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进攻才能在战场上取得胜利

在盟国的眼中,他们的老对手德国,或者说德意志民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将一切事物都和军国主义联系起来。这已经不仅仅是基于传统的民族情感,更是长期深入弘扬军事精神的教育所导致的。

德国人坚信,只有进攻才能在战场上取得胜利,尤其是采取出其不意的突然袭击战略时。从19世纪开始,德国的军事文献就一直强调,在所有的军事行动中都要采取进攻战略。

德国人已经彻底意识到心理因素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并已经形成了高度系统化的恐怖统治。

同时,他们也相当倚重诸如装甲部队、自导导弹、超重型坦克等超出一般军事科技的新式武器。但是在新式武器的运用方面,德军的主要弱点就是没能将这些新技术和已有的武器、战术相结合。比如,德国的野战炮兵就没有跟上德国军队装甲化的步伐。

一支训练有素的军官队伍和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是实施这一进攻理念的必要要素。德国的战术理论非常强调下属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去,人们认为德国军队十分死板,并且缺乏主动性。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推翻了这种认知。在战争期间,德军的领导层胆大好战,做出了许多堪称冒险的突破常规的军事决策。

虽然德国有很多出色的战术大师,但是他们却很喜欢重复使用同一种战术,最终,交足了学费的盟军将领们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在战场上充分利用了这一点。

德国在山地、沙漠、冬季或进攻坚固要塞等特定类型的战斗中的专业表现,充分说明了他们准备之充分和战术战法的独创性。同时,德国人非常乐意向对手学习,并多次模仿盟军的战术和武器装备。

当德军被迫采取防守战略后,德军的战术准则发生了一定变化,比如放弃(紧急情况下除外)空中战术支援,用线性防御替代灵活的弹性进攻防御。

其实,当进入1944年后,德国军队上上下下都非常清楚,他们已经无法再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了,唯一能做的,就是拖延时间,努力争取一个政治意义上的胜利。

包围并消灭敌人

德国军队的进攻战略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包围并消灭敌人。他们发明的空地协同作战和装甲冲击战术的目的,就是要让装甲部队和步兵以充足的火力和冲击力对敌人采取决定性行动。

兵力和火力的优势、装甲部队的运用,以及突然袭击因素在进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德国人再三强调,在强有力的统一指挥下,各联合兵种之间的协调是这种突击战术取得成功的绝对必要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盟国部队开发出了越来越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并采取大纵深防御后,光靠坦克部队就可以横扫战场的日子就一去不返了。为此,德军不得不增强装甲掷弹兵的防护和机动性,并将大部分的直接和间接支援武器安装在坦克底盘上。

每次进攻前,德军的目标都是希望让防守方彻底瘫痪,但是他们同时也意识到,哪怕是最强大的军队,也不可能在整条战线上都获得压倒性优势。因此,他们会选择一个主要地段进行突破,并将决定性的攻击部队投入到一个狭窄的进攻面上,并将大部分的重型装备都集结到此处。

战线上其他地方的守军,将由那些较弱的部队来实施牵制攻击。

在选择主要攻击阵地时,德国人不但要考虑敌方防御阵地的弱点,还要仔细考虑地形是否适合步坦协同进攻;进攻路线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火力支援,特别是火炮支援。

尽管德国军队会将大部分力量投入到一个主要攻击点,但是他们也会事先制定号计划,如果其他地方形成了突破,主要的攻击力量就会随之转移——要做到这点,事先准备好足够的预备队和强有力的统一指挥都是必须的。

按照德国的军事理论,对防线狭窄地段的进攻必须保证足够的后继兵力来扩大战果。同时要保持突击部队的攻击力和进攻势头,保护好进攻部队的侧翼。一旦发动进攻,就要直扑目标,不能有任何顾虑和反复。

攻击的类型和组织

侧翼攻击(Flankenangriff

德国人认为最有效的攻击方式是攻击敌人的侧翼。一次典型的侧翼攻击要么从敌人防线的正面开始(攻击后将快速机动到侧翼),要么从侧翼直接发动进攻。

侧翼攻击的目的就是要让敌人出其不意,不让他们有时间采取反制措施。因为对于机动性的要求很高,还需要在战线的其他地点欺骗敌人,所以从远处发起侧翼攻击最为有效;只有在特别有利的地形或是夜晚,才能够在靠近敌人防线的地方进行部队调动和机动。

同样,也只有当德军认为自己的兵力占据明显优势时,才会从两翼同时发起进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面出击(Umfassungsangriff):

全面出击是德国人特别喜欢的侧翼和正面组合攻击。它可以针对敌人的一侧或两侧,并同时发动正面攻击来吸引敌人的兵力。

向敌人的侧翼突入越深,自身被包围的风险就会越大。因此,德军强调必须要有强大的预备队和突击部队。全面出击策略的成败,往往取决于敌人会将多少部队部署在其受到威胁的方向。

包围(Einkreisung

德军认为,包围是一种具有特别的决定性的攻击形式,但通常比侧翼攻击或全面出击更难实施。因为在包围圈中,敌人的正面完全不会受到攻击,或者正面只会受到少量部队的攻击,而主力攻击部队需要完全从敌人的周围经过,并迫使其放弃阵地。这就需要极大的机动性和欺骗性了。

正面攻击(Frontal Attack

德军认为,正面攻击无疑是最难执行的。它需要攻击敌人的最强点,还需要占据人员和物质的优势。

正面攻击只能选择在步兵能够突破敌方阵地,并可能取得纵深战果的有利地形下进行。进攻的正面要比重点攻击的预突破区域宽很多,这样才能将对面的敌人束缚在突破地点的两翼而无法动弹。这种攻击方式还必须准备充足的预备队,以便随时对付敌人的预备队。

渗透(Einbruch)和突破:

这些并不是单独的攻击形式,而是实现了对敌人防线的正面、或侧翼的成功攻击后的进一步攻击行动。

渗透可以破坏敌方战线的连续性。突破面越宽,突入敌方阵地的深度就会越大。而准备好的强大预备队可以击退敌人对侧翼渗透的反扑。

训练有素的德军,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战线渗透成果,以便在敌人的大规模反击之前就形成彻底突破。而越深入敌方阵地,就越能有效地包围和挫败敌人通过向后撤退来试图再次封闭防线的企图。

进攻的部队将通过包围和孤立敌人来分割消灭他们,只有当德军攻克了敌人的后方炮兵阵地才会被视为突破成功——这往往是坦克部队的专属任务。而补充上来的预备队将继续从新的侧翼包围敌人。

德军将这种机动作战称为“Keil und Kessel”,即“突破和包围”战术。(直译就是“楔子和平底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组织攻击:

攻击命令(Angriffsbefehl)一般包含了攻击目标、步兵的部署、部队分区和边界、炮兵的部署和支援任务、预备队位置以及攻击时间。德军的攻击命令并没有硬性的制式要求和固定模式,但通常都会包括以下内容:

形势估计(敌军和友军的部署)、攻击目标、出发阵地、战斗侦察、重型武器的支援准备、炮兵火力准备和协调、物资储备、指挥所位置等等。

在进攻时分配给步兵部队的区域宽度,取决于该部队的任务和战斗力、地形条件、联合各兵种可用的火力支援,以及敌人可能的抵抗强度。
通常一个排的进攻区域宽度是150-200米;一个连是300-500米;一个营是400-1000米,一个师的攻击范围就高达4000-5000米了。

每个攻击单位的扇区,都会给其他兵种提供通道和边界,尤其是支援步兵的重型武器单位。

每个攻击单位的目标通常就在划定的攻击范围内,除非这个目标重要到需要多个单位协同进攻。德国人认为,没有必要让军队驻守整个防区,因此他们每支部队的侧翼是没有划分边界的。

在火炮支援方面,德国人很强调平直弹道武器和高弹道武器的配合,以便让火力覆盖住所有地点而不会产生死角——但是,这样的要求却常常因为通讯设备的缺乏而无法实现。

实施攻击

在整个战争中,德国获得的胜利大部分都是由装甲部队完成的。德军在战前就一直在进行秘密训练,研发装备,致力打造精锐的装甲部队。

最初的闪电战战术的核心思路,就是让俯冲轰炸机掩护独立机动作战的坦克部队,取得一个又一个的突破。随着战争的持续,德军的作战思路没有1939年那么大胆了,这是因为无限的空中支援已经不存在了,于是他们更强调坦克和步兵的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战争初期开始,德军的主要进攻力量都是由装甲师一力承担,纯粹的步兵师仅被用于规模较小的局部攻击或者是扫荡装甲师突破后的阵地。德军从来没有设想过什么单靠步兵编队对固定防御设施进行全面攻击——这点正好和鬼子兵完全相反,它们是一言不合就喜欢来个猪突。

德军的战术一直是用坦克编队包抄或包围敌人防御的主要区域,再让步兵巩固后方并逐步清扫;或者就是集结强大的坦克部队从正面突破敌人的防线,这就是德军著名的“突破和包围”机动战术。

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基本上都是在东线),德军终于认识到,如果没有射程和武器装备的优势,集中坦克部队攻击敌人的密集反坦克火炮阵地,或者来场坦克大决战,很多时候都是徒劳无用的。

如果没有其他兵种的协同作战,面对敌人的反坦克炮,大规模的坦克突破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必须要加强伴随坦克进攻的机械化或摩托化步兵(即装甲掷弹兵)的联合作战战术。

尽管德军的进攻理论非常强调火炮的支援作用。但是在实际运用中,火炮的支援作用已经越来越多地转移到了坦克和突击炮身上。这是因为在进攻开始前,敌人防线上的许多火力点并没有暴露或者被侦察出来,这就导致了德军的野战炮兵被分散。也正是因为这种趋势,突击炮这种武器应运而生,并且得到了不断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初发明突击炮的初衷,是为了满足步坦协同进攻中的近距离支援需要,到了后来,突击炮的装甲和机动性反而让他们能够跟上装甲部队,比野战炮兵走得更远。

尽管德国人一直在坚持,要将支援火力集中在坦克和步兵最有可能形成突破的狭窄防线正面的原则。但是野战炮兵部队被越拆越散的趋势却越来越强烈。这是因为德军在战争初期对空中火力支援的依赖性远远高于火炮支援,导致他们对野战炮兵的重视度不够。而且装甲车辆的主炮也拥有更高的生产权。

结果到了战争中后期,虽然火炮性能上和盟军的装备不相上下,但是盟军重型火炮和中型火炮的装备数量要比德军多得多;而且德军装备的火炮中,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外国的战利品——苏联、法国、捷克、意大利、英国——光是弹药的补给问题就够受了。。。

所以到了战争后期,德军已经很少能够实现野战火炮的集中攻击了,取而代之的,是多管火箭炮和迫击炮的大规模火力准备,至于精度,就只能将就了。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