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毛泽东在评论《美中关系白皮书》时如此嘲讽了艾奇逊标榜的门户开放原则::

“比如上海吧,解放以后本来是很开放的,现在却被人用美国的军舰和军舰上所装的大炮,实行了一条很不神圣的原则:门户封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资料表明,完全可以在这里加上一句:这一封锁是在美国政府的积极纵容和配合下进行的,其必备条件远不止美国的军舰和大炮。

1、美国如何配合国民党“海禁”?

1949年6月中旬,国民党政权决定自6月25日午夜始“关闭”已被解放的大陆海岸,禁止任何外国船只进入沿岸港口。

由于海军力量不足,这一行动主要针对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美国国务院获悉这个决定后,曾劝国民党三思而行。

国务院感到,国民党将因此加深中国民众对它的强烈反感,并使得一部分目前同情它的国际舆论转而反对它。

同时,鉴于国民党无力进行真正有效的封锁,美国政府若予以承认,就将违背美国一向遵循的有关国际法规定,造成损害其长远利益的一个先例。

6月24日,国务院照会国民党当局:除非国民党政府宣布并维持有效封锁,美国不能承认“关闭”大陆海岸合法。几天后,国务院公布了这个照会。

但是,国民党的封锁对于敌视新中国的美国政府来说,自然有值得欢迎的一面。

国务院中国科科长菲利普·斯普劳斯在封锁开始后不久欣喜地说:

“对上海的封锁正在给中国共产党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困难,它们和其他方面的经济困难相结合,可望阻挠共产党巩固其统治,导致共产党的力量,越来越多地用于维持后方秩序,最终削弱其南进势头,并降低共产党在中国和东亚的威望。”

司徒雷登则告诉国务院:

国民党的封锁,可以使共产党人明白他们依赖对外贸易,因而美国应予纵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正是华盛顿的政策。7月下旬,英国外交部建议英美合作向上海运送救济物资,以防该市发生危及外侨的经济崩溃或骚乱。它特别请美方考虑对国民党施加外交压力或派海军护航,以便装载救济物资的船只能够进入上海。但是,这个主张立即遭到美国国务院拒绝。

9月中旬,美商伊斯布兰森海运公司,请求政府为即将驶往上海的该公司商船提供护航。国务院在海军部同意下,给了斩钉截铁的答复:美国政府的政策不是护卫商船,进入上海或其他中国海港。

9月18日,伊斯布兰森公司的“独立号”和“快帆号”抵达上海,这是国民党实行封锁后最早进入该港口的美国商船。

国民党外交部向已迁至广州的美国使馆声明:

上述两船系以“欺骗”手段混入上海,它们不得在上海装载货物或旅客,否则国民党海军将采取行动。美国国务院对这一威胁的反应极为温和。

9月 29日,国民党海军在长江口外阻截并扣押离开上海的“独立号”和“快帆号”,并且对驶往上海的另一艘伊斯布兰森公司的商船“贸易者号”,采取了同样的行动。接着,前两艘船只被押至浙江附近海面,被迫把在上海装载的货物弃入海中,然后一艘于10月7日驶往朝鲜釜山(而非原计划中的天津),另一艘驶往香港。

一星期后,“贸易者号”在离开上海时遭到国民党军舰炮击。

2、如何向美国商船开刀?

美国政府对国民党的行动听之任之。10月1日,杜鲁门向代理国务卿韦伯强调,必须听任封锁奏效,不向被扣押的美国商船提供任何帮助。

韦伯告诉他,这正是国务院正在采取的立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确实如此。国务院未向国民党提出任何抗议,只是很客气地询问是否有意早日释放被扣押的船只。它还再次拒绝向伊斯布兰森公司的商船提供保护。艾奇逊向新闻界宣布美国政府不想打破封锁,并且指责伊斯布兰森公司企图“胁迫”政府改变做法。

稍后,英国政府决定对驶往中国大陆港口的英国商船提供护航,这在杜鲁门看来是个“最令人不快的事态发展”。

国务院就此向伊斯布兰森公司表示,美国政府绝无义务采取类似的措施。

11月间,国民党军舰又两次炮击和扣押驶往上海的美国商船。

在这一事态的刺激下,美国的政策走到了直接配合的地步。12月初,国防部长路易斯·约翰逊提议承认国民党的封锁合法。国务院虽然没有同意这个主张,但很快采取了实际含义与此近似的举措。

它正式通知所有海运公司:一切美国商船不得冒险驶入上海,否则将受到美国政府处罚。

对杜鲁门政府来说,与削弱新中国这一政治目标相抵触的任何东西,都可摒弃或搁置,哪怕是美国的国际法权利和美国公民的合法利益。

3、要不要美商退出上海?

杜鲁门政府对于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经济政策的最后一个方面,是关于美国在华工商企业的政策,由于这些企业多数在上工海,这个政策的制订和实施自然以上海为焦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的绝大部分美国工商业者,愿意在解放后留下继续营业。美国驻上海总领事卡博特,在解放军入城前,不久报告国务院:除极少数例外,在上海的美国人(其中多数是工商业者),完全打算在共产党接管期间留在上海。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记者也发现,上海美商认为闻“可以在共产党人之下做生意”。

这些人一般都习惯于中国的政治变动。他们猜测,共产党取代国民党可能和中国近代历次政权更迭相似,不过使外商的营业环境发生一些可以适应的变化,而不会取消他们赚钱牟利的机会。

上海美商的喉舌《密勒氏评论报》,1949年2月的一篇社论说,在估计外商的未来命运时,应当记住“中国的赤色分子回到了渐进共产主义的老轨道上”。

同样重要的是这么一种预计:

上海被共产党占领后,美商企业的处境,很可能比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要好些。

国民党的腐败和内战政策造成的经济破坏,特别是奔马式的通货膨胀,严重妨碍了一般美商的业务,四大家族的垄断和歧视更直接地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与此相反,中国共产党不仅会带来和平和廉洁,甚至还可能对外商给予鼓励。上海美商从中国共产党,对平津地区外商的态度中看到了这一点。

起初,美国政府的政策似乎符合上海美商的愿望。1949年1月初,国务院远东司根据杜鲁门的指示,对美国在上海保留“立足点”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认为,美国不宜、也无法用侵占整个上海或其一部分的方式,来保留立足点,唯一可取的是保留驻上海总领事馆和在这个城市的美国私人企业。

在这后一个方面,美国的政策应当是听任上海美商自己决定,不建议他们离开上海和放弃在那里的利益。

事实上,美国政府当时已经照此行事,某些官员还奉劝个别美商打消歇业的念头。即使如此,美国政府的态度仍然是比较消极的。

它在人民解放军占领上海前夕,听任并有意加剧该市的经济困难,而不顾当地美商会因此遭受损害。

国务院促使各石油公司大幅度减少上海的油料储存,这使得为全市(包括美商企业)提供绝大部分动力的美商上海电力公司,不得不急剧减少发电量,甚至面临停产的危险。

艾奇逊还拒绝了驻上海总领事卡博特提出的一个主张:通过私人信贷方式向中共方面提供一些物质,以免上海由于经济困难而成为“西方人无法居住”的地方。

在美国政府的天平上,帝国的政治利益显然重于在华美商的经济利益。

4、高尔德事件

上海解放后头两个月,美商对营业前景的看法,经历了一个由乐观到悲观的过程。人民解放军攻入上海时,专门以外侨、外商企业及“外国公私组织”为对象,广泛散发传单和手册,宣布保护其生命和财产安全,要求外商留下继续营业。

这一做法与解放军严守纪律、认真维护社会治安相结合,安定和鼓舞了上海美商。他们在全市解放后短短几天内,大都恢复了因战事中断的营业,并且惊喜地发现“几乎一切照常”。

不仅如此,像上海电力公司这样对全市生活和生产至关重要的美商企业,还得到了军管会的多次援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事情也有不顺利的一面。在新形势下,工人反对中外资本家过度剥削的情绪迅速发展起来,而上海当时的经济困难又起了火上浇油的作用。

一时间,劳资纠纷使上海美商疲于应付。

在这些纠纷中,著名的是美商《大美晚报》事件(高尔德事件)。

6月中旬,该报社职工,要求把工资底薪由货币折合为食米,以便在严重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维持生活,但被该报主编伦道尔·高尔德拒绝。

接着,高尔德以职工拒不印发他就此写的报道为由,宣布关闭报社。7月1日,高尔德及其妻,殴打试图入其寓所索取欠薪的职工代表,结果被公安州勒令公开道歉。

整个《大美晚报》事件历时近三个月。在此期间,报社职工曾数次扣押高尔德和该报所有人在上海的代表查尔斯·迈因纳。

总的来说,上海军管会没有鼓励或附和工人群众的某些过高要求或过火行动。

但是,美商出于偏见,往往把劳资纠纷归咎于军管会,并对军管会为恢复经济、保障供给而采取的一些外贸、金融和税收措施大为反感。

5、逼迫下的撤离

与此同时,国民党的封锁和积重复返的通货膨胀加剧了营业困难。在这些情况下,上海美商越来越倾向于“宁愿卷铺盖离开上海,也不愿忍受目前局势的侮辱和危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月底,上海美国商会致函国务院,和在中国设有分支的主要美国公司的首脑,称美国在华业已无正常营业的可能,应当撤回在华美商。

国务院此时已经决定将上海美商撤离中国。

7月初,驻上海总领事卡博特以极其夸大的言辞向艾奇逊报告说,上海外国人的基本权利经常被侵犯,他们的人格被侮辱。

“共产党人……不准备保护外国人免遭报复,并在通过官方宣传激起针对他们的暴行”、其结果是“美国人被推回到1844年(望厦)条约存在以前的局势”。

他特别提到大多数外商企业处境困难,建议着手撤回在上海的美国人。

7月中旬,他在调离中国前夕进一步告诉艾奇逊,应当尽快撤走所有能撤走的在华美国人,这有助于向中国共产党表明,反美必然招致巨大的经济损失,也有助于使中国民众最终认识到“共产党人是他们的不幸的制造者”,从而促进实现“一个在国际事务中独立于苏联人的中国”。

与此同时,他按照司徒雷登的指示,主动向上海美国工商界和教会领导人提出撤离计划。

7月26日,艾奇逊致电驻上海领事沃尔特·麦康瑙希,同意派船撤走美侨,并要领事馆怂恿他们申请离境。

8月初起,上海军管会以协调劳资关系为重点,采取了一些改善中外私营企业状况的重要措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军管会主任陈毅在上海市各界代表会议上强调说:

“厂方的困难,工人要照顾,工人的困难,厂方要照顾,资方劳方的困难、我们人民政府要统一照顾。”

按照这个精神,军管会于8月19日,颁布处理劳资纠纷的暂行规章,其中规定:

在争议解决前劳资双方应维持生产现状,资方不得有取消或减低待遇之处置,劳方不得有妨碍生产和破坏劳动纪律之举动;企资方经市政府工商局批准,有合理解雇工人之权。

军管会还在外侨政策方面作了某些调整。

麦康瑙希于8月16日电告艾奇逊:

“在过去两个星期里,当局对待本地外国人的态度和做法已明确地缓和下来。”

稍后,陈毅亲自向一位外商表示,外商如果耐心留在上海,就一定能看到他们的营业条件变得更加有利。

尽管如此,美国国务院仍然继续鼓励和安排美侨撤离上海。

8月17日,艾奇逊向新闻界强调这是美国政府的明确无疑的政策,并且宣布即将派远洋轮船“带他们出来”。

6、美商的最终撤离

一星期后,国务院邀请在中国设有分支的主要美国公司的代表开会,让刚回华盛顿的司徒雷登和卡博特,向他们渲染美商在中国的困难,意在促使各公司尽快撤回在华人员。

8月底,五角大楼鉴于国民党对上海的封锁,认为派远洋轮船到上海接人太危险,主张在当地租用一批小船把美侨运至公海上的某个会合地点,然后再用大船送回美国。

国务院不肯接受这个势必推迟撤离的建议。

9月23日,美国远洋商船“戈登将军号”到达上海,载走了1300余名外侨,其中美侨约500名。此后几个月里,其余美侨大都陆续离开上海,到1950年12月底,中国政府下令管制美国一切在华公私财产时,在沪美侨只剩下约 100 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根本上说,是美国政府制造了上海美商的厄运。它切断经济合作署的援助,实行严厉的贸易控制,使上海严重缺油、缺动力、缺原料,美商因而一开始就处于不利境地。

而且,一度频繁的劳资纠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此造成的。它纵容和配合国民党的封锁,从而加剧了美商的困难。

对于国民党空军轰炸上海美商企业,它事先既未采取任何措施加以预防和制止,事后又未进行制裁。

他怂恿美商撤离上海,甚至在他们的处境出现转机后仍然这么做。这些损害美商利益的行为出于同一个目的:加剧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困难,以图削弱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研究这一时期上海电力公司的美国学者沃伦·托泽所说:

“要对关闭中国门户负主要责任的是美国,而不是中共。”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