个穷孩子找到地主,用通过给地主放牛的方法赚钱。就这样,王进喜在一次次的打击下度过了满目疮痍的童年。1938年,他进入了玉门油矿,成为了一名矿工,他也是千万工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但是他不想丢掉这份工作,不会就学,如果受不了就大声反抗。也就是这样,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他练就了一身刚毅坚韧的品质,为他以后成为铁人奠定了基础。

1949年9月25日,玉门解放,他如愿以偿,通过考试成为了正儿八经的一名标准的钻井工人。凭借着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他很快便受到了领导的注意。他勤快,能吃苦,别人干不了的活他干,别人做不了的事情他做,就这样,出于一种对事业的深度钻研,他被提拔为大队长。升官了,自然压力更大,责任更重。

1956年,王进喜喜欢上了读书,他读过书,对书十分喜爱,出于平时工作的忙碌他终于可以闲下来读一读毛主席的书了,那段时间,他带领工人学习毛主席《实践论》和《矛盾论》。不仅如此,他还申请了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份申请很快也被同意了,这也成为了他人生路上一个更重要的里程碑。入党后,王进喜担任大队长,他首次提出来了“月上千,年上万,祁连山上立标杆”的口号,创出了月进尺5009.3米的全国钻井最高纪录,余秋里部长、康世恩副部长把一面“钻井卫星”红旗颁发给他。贝乌5队被命名为“钢铁钻井队”,王进喜被誉为“钻井闯将”。也就是在这时,王进喜的故事已经是家喻户晓,他“铁人”的称号也越来越响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