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4月11日,由中国水利报社与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中国水利杂志“玉渊六人谈”主题沙龙——“幸福湾区·城市治水”在广州市成功举办。六位嘉宾与现场观众聚焦大湾区水安全保障,共话湾区城市群防洪排涝、水生态保护治理的思路举措、思考展望。

沙龙嘉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沙龙精彩视频,戳这里↓

杨 芳(嘉宾主持)

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四大湾区之一,是我国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水是大湾区发展的重要支撑和连接纽带,大湾区水安全保障事关区域的防洪潮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做好大湾区水文章尤为迫切和重要。

本期沙龙我们邀请六位嘉宾围绕“幸福湾区·城市治水”主题进行探讨,共商全球气候变化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大湾区水安全保障之策。

▲沙龙现场,六位嘉宾围绕“幸福湾区·城市治水”主题进行探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沙龙现场,六位嘉宾围绕“幸福湾区·城市治水”主题进行探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码“幸福”——幸福湾区中水的模样

杨 芳

水是决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控制性要素。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加速推进,水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那么,“幸福湾区”中水应该有怎样的模样?下面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云从国家战略层面,谈一谈水在大湾区发展中的作用。

张建云

张建云

《粤港澳大湾区 发展规划纲要》发布5年来,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在加快推进,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水。大湾区通江达海,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水资源保障。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湾区的新老水问题还很突出。

从水安全保障的角度,当前大湾区水安全保障能力还不能满足建设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要求。其洪涝问题有四方面突出特点:第一,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降雨趋多增强,强台风越来越多,海平面上升,风暴潮影响加大,大湾区经常会发生暴雨、洪涝、台风和风暴潮遭遇的情形,灾害叠加作用明显,综合性的复合灾害特征非常突出。第二,流域性洪水还不时出现。如2022年北江发生了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北江石角站出现了历史最大流量。第三,城市洪涝越来越突出。粤港澳大湾区地处季风气候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加之又高度城市化,一旦发生城市洪涝,影响大。第四,大湾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承灾体暴露度大幅度增加,发生洪涝灾害损失大,因此灾害风险明显增加。

从水资源保障的角度,由于降雨分布不均匀,干旱加咸潮,导致大湾区有些城市长时间无法取得淡水,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无法获得保障。这都是一些突出问题。因此,我觉得此次沙龙主题选得非常好,要有幸福湾区,首先要把城市的水治好。

杨 芳

正如张院士所说,大湾区自然地理条件特殊,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这都对大湾区水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湾区水治理与流域息息相关,请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吴小明介绍一下,从流域层面看大湾区城市治水,有什么样的特点和难点?

吴小明

我想讲一下珠江河口与大湾区的关系。珠江河口原来是一个古海湾,其中 分布众多岛屿,珠江的泥沙逐渐冲填形成了今天的大湾区。大湾区的核心在河口,珠江河口是一个地理概念,大湾区是一个城市群概念。珠江河口的范围由河 口八大口门向上延伸到三角洲的顶点,河口向海域延伸到-30m,珠江河口是一张网,而不是简单的一条河。大湾区以珠江河口为水系,以河口冲积平原为陆域。水是大湾区发展的重要支撑与联系纽带,一方面提供了土地资源,同时也为防洪、供水、生态和经济安全提供了保障。

粤港澳大湾区跟世界上其他湾区有何区别呢?第一,粤港澳大湾区是唯一具有大江大河入湾的湾区,唯独我们的大湾区具有江海联运的优势,可以把全球的货物通过珠江的西江、北江、东江分散到内陆地区。第二个是河口的泥沙造陆作用。大家知道,我们的河口是逐渐向海延伸的,这就涉及滩涂资源的动态管理。第三个不同点就是我们的生态与其他湾区不一样。大湾区是咸淡水交汇区,生态具有更丰富的多样性。还有一个不同就是大湾区城市组成更加多元化,涉及“一国两制”,还有界河,河口人类活动频繁,所以在管理上也是最难的。

杨 芳

从灾害风险的层面,粤港澳大湾区跟世界其他湾区相比,有什么共性或者特色?我们请香港科技大学的张利民教授来介绍。

张利民

世界四大湾区有一个共性特点,就是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这也就意味着有任何水方面的灾情都会损失巨大。纽约湾区的情况和粤港澳大湾区比较相像,暴雨、洪水、风暴潮、天文潮都比较严重;在旧金山湾区,东北方向洪涝灾害非常频繁;东京湾海啸、地震比较严重,洪水也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四大湾区的共同点是都有很严重的水患。2013年瑞士再保险公司发布了一份世界主要城市灾害比较报告,在三种跟水相关的灾害里面,粤港澳大湾区的受灾风险远远超过其他三个湾区,这说明我们任重道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滑动图片查看

重大的洪水或淹没事件发生之后,总结经验很重要。2012年纽约大台风过后,以纽约市长的名义发布了复盘报告。复盘报告对城市关键设施系统以及水、电等生命线系统分别进行了检视,这对我们总结经验、寻找薄弱环节都有比较大的启示。

杨 芳

从灾害影响和后果来看,更加说明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淹不起、涝不得的城市群,水安全、水治理面临严峻挑战。对标打造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发展战略,如何保障大湾区水安全?如何应对洪涝灾害?如何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请张院士从幸福河湖建设方面给我们提提建议。

张建云

什么是幸福?大家可能都有不同的答案。我认为幸福的河湖,首先它自身是要健康的,它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经济功能要能够保证正常发挥。其次,要深刻理解幸福河湖的内涵。我个人认为,要从三个维度去理解:第一,防洪除涝保安全是幸福河湖的底线要求;第二,水资源安全保障是幸福河湖的重点任务;第三,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是河湖健康的核心目标。

吴小明

讲到幸福湾区,我认为水利人的责任重 大,尤其是流域委的责任重大。珠江水利委员会抓了两项重大规划。一是《珠江河口综合治理规划》,这个规划提出了几条“线”,一个是治导线,治导线主要是滩涂延伸的管控;此外提出了“保护通道”的概念,即疏沙通道、涨潮通道和水体交换的通道。二是《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规划》,从流域层面在大湾区提出了通过流域调度来保障下游供水以及削减洪水;同时提出了“一屏、一核、一带、三廊”的水安全保障总体布局,针对城市群不同城市设置不同防洪标准。因此,我认为大湾区的幸福依赖于水利人的努力,更重要是依赖于流域统筹。

张利民

我补充一下,刚才张院士提到供水安全是我们幸福湾区一个重要的元素。这点对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更为重要,因为香港大约70%的饮用水是通过东深供水工程来实现的。今年春节,我到广东河源市万绿湖,看到香港人立的“饮水思源”纪念碑,感恩供应香港的东江水源地。

杨 芳

提到流域和区域的协同,我们所在的广州就有入选全国第一批幸福河湖试点的南岗河,请广州市水务局副局长李明给我们分享一下广州的幸福河湖建设实践。

李 明

今天沙龙的主题是“幸福湾区·城市治水”。从城市的角度怎么来理解幸福湾区?从功能角度讲,河幸不幸福其实就是是否可看、可用、可玩。可看就是美、漂亮;可用就是功能保障,能满足灌溉、工业、市政杂用以及生活用水等需求;可玩就是我们要亲水,给我们带来快乐。

南岗河位于广州市高度城市化区域。通常来说,经济高度活跃、人口高度集中的区域,受污染河流较难实现快速恢复,但南岗河目前拥有49万m2的水域面积、24.12km的长度,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特色就是小而美、小而精。2023年南岗河通过水利部的验收,达到了幸福河湖的标准,成为全国首批七条幸福河湖中的一条,带动两岸产生了大概2000亿元的GDP。

广州在幸福河湖治理上的策略就是让群众听得懂、感受得到,并且参与进来。幸福是市民感受出来的,区域内居住人群的整体素质和环保意识的提升,是我们城市管理和治理最核心的关键。我们要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到水环境治理中,参与到水事活动中,参与到水经济活动中,实现全民共建共治共享。

杨 芳

请深圳环境水务集团副总裁冀滨弘给我们分享一下深圳城市治水的探索。

冀滨弘

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污染治理工作,从2016年开始即“十三五”期间,举全市之力开展了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到2020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现在深圳河水质清澈,两岸花红柳绿,成为市民的休闲区域,像深圳河的支流福田河、大沙河已经成为网红的打卡点,节日期间人流如织。不只是水质达标,整个生态的修复也在持续提升。深圳湾河滩上的跳跳鱼日益增多,尤其是濒危的黑脸琵鹭,每年冬季要来深圳湾过冬,后海湾(深港)已经成为其全球第三大栖息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治理后的深圳河 供图/深圳环境水务集团

杨 芳

城市因水而美、产业因水而兴、人民因水而乐,我想这应该就是幸福湾区中水的定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全——幸福湾区的底色

杨 芳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极端气候变化引起的暴雨频发,“城市看海”现象时有发生,积水内涝问题已成为“城市病”,这是城市治理的痛点和难点。广州市在城市洪涝治理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李 明

说是创新举措,其实是广州经历过较多城市内涝问题,不停在实践中摸索的一些做法。内涝问题是广州当前最主要的水问题之一。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看它是怎么造成的。一个是研究水的自然循环问题,一个是研究水的社会循环问题。城市内涝问题一部分是因为城市排水系统,就是地表排水分区改变造成的,还有一部分是城市的运维管理不到位或者区域之间的分割调整不当造成的。

广州怎么应对呢?第一,做水系规划,广州将1700多条河道、湖泊全都划了水域控制线,城市开发如果超过这条线就要论证,就是从机制上来保证水域空间。河湖是我们天然的排水设施,也是我们最好的生态设施,城市开发时要充分考虑填埋或侵占这些天然水域空间带来的影响。第二,在老城区,我们采取了合流渠箱清污分流,另外做一套污水系统,把截污闸打开,恢复天然雨水通道,解决“污”和“涝”交织问题。第三,在源头做好海绵专项规划,把原来的集中调蓄,在小流域、微小流域做成多点状的小调蓄。第四,实施“厂网河一体化”运维管理,以集中统一的管养队伍保证排水设施的通畅和污水设施的正常运行。此外,我们通过河道的自然水位运行,践行渐进式的生态恢复理念,在水环境治理后,通过自然做功,使河道生态逐渐恢复。

冀滨弘

深圳很多做法也是相同的。深圳整个防洪防涝系统是“5+1”。5个系统分别是源头减排系统、排水管渠系统、内涝防治系统、防洪系统和防潮系统。深圳最大的特色体现在“+1”方面,“+1”就是非工程管理措施。近期深圳环境水务集团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方面,强化应急预警系统的建设, 在深水云脑基础上强化监测预警,建设一张网(在线监测网)、一个模型(排水水力模型)、两个平台(综合调度平台+视频平台)和两个系统(GIS系统+外业工单系统)。 第二方面,我们把预案做实,通过不断地复盘和修订,动态进行管理。 我们是供排水企业,在做好防汛排涝的同时,需要同步保障城市生命线供水,甚至各种资源的统一协调调配,这也是我们在这个应急系统里最大的特色。在汛前我们做好风险的排查和整治,把全市所有的排水管网全部进行检测,进行非开挖的修复。 第三方面,在真正下雨应急的时候,我们应急、防灾和救灾能力要提升,对易涝点要做好三个“一点”,即“一点一方案、一点一专班、一点一设备”。

杨 芳

事实上,洪涝问题不仅是湾区的“城市病”,世界上很多大城市都面临同样的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请张利民教授给我们分享一下目前世界范围内有哪些洪涝治理的好经验和做法。

张利民

法国马赛有地下综合管廊,这些综合管廊既可以起到排水作用,也有临时的蓄水作用;德国推出了透水路面,80%左右的城市路面都是透水的;马来西亚在推智慧地下交通廊道,遇到洪水的时候,它可以作为临时排水或蓄水的通道;对内涝或者河流排洪来说,比较知名的是东京首都圈的地下排水道。

这些做法在大湾区,现在基本上是司空见惯的。举例来说,香港的特点是多山,在遇到极端暴雨的时候,滑坡、泥石流和洪水夹杂在一起分不开,所以叫做复合灾害问题。现在常用的措施就是在高位的地方进行绿色加固、源头加固,尽可能减少表土的冲蚀和高位滑坡;汇流到半山时,通过排水隧道把水截住;当水流到城市的边缘,一方面是进一步截水,另一方面在坡脚拦挡;到了城市里面,则以蓄-排为主,比如地下临时的储水池。另外,这几年出海口的排水口大量采用了单向阀,就是水可以流出去,但是又可以控制潮水不流进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滑动图片查看

我今天特别想提醒一下,洪水问题恐怕不是只采取一些工程措施就可以消除的,工程措施可以减轻灾害但是不能完全消除灾害。在极端暴雨时最要防止的就是一些原来没有预料到的事件,我称之为链式反应、灾害链;二是要采取必要的疏散应急措施,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杨 芳

“韧性城市”是现在一个热门词,请张院士给我们讲一讲“韧性城市”的概念,以及洪涝灾害防御韧性提升措施。

张建云

为什么要建“韧性城市”?我觉得有两个原因。第一,从需求的角度来讲,水安全是国家安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这些年几乎年年“城市看海”,城市的洪涝问题已经是水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提出打造“韧性城市”;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建设“韧性城市”。我们灾害的演变过程提出了要求,国家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要求。现在“韧性城市”已经成为世界上各个国家城市洪涝灾害治理的一个新的思路和创新的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洪工作提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其中有一个转变就是要从减少灾害损失向降低灾害风险转变。怎么降低灾害风险?我个人认为,首先要有比较强的、有一定韧性的基础设施。第二要有精细化的管理,“韧性城市”建设的途径应该按照国家和行业现行的标准,科学确定我们每个城市的防御目标。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11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2025年、2035年的工作目标,这就是我们的标准。第三个,就是我们防御的策略。在大型的城市特别是大湾区,科学地规划,合理地利用地下空间,给洪水以出路和空间。第四,我们的“生命线工程”一定要保障,现在城市的“生命线工程”非常脆弱。第五,要加强监测预警,提高预报的能力和水平,提高科学调度水平,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这是“韧性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非工程措施。最后一点,是要加强我们对应急的管理和灾害防治的宣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技引领,创新赋能

杨 芳

大湾区发展日新月异,充分彰显了科技的力量。那么,水利科技如何为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劲的牵引力和驱动力?我想目前已经有了答案,那就是发展水利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必须深刻认识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地位。而水利科技创新是靠基础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的,那么大湾区洪涝防御的重要基础研究应该聚焦在哪些方面呢?

吴小明

高密度城市洪涝灾害是一个综合问题,需要多学科、多部门、多手段共同研究。 同时,它又是基础研究、技术研究与管理交叉的,需要多方面的创新。要以推动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提升为导向。

我想重点谈宏观尺度和微观尺度的研究两个方面的课题。宏观尺度可开展珠江河口的综合治理规划、广东绿美碧带、跨界河流、滨海新区的水陆统筹等课题研究。微观需要研究的课题第一个就是要坚持以流域为单元,洪涝共治、系统达标,对城市洪涝伤亡要进行重点研究。此外,还可以关注城市防洪的差异性、城市的斜坡道路、中小水库以及加强现代化的监测、监管系统等。

张利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给我们提出的问题就是什么是我们的水利新质生产力。我来介绍一下我们在相关方面的研究。

在数字孪生方面,我们正在做城市级别的数字孪生,覆盖香港1100km2的土地。 面临比较大的问题就是信息从哪儿来?目前主要依赖的动态信息来自雨量网,香港140多个雨量站共同形成了一个雨量站网。另外一个动态数据来自遥感,为此,香港科技大学2023年发射了一颗0.5m高精度光学卫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滑动图片查看

在数值计算方面, 目前多家科研单位共同参与,在做珠三角灾害链研究。目前已经建成了一些快速模拟的数字平台,举例来说,如果我们用5m精度的网格,每一条街道、每一个通道都可以模拟进去,但是计算功能就要非常强大,以前需要超级计算,现在可通过这些数字平台,通过人工智能驱动就可以快速实现。洪水计算方面的人工智能非常有用。

在滑坡风险评估方面, 快速的滑坡评估对香港来说非常重要,我们希望能够做到实时的评估。

杨 芳

创新不但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制度创新。我们听听来自广州的分享。

李 明

内涝的问题跟城市、跟人的关系也很大,所以我们从机制、制度保证上减少风险。

在建设阶段,我们首先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我们把全市划分了105个排涝片,并制定相应的洪涝风险图,分为高、中、低风险区域。 在高风险区一般是不再进行建设,中风险区如果要建设就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在低风险区是可建设的,但要做好管控。广州市建立项目全流程管控机制:在项目前期,要开展洪涝安全评估;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保证它的落实;项目建成后,要有第三方的项目建设效果评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我们用改革的思路、市场的手段强力地推进,社会共同参与,来保证这些制度的落实。

在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方面, 我们建立了广州市排水的一张图,全市划定了3003个网格,跟城市规划的管控单元网格相闭合。成立了城市排水公司,实现“厂网河一体化”管理,有效地解决了管理机制问题,实现机制创新。

我认为,城市要想把水治好,第一个是要有对人民负责任的态度,第二要有不断学习的精神,向全世界优秀的城市学习,跟相关高校加强联系,不断了解新的科技,以需求为导向,让科技创新助力我们治水工作,推进治水能力现代化。

杨 芳

讲到制度创新,深圳也一直走在前列,请冀总给大家分享一下。

冀滨弘

我们的机制创新最大的不同,就是深圳环境水务集团作为统筹集团和运营主体来推动整个流域水污染治理,开创了深圳河湾全要素一体化治理的进程。

第二,就是在流域全要素统筹里进行系统精准施策 ,首先摸清家底,把所有流域的水务设施基本情况进行梳理,建立了“厂网站泥闸”全要素图谱。在污水处理厂方面,在2019年的时候我们仅投资了2000万元,通过打通污水处理厂中间瓶颈,就实现了增加污水处理能力35万t/d的规模。

第三,为进一步实现水污染治理创优,我们又承担了更多的任务。 达到Ⅲ类水体这个标准非常高,我们通过发挥深水云脑的作用,结合排水管理进小区和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来实现这一目标。

另外,我们还结合供排水一体化管理开展创新 ,一个是投融资的改革,另一项就是传统的行业如何数字化、如何科技转型,让我们的数据更好发挥作用,形成技术包、产业包。

此外,在污水工艺处理这方面,我们跟彭永臻院士一起开发了AOA高效脱氮除磷技术,在碳源缺少的情况下依然能够达标,这是绿色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的成功应用。

杨 芳

刚才几位嘉宾分享了大湾区三个城市洪涝治理和水环境治理的做法, 我也呼吁,同一个湾区、同一套标准,以高标准助推水利高质量发展,以标准协同推动区域协同。

关于加快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 我们请张院士对大湾区城市治水提些建议。

张建云

新质生产力它的实质是什么?我觉得不是口号,而是通过我们的创新来提高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提升我们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不要光讲一些概念,更重要的是从哪些途径上去解决什么技术问题,以提升生产力。

数字孪生是新时期水利信息化发展必然的一个阶段。 以前把数据采集来,利用数据做出预报、做好模拟,这就是水利信息化。但是数字孪生是要实现实时信息和基本信息的映射,而不仅仅是一个仿真的问题,它通过映射把决策过程和执行过程中的利弊分析透彻。

数字孪生建设中,第一是做好数据, 数据是数字孪生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要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研究对象的探索,探索信息的获取、实时的监测,来进行模型的反射,数据的应用我觉得是很重要的。第二是做好模型。模型是我们数字孪生的核心。现在不是只显示数据,更要显示数据的内涵,任何一个操作映射过来都不只是一个仿真的问题,而是我们模型和社会、整个系统综合的映射问题。第三点,业务能力的提升,也就是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是数字孪生追求的目标。我们要通过投入提高我们信息的监测水平,模拟预报的水平和调度决策水平。

杨 芳

下面我们进入现场嘉宾互动环节。我们请来自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代表做分享。

谭 倩(广东工业大学生态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教授)

基于复合生态系统视角的系统化治理和整体方案的提供,对大湾区城市群的水生态安全保障来说尤为重要和紧迫。我个人认为其中有两个关键科学问题没有解决,一个是气候产业胁迫下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水生态风险演变机理,第二个是面向水生态安全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协同调控机制。 通过采取多学科交叉、集智攻关的方式,我们以溯源、模拟和调控为思路,形成了城市水生态风险演变和协同调控的水生态安全保障理论体系,并且形成了气候变化精准模拟和预估、产业系统代谢模拟等一系列的技术。

刘智勇(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

大湾区目前面临非常严重的城市内涝风险。 我们从监测、机理分析和模型模拟三个角度来开展了研究。 在研究流域里布设了基于视频感知设备的监测网络,获取了非常多的实时信息,同时在室内也开展试验获得了统计数据和实验数据。 在模型方面,我们开发了一个内涝模型, 模拟了在城市化以前以及城市化以后,对于同一场降雨情况下它的变化情况。比如说,一方面硬化路面确实会降低雨水入渗,使得内涝容易形成,但是我们城市管网的建设比如说排涝设施的建设也会显著改善。

王圣瑞(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水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现在流域和区域的水生态环境问题,应该由传统的水污染防治思想向水安全保障去转变。 第一个要做的事情就是建设集成体系, 从源头、从系统去做细致的工程,要重集成、精工程、强监管、优调控; 第二个就是智慧水管家系统, 要有比较好的手段和方法,高精度、低成本地去获取需要的数据,实现精细化管理; 第三个就是可持续水系统的建设, 在大湾区这样高度集约化的系统,如果能形成一个低碳的、高效的、低成本的、智能化的而且是可循环的系统,这可能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吴敬东(安徽雷克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单位水体在外源污染基本控制以后,要恢复它的生态系统,国外的文献大概在7~15年的时间,人工修复、人工干预以后改善了生态系统,现在恰恰是在生态恢复的过程中,很多地方大量地采用清淤和疏浚的方法。清淤和疏浚造成一个什么结果呢?如果上浮水是0.8m的话,清淤至少是1.3m,疏浚至少是1.2m,水草透明度提高不了,水深加大,就长不出水草。中科院余增亮老师带领我们研发了一个底泥洗脱技术,把占比比较少的有机质精准地分离移除,把污染的底泥变成干净的底泥,构建稳定的泥水界面,而且透明度在原来的基础上,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可以提高2~3倍。

杨 芳

刚才各位嘉宾都提到了这次的选题非常好,这次的专家、嘉宾很有代表性,这有赖于中国水利报社和协办单位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的不懈努力。 下面有请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陈文龙院长做分享 。

陈文龙(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

我觉得“玉渊六人谈”主题沙龙活动无论是对推动水利科技进步还是指导治水实践都非常有意义。粤港澳大湾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复杂交织在一起,所以其水治理研究在我国具有非常的典型意义,我们必须强化其水利科技创新研究。珠科院日前也在启动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调控理论框架和关键技术研究。水安全调控主要通过三个手段:一个是上游的水库群水工程调度,第二是河口、河网的河势调控,第三是局部的水动力控导。通过这三个手段实现水域的水动力或者生境调控目标,以实现缓解或者解决水安全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湾区水安全展望

张建云

第一, 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发展战略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家的高质量发展也对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探讨“幸福湾区”落实到城市的治水是一个很好的主题,有一些问题还可以继续深入讨论。

第二, 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全球变暖、气候变化会对大湾区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一系列新的问题。要加强科学研究,为大湾区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大湾区在一片蓝天下,河系是相通的,但是制度、技术、标准有一些是不同的,要重视经济、政治、社会和这些方面综合的研究,这对保障大湾区可持续发展很重要,今后可以就相关方面也进行一些探讨。

张利民

在面对气候变化环境下的城市灾害问题,要以定量风险为主线,预防为主,用工程措施来处理常遇风险,以工程措施和应急相结合的方式来处理极端风险。

吴小明

应对大湾区的水安全 问题 需要社会各界形成共识,要把复杂水问题凝练简化,宏观判断准确,微观抓落实。

杨 芳

保障大湾区水安全使命光荣,我们也责无旁贷,路长且阻,行则将至,未来可期。

▲沙龙活动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沙龙活动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策划|唐瑾 赵洪涛 马颖卓

文案|马颖卓 李卢祎

统筹|刘岩岩 王慧

视觉设计|王振航

整编|李卢祎

校对|张瑜洪

审核|王慧

监制|轩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