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王承书一家准备登船回国。美一工作人员粗暴地拦住他们,勒令王承书打开箱子,脱下高跟鞋。搜查无果,他竟猛地抓住王承书6岁的儿子,冷酷地说:“你可以走,但这孩子是美国国籍,留下!”

王承书顿时怒了,大吼:“大不了美国籍不要了,孩子必 须跟我回国!”

要知道,王承书自打算回国参加建设,已经过去了7年。这期间她被监禁,被威逼利诱,都没有动摇回国的决心。

幸好,在国家的努力下,她终于有了回国的机会,可谁知,回国申请又被卡了一年多。

如今好不容易要登船了,居然又遭到工作人员阻挠。王承书从来没这么愤怒过!但同时,她的信念也越发坚定!

好在,经过一番艰难的周转,王承书一家还是顺利地回到了祖国。而此后等待她的,却是家人分离、隐姓埋名的3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承书是书香家庭出身,自小爱美,喜欢穿各式各样的旗袍。

与众不同的是,她的志向却是成为一名物理学家,改变中国物理学落后的现状。

聪慧倔强的她,成功考上了燕大物理系,后于1941年,和同为物理学家的丈夫张文裕,到了美国留学。

那时,留学生地位很低,有外国同学嘲讽王承书:“穿旗袍的女人,怎么可能学好物理?简直可笑!”

谁知,王承书转手就是一个啪啪打脸。

她日夜泡在图书馆、实验室,凭借数学天分,提出了至今都在沿用的“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

导师乌伦贝克激动地说:“研究下去,诺奖就是你的!”

许多科研机构也纷纷抛来橄榄枝,想要留住这位不 可多得的人才。

王承书却选择放弃一切,毅然决然带着家人,艰难地踏上了回国的征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8年,钱三强找到在北大教书的王承书,进行了一次严肃的谈话:

“承书同志,国家急需你参与铀同位素研究,请你考虑考虑!”

出乎意料的是,王承书一点没犹豫,当即道:“不用考虑了,我愿意!”

钱三强有些惊讶:“你在统计物理学已有所成就,现在换方向研究铀同位素,得从头开始,而且咱们国家在这块,还是空白……”

王承书仍旧坚定开口:“既然从头开始摸索,总要有人去,我去吧!”

事实证明,钱三强的眼光很好,而王承书也不负所望。两年过去,她已经成为了这个领域的权威。

可就在这时,钱三强又找到她,有些为难地开口:“承书同志,现在国家需要你再次转行,你看行吗?”

王承书问:“需要我去搞什么?”

钱三强说:“核扩散理论,这在我国也是一个空白!”

王承书脆生生道:“我愿意!”

钱三强想把困难说透:“这次要去很远的地方,可能很久不能回家,也许,要隐姓埋名一辈子……”

王承书仍旧肯定答复:“我愿意!”

这简单的3个字背后,却是常人想象不到的付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承书就这样,来到了兰州铀浓缩厂,成为了唯 一的一位女性研究员。

她的任务,是通过理论计算,让兰州铀浓缩厂的五千多台机器运转起来,提炼出某个大家伙的燃料——铀-235,这个被称作世界上最难以捕捉的物质!

工作之难、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王承书在日记中写道:“年近半百,开始搞一项自己完全不懂的东西,不容易!但仔细一想,谁干都不容易。何况回国前我就下决定,一定服从祖国的需要,哪怕从零开始!

从此,她换上工作服,再也没穿过旗袍,也没有休息日,每天不是上班就是加班。

她每天吃的很少,一餐只吃一两饭,可身体里却藏着无穷的力量。

一天,王承书步行上班,厂长王介福,连忙骑自行车追了上来:“王先生,你走得好快!”

王承书却说:“这把年纪也不想学自行车了,但二十分钟的路怎么办呢,我只好对自己说,我要快一点,再快一点,赶上前面那个人,再追赶第 二个、第三个,争取最早到办公室!

王介福甚为感动:“王先生,你抓得太紧了!”

王承书说:“我在美国待了14年,40多岁才回国,好时光都耗在美国了,觉得欠国家太多!何况,眼下机器一天不启动,我一天都过不好!”

说话间,王承书已经远去了。王介福望着她的背影,鼻子一酸,差点掉眼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铀浓缩厂的日子,是王承书最为繁忙的几年。她白天上班,晚上就给年轻人上课,让他们把技术掌握踏实。

终于,1963年3月,在所有人努力下,厂里的第 一批机器开始转动起来。

钱三强感慨道:“好多人以为这5000多台设备会成为废铜烂铁,可是,它们都复 活了,它们会撑起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

王承书同志做了很多,可她的丈夫张文裕先生,我所敬重的兄长,却至今不知道他妻子在干什么……

说到这里,钱三强的眼睛湿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4年1月,铀-235在兰州铀浓缩厂提取成功。10月16日,一声巨响,震惊中外!

而王承书,却没有沉浸在喜悦中多久,就又转入到下一个项目从头开始了……

再次与家人相见,已经过去了17年。那个年轻漂亮的淑女,已然满头白发!

1994年,王承书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这位两弹一星元勋中唯 一的女性科学家,就这样以默默无闻之姿,闪耀世界,成为我们永远的骄傲!

参考《国家命运:中国“两弹一星”的秘密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