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的一天,在某处北京的四合院中,一位耄耋老人坐在摇椅上,眼睛呆呆地望着院子里那十几棵月季花,嘴里时不时喃喃说一句:“他第一次见我就说我年纪小。”

每到这时,女儿总会在母亲的耳边说一句:“永不消逝的电波,”随后母亲就会扬起幸福的微笑。

那年,她15岁,他21岁,因为一次突如其来的任务被迫“结婚”。

后来她扮演贤妻良母,他扮演勤劳的丈夫,他们同一个屋檐以“黄河”为界,直到一次突然的变故,却弄假成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年,她小脑萎缩,却只记得他的名字,而他种了满园的月季花,却只为了博她一笑。

然而就是这么一对让人艳羡的夫妻,却在对方的记忆中“去世”了7年……

特殊的年代

她叫王兰芬,后来改名为王新,出生于名门望族,父亲王端华,曾经是东北虎张作霖的得力干将,担任过锦州省长。

张作霖去世后,父亲也曾经辅佐过张学良,并且陪同他检阅过东北军。

这样的家庭,给了王新很好的教育环境,而她也因此被保护得很好,在河北女师附中上学,两个麻花辫,一条学生裙的她,看起来清纯又靓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的铁蹄踏遍了东三省,曾经的家园变成了侵略者肆意践踏的土地,父亲为了保护王新,便将她送到天津的亲戚家借住,自己则留在东北继续抗日。

然而看着故乡沦陷的王新,再也无法安心待在父亲的羽翼之下,从小便接受新思想教育的她,在刚到天津的第二年,便加入了我党,那一年她才15岁。

王新作为知识分子,原本是要在中学毕业后,进入抗日大学的分校进行学习,但却因为上级命令的变化,让她的生命闯进了一个叫王士光的男人。

他叫王士光,1915年出生在北京,但祖辈却是天津的名门望族,父亲曾经在北洋政府商务司担任代理司长,外祖父曾是当地有名的富商。

虽然王士光出生在这样的富庶家庭,但父母却深晓民族大义,十分鼓励革命运动,这样的家庭无疑给了他最好的家庭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4年,王士光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的物理系,随后因为对电机更感兴趣,他便于次年转学到清华大学电机系学习,并且利用业余爱好钻研无线电。

对于当时的世界来说,无线电是新兴事物,谁能掌握这样的技术无疑就能掌握新世界大门的钥匙,对于本身就对电机感兴趣的王士光,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之后“一二九”运动爆发,深受父母革命思想影响的王士光,积极奔走在学校中,为了中华民族振臂高呼,随后在我党革命思想的号召下,便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6年便加入我党。

“七七事变”的爆发,是王士光命运的转折点。

在这之前,他还是一个在学校里上课求学的学生,在这之后,由于战争爆发,清华大学等学校为了避免被日寇占领、利用,保存希望的火种,开始南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王士光并没有离开,他认为,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他有更想做的事情。

不久之后,日本的战火便烧到了北京、天津,然而我党却从未放弃在敌占区的工作。

为了方便和各地下组织、人员的交流,党组织交给王士光一个任务,那就是在天津建立一个秘密电台,专门负责平津与延安之间的情报传递。

然而这样的一个任务,如果想要顺利完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所以掩护好他的身份便成为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这时中共河北省秘书长、天津市委书记姚依林提议,王士光可以搬到英租界去,这样一方面可以躲避日军的盘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英军的电报信号可以很好地掩护我党地下情报组织发出的电报信号。

很快,党组织便在英租界给王士光租了一个三层小洋楼的顶层作为住所,只差一个合理的身份、掩人耳目的背景,和一个警惕性高的好帮手。

这可愁坏了姚依林,因为他在询问王士光是否有女朋友、心上人或者是推荐人的时候,均得到了他红着脸摇着头的回应。

这才有了王新和王士光的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