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朝代兴衰都直接影响到治安环境的好坏,因为在古代,社会生产力薄弱,产业也相对单一,一旦战乱四起,老百姓赖以生存的农田就会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农田被破坏,农民辛苦一年到头来却颗粒无收,走投无路的穷苦百姓就会成为流民。这些人除了受官府赈济之外别无活路,所以一部分人就会落草为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俗话说:山东出响马,河南出蹚将。那响马与蹚将究竟是什么呢?

之前说过了,穷苦百姓走投无路了就可能会落草为寇,同样是土匪,各地叫法有所不同,上文中说的山东响马跟河南蹚将,其实就是土匪。但这两个简单的名词后面的含义与来历却不简单,尤其是河南蹚将,更是有很深的历史文化渊源。这两种“匪文化”贯穿整个历史,无论是太平盛世还是战乱年代。

关于响马,目前有两种主流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说是自东汉以后,山东地区的土匪都会在马脖子上挂一些铃铛,土匪下山劫掠时,所乘之马会发出很响的响铃声,所过之处居民闭户不出,来往商旅听到响铃后会留下一部分钱财共土匪取用。这些土匪有时还会提前放出一支响箭,过往商旅听到响箭后即知马匪来了,不做无谓抵抗。

这种做法在历代山东地区的农民起义中,也曾被起义军广泛采用,所以响马有时也指英雄好汉;

另一种说法是,明朝时,政府为解决部队用马问题,从而推出“马政”,主张“军马民牧”,在今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专设养马户,养马户每年都需要向政府交付一定数量的马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事与政绩挂钩,地方政府为政绩而不恤民情,在灾荒之年仍然强迫养马户按额交付马匹,完不成任务的养马户会面临巨额的罚款,许多养马户因此破产。这无疑加剧了社会矛盾,破产后以及面临破产的养马户就会转为响马自谋生路。

而蹚将呢?蹚将一说源自于河南,所谓“蹚”,在河南方言中类似于“闯”,因此当家中有人在外闯荡谋生活时,他们就说是蹚生活。

在河南地区,历史上长期存在一大批青年农民打工者,这些人就是上文中所说在外蹚生活,他们或大或小的分为若干帮,称为“蹚帮”,哪里需要人手劳作了,雇主就会联系蹚帮的头人,他们中各类人才都有,像泥瓦匠、铁匠、木匠等等,因此又被称为“蹚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这些人干的最多还是农活,这种打工模式是具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一旦到了农闲时节,大批的蹚匠无事可做,他们就极易转为打家劫舍的土匪,因为牟利方式的巨变,蹚匠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蹚将。

可以说,无论是响马还是蹚将,都是在社会资源分配严重不平等的情况下产生的,最好的解决办法自然是给予这些人安身立命的资本,让他们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