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566,嘉靖皇帝沉迷于修仙,不理朝政,贪官横行,国库空虚。

严党为了填补亏空,提出了改稻为桑。嘉靖听了很高兴,于是这个政策,准备在浙江开始试行。

为什么要在浙江改?

很简单,省里的一、二、三把手,杭州一把手都是严党。上下一心自然是可以办好的。

马宁远

马宁远原是一个举人,被胡宗宪看中后,一路提拔到杭州知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肯干事,认上司,一心一意地要为胡宗宪出力。

改稻为桑,浙江百姓并不认同,为了逼迫百姓改稻为桑,马宁远在淳安,带着官兵来踏稻田里的青苗。

结果遇到了戚继光,他先是惩戒了踏苗的士兵,然后将他们全部带走。

老百姓闹着让马宁远,把齐大柱等人放了,马宁远为了威慑百姓,说出来全浙江死绝也要改的话。对他而言,百姓的想法一点都不重要罢了。

小阁老严世蕃觉得胡宗宪靠不住,于是给严党在浙江的郑必昌、何茂才去信,让他们毁堤淹田。

“毁堤淹田”让谁来操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必昌、何茂才选中了杭州知府马宁远,一则他官位不高不低,二则他出身农民,他做的这件事是瞒着胡宗宪的,因此没人能保他。

而马宁远,并不考虑百姓的实际情况,只觉得是为胡宗宪做事。

他以为自己帮助严党毁堤淹田,就是帮胡宗宪做事。

马宁远在大明官僚中,算不上贪官,但是这种只唯上的官员,是一种主流。

马宁远觉得半部《论语》可治理天下。

他之所以做了毁堤淹田这样,就是心中没有百姓,完全没有将天下民生当回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被斩杀前,胡宗宪让他死个明白,让他听听别人的打算。

马宁远的结局就是被杀,因此他这样的人,不明白胡宗宪一直说的,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本意。

孔子的本意是在,做事是问应不应该。

而他却理解为,知道那些伤天害理、误国误民的事,还是要做,替上司分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见马宁远在认知上出了问题,不问对错,只论站队,他的命运从一开始,就是悲剧。

高翰文

上一任杭州知府糊里糊涂地被杀了,新一任知府会摆脱这样的命运吗?

高翰文翰林院的编修,提出了“以改兼政,两难自解”的方针,获得了小阁老的青睐,被推荐为杭州知府。

高知府的想法,让大户人家去购买穷人的土地,去种桑苗,再雇佣穷人去养蚕缫丝。这样穷人富人都不吃亏。

这是纸上谈兵,高翰文没有基层工作经验,也没有实地考察过,也没有做过实验。

还未到杭州,胡宗宪亲自来驿站见他,想摸个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翰文浑身上下散发着文人的气息,桀骜不驯。

胡宗宪问了,“灾民没有东西吃,要卖田,商人要压价格买,怎么办”?

"追命三问",让职场小白高翰文知道了,什么叫做"事未经历不知难"。

高翰文虽然有自己的思考,但他不熟悉官场规则,不了解浙江这群人的阴暗面。

他是一个有理想的人,只是没有基层经验,但是他听劝,胡宗宪给他上了启蒙课,告诉他到来浙江的对策。

浙江巡抚衙门第一次开会,高翰文和海瑞等人的一通抵制议案,激怒了郑何,他们暗地勾结沈一石,准备拿下高翰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果高翰文因为一点小爱好被沈一石仙人跳拿下,搞得狼狈退场。

不仅如此,高翰文在杭州还成为各派的背锅侠,所有人都将他视为替罪羊。

好在他遇到了胡宗宪、海瑞这样的贵人,在胡宗宪的建议下,自己去锦衣卫请罪,跳出浙江官场。

海瑞则建议他什么也不要说,保命。

高翰文一心想做事,有理想,肯干,但是对官场、人性的认识太浅,最后他也承认官还是胡宗宪和海瑞来做,百姓才有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并不是杭州知府这个位置的问题,而是两个知府都不能正确看待问题,一个是只认上司,还有一个是不懂规矩,不知如何解决问题,因此在这个位置上他们都没有好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