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万事,民生为先。淮北市相山区作为淮北市主城区,坐拥75个城市社区、常住人口达54.9万。近年随着城市发展进程加快,外来人员增多、人口密度加大、居民诉求趋向复杂化多样化,社区治理常常面临“人手有限、资源单一、居民需求多样”的现实困境。

如何办好民生实事?如何优化基层治理?相山区坚持“减负赋能”的工作理念,一手抓为基层减负这一“减法”,一手抓为社区赋能这一“加法”,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模式,自2022年起,用三年时间,从试点、优化到全面推广,开展“一岗通办”改革,打破原有岗位业务壁垒,设置社区“全能岗”,逐步实现“一人在岗,事项通办”,打通群众办事慢、办事繁的堵点,提高社区服务效率,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

4月24日下午,相山区西街道洪山社区党总支书记武汉正在忙碌。“我自己的房子,我咋不能盖。”“我们这是老城区,很多房子都几十年的房龄,要是私自加盖肯定存在危险。”在会议室内,洪山社区居民老徐情绪激动。

“别着急,您先喝杯水,我们给你分析一下不能加盖的原因……”一个多小时过去,经过武汉和街道城管人员耐心地进行劝导,老徐阴沉着的脸终于露出了笑容,并自己写下不再私自加盖的保证书。

“要不是我们网格员发现,估计这个违建就盖上了,隐患也就埋下了。”走进办公室,武汉说。他们现在设置了社区“全能岗”,工作人员流程熟悉、业务熟练,从擅长单一业务的“单打”型业务员,成长为一专多能的“全能”型业务能手转变。

来办事的居民不再“茫然四顾、不知所措”,来到之后,有人对接服务,对号入座、一目了然,办事效率大大提高。其他社区人员常态化下沉走访,察隐患、访民情、解民忧。“老徐的这一违建隐患,就是我们网格员在走访时发现的,及时得到了化解。”武汉说道。

群众关心的“小事”,便是社区工作的“大事”。“这是我们最近走访收集的群众心声,有墙皮脱落的、井盖破损的、路灯不亮的,不论哪一项,我们都认真对待,及时解决,给予答复。”拿着为民服务登记簿,西街道新华社区党总支书记蒋莉表示,现在社区有更多精力能够去走访群众,了解民情。

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得益于相山区坚持问题导向,建立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按照服务类型梳理出16类依法履职工作事项和37项协助政府工作事项,并逐一细化服务内容、受理条件和申请材料,降低事项办理门槛。同时,规范社区办公场所“3+2+9”挂牌,明确9类不应由社区承担工作事项,让社区工作者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切实变“减法”为“加法”,为基层减负赋能。

“以前这个单位也指挥,那个部门也通报,我们基层干部都不知道该咋办。现在事项清晰,我们干起来得心应手,大家也更愿意去入户走访。”蒋莉说出了诸多社区工作人员的心声,在她看来,走访就是“走亲戚”,和群众打成了一片,建立了感情,就不再有那么多的苛责和抱怨。

同时,在减少督查考评方面,相山区探索“星级评定”模式,实行立体联动考核,精减优化指标,设置党建工作、作风建设等6大具体考核事项,统一由区委组织部牵头,对能合并的事项一并进行,防止多头重复开展。改进考核方法,无需社区提供材料,6个职能部门依据平时掌握情况集中统一打分,评定1—5星级社区党组织及书记,推动各类评先评优活动向5星级社区党组织及书记倾斜。同时,通过实施社区书记成长计划,汇集全区党务工作者智慧,共同帮助社区破题解难,推动“流动办公桌”“益联体”等经验做法在多个社区推广。

如今,相山区338名社区工作者的常态下沉,补齐了社区治理的短板,释放了全区34.8%的社区工作力量,社区干部上门服务时间由30%提高到60%以上,化解矛盾纠纷一千余个。(邹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