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雍正皇帝登基后,朝中遭遇了一连串的困难。康熙留下的政治船只开始出现漏洞,而雍正的施政被一些人认为有些操切,这导致了诸如“山西亏空案”和“科场舞弊案”等笑话的频频出现。

然而,更加让雍正头疼的是,西北的罗布藏丹增开始表现出蠢蠢欲动的迹象。他先是占领了西藏,然后又吞并了青海,召集了几十万兵马,自封为王,并且与准噶尔的阿拉布坦相互勾结,准备对雍正皇帝进行一场登基“贺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雍正决定采取行动,召开了一场重要会议,专门研究如何应对西北的问题,稳固边疆,重振朝廷威信。在这次会议上,除了一些重要官员外,特别邀请了曾经的“大将军王”胤禵参与,共同商讨应对策略,以期解决目前的困境。

首次面对如此重大的挑战,雍正皇帝决定听取朝中官员的意见:

"各位,你们有何建议?我们该如何应对?"

然而,军事行动往往伴随着权力之争,康熙朝如此,雍正朝也不例外。

尽管面对挫折,但始终坚持自己信念的廉亲王胤禩再次发声:

"陛下,臣认为首先应该调集大军。在西北的沙漠荒原上,如果没有数倍于敌军的兵力,我们绝对无法取胜。"

然而,不可急于争夺军权,而是应该先做好准备工作,调集数十万大军。这样庞大规模的军队,一省或一个大营绝对无法完成,必然需要各地的征兵。而征兵问题将自然引发统一指挥的争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胤禩强调调集大军的重要性,实际上也在强调统一指挥的必要性:

"然而,各地调来的军队如果没有一个既懂兵法又有身份的指挥官是不行的。"

说到这里,胤禩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在朝廷中,虽然懂兵法的人不少,有身份的人也不少,但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人却寥寥无几,甚至只有胤祥和胤禵。

然而,胤祥兼任数职,还负责雍正皇帝和京畿的护卫,无法轻易离开。因此,唯一的选择就是胤禵。

此外,作为曾经的“大将军王”,胤禵深谙西北局势,最为合适。

胤禩言辞过于直接,直戳问题本质:

"就像先帝用兵西北时,为何要派老十四去统领军队,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吧?"

这种说法是否在暗示着应该让胤禵去掌控军队?是否在向领导提供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表态是否在试图强迫领导选择胤禵?或许甚至在意味着“八爷党”可能重新崛起?

这番话说得过火,泄露了一些不妥之处,让雍正皇帝产生了怀疑。

雍正皇帝只是用眼神示意十三弟胤祥,胤祥立即心领神会,便开始表演起经典的“双簧”:

"怡亲王,你是最懂兵法的,你认为应该怎么办?"

这一回应体现了领导的态度,强调怡亲王最懂兵法。之前某位不太了解军事的亲王发表的言论,应当视为闲聊,不需认真对待,更不必记录在会议记录中。

他的建议并不具备有效性,但仍然值得保留意见!

胤祥的回应也体现了一种尊重对手的态度。在处理问题时,不能得罪对手,尊重对手是为了争取反驳的机会,也是为了避免对手可能提出的反驳!

然后,问题的重点放在了“但是”之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就算我们大举进攻,恐怕也得等到秋天了。"

这意味着现在讨论委派统兵大将的问题为时尚早。军队尚未调集,粮草未准备,此时派遣主帅只会浪费资源。

是用来领取薪饷?

还是用来祈求神灵庇佑?

眼下最迫切的是调动兵力,布防,以及调集粮草。

在这一情况下,臣认为首先应命年羹尧调集四川军队。分为两路行动,一路固守巴塘里塘等要塞,以阻断叛军的出藏之路;另一路则由靖逆将军富宁安率军西进,阻止罗布藏丹增进入甘肃。这样一来,就能有效遏制叛军的蔓延之势。

然而,在胤祥的建议中存在一个错误,可能是台词疏忽,即“固守巴塘里塘等要塞”的目的是截断叛军的“出藏”道路,而不是“入藏”道路!

尽管如此,这种小小失误并不影响《雍正王朝》的经典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责令户部和兵部立即将粮草、春季所需的军装以及行军所需的锅灶等军需物资送往大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