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巨献

打工人或者确切说

是劳动者

在脱离了早期绘画为上层阶级服务的阶段后

古今中外都有不少刻画劳动者生活主题的名画

中 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捣练图(局部) 宋摹本 (原作者 张萱 唐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有一幅描绘我国唐代仕女捣衣场景的珍贵画作——《捣练图》。此画原作早已遗失,作者是唐代仕女画大师张萱。

摹本出自北宋末年极具艺术天赋的宋徽宗赵佶,其重要程度自然不言而喻。

《捣练图》中共绘制了 12 个唐代宫廷仕女形象,她们分为三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捣衣工序。按照欣赏古画的顺序,将画卷从右向左徐徐展开,画面展示的依次是捣练、织绣、熨烫的场景。 对画中劳作妇女的神情动作刻画生动,也很好地还原了唐朝女子丰腴的体型 (唐代以丰腴甚至肥胖为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捣练图(局部) 宋摹本 (原作者 张萱 唐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画面中妇女们在处理要清洗的衣物,捣练、络线、熨平、缝制一套程序。

古代的「打工妹」,尤其是宫廷仕女,她们的生活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轻松自在。

相反,她们在皇宫中从事各种繁重的劳动,从纺织、缝纫、绣花到照顾主人的生活起居,几乎无所不包,工作强度大,时间长,而且常常面临各种压力和困境,日常生活充满了艰辛和辛酸。

在唐代,宫廷生活充满了严格的规矩和繁复的仪式。宫廷仕女的服装是她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是当时时尚潮流的引领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捣练图 全景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巴人汲水图》 徐悲鸿

1937年,徐悲鸿随中央大学入蜀,目睹蜀中百姓的生活困境,他疾笔创作了中国画《巴人汲水图》。这幅画描绘的是当时蜀地人民汲水的场景。

当时百姓的生活用水都要从江中汲取,背着沉重的木桶,再装上满满的水,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走回家去,有时甚至要往返多次。

这样一个生活细节触动了徐悲鸿的心灵。整个画面突出物像的神韵,技法上用西洋画法丰富中国画的表现力,肌肉部分稍加皴染,在挑夫身上适当加强了筋肉体积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中立《父亲》

216x152cm 布面油画 1980年

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父亲》是中国著名油画家罗中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油画作品。

画家用浓厚的油彩,精微而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挚、纯朴憨厚的父亲画面。背景运用土地原色呈现出的金黄,来加强画面的空间感,体现了《父亲》外在质朴美和内在的高尚美。

法 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拾穗者》1857年,让.弗朗索瓦.米勒

83.5x111cm,布面油画

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梵高很崇拜米勒,他曾说:

“在米勒的作品中,

现实的形象同时具有象征的意义。”

19世纪70年代以前的法国农村,还处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农民生活艰苦,富人阶层却无动于衷,法国报纸上曾有一篇文章写道:“这三个突出在阴霾的天空前的拾穗者后面,有农民暴动的刀枪和1793年的断头台。”

让·弗朗索瓦·米勒的《拾穗者》绘于1857年,是一幅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画面很简单,三名农妇正弓着腰捡麦穗 。

米勒出生于农民家庭,但从小热爱绘画,为了练习绘画技巧,接触更大的世界,米勒去了巴黎,当时巴黎的很多画家都为贵族工作,出现了许多贵族肖像画,这都跟米勒的艺术追求背道而驰,最终他选择搬去巴比松村,就是在这里,他画出了《拾穗者》。

《拾穗者》反映的是农民的疾苦,它最珍贵的地方在于如实记录生活,把现实中的细节搬进了画作。这 是一幅呈现「运动」的画作,人物都排列在不同的位置,做出不同的动作,能感受到画面带给我们的美感。

作品的整体构图严格按照黄金分割比来安排,从审美的角度,黄金分割是公认最能引起美感的比例(之前我们有讲过黄金分割审美知识的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米勒《播种者》

米勒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他早起晚归,上午在田间劳动,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里作画,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

米勒的《播种者》是他第一次被官方沙龙所接收的作品。

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工人农民等下层阶级的反抗起了很大的作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向保守的官方沙龙对《播种者》作者一反常态,这或许是由于米勒在这幅画中所刻画的乃是时代中真实的个体,而不是他们之前所青睐的那些神话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第二次收获》 杜普荷 1879年

朱利安·杜普雷是继法国巴比松乡村画派农民画家米勒之后第二代现实主义画家中的代表人物,这批画家包括:莱昂·奥古斯丁·莱尔米特,朱尔·巴斯蒂安·勒帕热和帕斯卡尔·达尼昂-布弗雷。

在国立巴黎美术学院,他师从伊西多尔·皮尔斯和亨利·莱曼,后来,跟随自然主义画家弗朗索瓦-德西雷·洛热学习。1876年在巴黎沙龙首次亮相后,他频繁展出作品,直至去世。

《第二次收获》是一副19世纪末的作品,只不过是田园风光一派祥和,画家杜普荷把田园中的农民形象描绘出了某种历史感,更像是用了一种怀念的笔触在诉说曾经逝去的故事,纪念田园般诗意的生活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梵高《夕阳下的播种者》1888年

《夕阳下的播种者》属于文森特后期的画作。

从色调上来说,一如既往的继承了文森特后期作品炙热的感觉,主体色调采用钴蓝和橙色的对比色调,这是很大胆的做法。整幅画对比色调的拿捏度的精度要求高,整幅画彰显给人明亮醒目的视觉效果。

夕阳照耀散发的光芒采用了斑驳的笔触,以及在西山将要日落之时,夕阳仍然陈浮现出完整光芒四射的状态,更加坚定无疑的表达出来梵高内心的呐喊——渴望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拾麦穗的女人》

莱昂·奥古斯丁·莱尔米特(雷欧·来尔米特)

1891年 画布油画

莱昂·奥古斯丁·莱尔米特(法国,1844―1925年)作为19世纪最多产的艺术家之一,莱尔米特的声望在创作这幅画时达到了最高峰。他对现实主义绘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和许多同时代的画家不同,莱尔米特从未放弃对绘画技术的追求,他在纸上绘制的炭笔画和胶彩画成就斐然。

1890年,莱尔米特组织一批志同道合的同行,建立了法国全国美术家协会。《拾麦穗的女人》在该协会的第二次年展中展出,获得极高评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圣佩尔山的割麦人》

莱尔米特 法国 1883年 画布油画

76.80×97.20厘米

1880年后,画家用几张大幅描绘家乡圣佩尔山乡亲们生活和劳作的画作参展并大获成功,其中就有这幅《圣佩尔山的割麦人》。

莱昂·奥古斯丁·莱尔米特(1844―1925年),出生在法国皮卡第大区的埃纳省,并在那里生活了20年。

这正是他眷恋农村生活,几乎所有的作品都用来描绘农事劳作的原因。1874年在法国沙龙取得成功之前,他一直往返于法国和英国之间,靠卖画为生。

1880年后,他用几张大幅描绘家乡圣佩尔山乡亲们生活和劳作的画作参展并大获成功,其中就有这幅《圣佩尔山的割麦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筛麦妇》库尔贝 131x167cm 1853年

1848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库尔贝积极投身法国革命,并在画布上开始了描绘劳动人民的题材创作。30岁-40岁,是库尔贝创作的高峰期,他成功塑造了一批劳动者的艺术形象,创作于1854年的《筛麦妇》就是其中的一幅。

穿红色马甲裙的年轻农妇是画面中的主角。她背对着观众,跪在铺在地上的白布上。她挽着一个方便劳作的发髻,露出修长曼妙的脖子,高举着筛子的两条手臂圆润结实,露出的鞋底似乎告诉我们她可不是那些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富家大小姐。农妇没有任何装饰,却有着无以伦比的健美。她身上的红裙更仿佛一面歌颂劳动的旗帜,振奋着人心。

库尔贝对整幅画的朴素拿捏得十分精确。他没有过分渲染贫困辛劳,而是将日常劳作表现得欣欣向荣、趣味盎然。

他这样解释自己的画作:“艺术应放在较低的水平上。”

他口中的“低水平”当然不是指画画的技法,而是说艺术家的目光应当聚焦于底层劳动人民的朴素之美,献媚上流社会的年代已经一去不返。

俄 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画家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于1870年至1873年间创作的一幅油画,现收藏于圣彼得堡俄罗斯国立美术馆。

该画描绘了在伏尔加河畔一组在沉闷压抑的气氛中奋力拉纤的纤夫群像,反映了俄国纤夫苦难的生活,寄托了画家对下层人民群众悲惨生活的同情,也艺术地体现了作者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赞省的割麦女人从田野归来》

瓦西里格列高里耶维奇彼罗夫(1834-1882)

1874年,布面油画,25.8×65厘米

《梁赞省的割麦女人从田野归来》农妇经过劳累的一天从金色的田野回家,和真实的农村生活直接相关,画面描绘了不同年龄的农妇,有些人静静地走着,有人则停下来沉思,聆听大地母亲的声音。

在俄罗斯艺术中非常流行「道路」母题,它直接关系到人类存在的普遍话题,关系到流浪、徘徊、生活道路等问题。

作者采用横向构图,人像产生有规律的节奏,割麦女人在收割的谷物中行走,给人留下动作缓慢、平稳的印象,让画面充满音乐旋律,令人想起俄罗斯的民歌,比如这首卡秋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女矿工》卡萨特金 俄国

布面油画 丨 65.4X45cm | 1894

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藏

1892年卡萨特金深入到顿巴斯煤矿,这里工人的劳动和生活深深地感动了他。

最初工人们对他很冷淡,都把他当成好奇的知识分子,后来他们逐渐交上了朋友。《女矿工》是一幅肖像画

在矿工宿舍前草地上,站着一位刚下班的女矿工,因繁重的劳动,神情略显疲惫,但她那年轻美丽的形象并没有衰萎,白净的面容没有被煤灰抹黑,仍充满着青春的魅力。

她是一位面对现实、温柔中隐含豪放而自信的新女性。她前额开朗,举止大方,温情脉脉,具有新时代女工特有的精神气质。

卡萨特金(N·A·Kasatkin 1859—1930年)是俄国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上半期俄国巡回展览画派最后的杰出代表画家。

他在莫斯科绘画雕刻学校学习时师从于彼罗夫。

卡萨特金把自己的主要精力用来表现俄国工人生活和斗争,他是第一位在绘画中刻画觉悟了 的工人阶级形象的画家,由于成绩卓著,成为苏联第一个荣获人民美术家称号的人。

1892年画家33岁时首次赴顿巴斯煤矿,往后十年经常去那里深入生活,完成了一系列反映矿 工生活的作品。《女矿工》是他表现煤矿工人的代表作。

更多相关作品欣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end

喜欢 请戳一戳在看

注:图文来自网络,仅为交流分享,侵删。

美术史知识大全艺术内容推广计划 :

如果你是艺术家?

欢迎通过图文让美术史君的粉丝们认识你!

如果你是艺术爱好者

如果你是艺术机构

欢迎分享你们的展讯和推荐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