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2月5日,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张震带着妻子来到了粟裕家,探望了楚青,实际上,这不是张震第一次来了,而这一年,也不是一个平凡的日子,是粟裕的忌日。

自从1984年粟裕去世后,张震每年都会来,风雨无阻,而张震之所以这样,主要是有三个原因,第一,粟裕是他的老领导,战争年代里,粟裕多次对他提拔,所以张震对粟裕有感激之情,第二,文革时期,粟裕曾救过张震一命,第三,粟裕用人品征服了张震。

这三个原因,无论哪一个,哪怕只有一个,张震也明白,他肯定是要来的。

而这次来,张震给了楚青一个好消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震告诉楚青,党中央已经决定,要对粟裕在1958年的冤案进行平反,其方式是以文章方式。

楚青听后,眼中泪光闪烁,她知道,这一切,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1958年,作为总参谋长的粟裕,突然被扣上了“极端个人主义”的帽子,从此离开了军队一线,自此直到去世,他都没有再被启用,尽管之后他曾做过军委常委,但是他始终都没有回到他热爱的军队一线。

特殊时期结束后,党组织对建国后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在经过多次研究,讨论后,一些被证明为冤案的,党组织都进行了平反,可是关于粟裕蒙冤一事,却始终没有人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大元帅中,叶剑英比较赏识粟裕,当初粟裕到军事科学院工作时,担任院长的叶剑英公开表示:“粟总的到来,给军事科学院添了光。”

文革结束,叶剑英成为了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他对于粟裕冤案一事也很关心,他曾告知粟裕,要他写一份材料,自己会帮他说话。

粟裕得知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因而他慎之又慎的写了一份材料交了上去,可是让粟裕没想到的是,材料交上去后,却始终没有要给他平反的回音。

更让人意外的是,叶剑英明确告诉粟裕,准备让他做军委的副主席,可等任命下来,却是成为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尽管两者都是副国级,但是对粟裕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多次努力,粟裕始终都无法被平反,这对他本人的身心,也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时间进入到八十年代,粟裕对自己平反一事,已经不抱希望,1981年,粟裕突发脑溢血,此后,他多次频发脑血栓。

也许是粟裕感到自己时日不多,所以,他特别想要回家乡看看,因此,他向上级打了报告,可上级考虑到他的身体已经不堪重负,最终拒绝了他的要求。

虽然粟裕没有回乡,但是党组织为了满足粟裕看看家乡的愿望,特地让粟裕的老部下张震,秘书朱楹等人下乡调查时,到会同县走一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湖南会同县, 是粟裕青少年时期成长的地方,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眷恋,自从1926年离乡后,他已经50多年没有回去了。

建国后,粟裕曾向自己的孩子表示,等全国解放,就带他们回家看看,但是粟裕却始终都没能带他们回去,因为在当时台湾始终没有解放,因而回乡,也成为了粟裕的期望。

张震,朱楹等人在会同时,他们深知老首长对家乡的思念,因而他们拍了很多的照片,除此之外,他们还买下了家乡老百姓送来的土特产。

回到北京后,两人便将照片和家乡的土特产拿到了粟裕的病床前,那一刻,重病缠身的粟裕,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楚青是粟裕的妻子,两人是在抗战时期相识,相知,相爱的,对于粟裕在建国后的委屈,楚青最为了解。

在粟裕晚年,楚青就曾说过这么一句话:“粟裕是个悲剧性人物,六十年革命生涯,三十年处于逆境,粟裕战争年代打仗打得苦,和平时期挨整整得苦,到了晚年生病病得苦。”

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楚青对粟裕的心疼。

1982年,楚青给中央书记处书记陈丕显写了一封信,陈丕显是粟裕在战争年代的老部下,信中楚青追述了粟裕给中央领导写信,伸冤的事,同样她也相信,党组织会公正的为他做出结论,信的最后,楚青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她想让党组织在粟裕尚有正常思维的有生之年,能够见到党的政策落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丕显拿到信后,他也知道粟裕的冤案,但是他没有擅自做主张,而是将信又转给了总书记胡耀邦和军委副主席杨尚昆。

杨尚昆对粟裕也很了解,但是由于1958年的这次会议及问题,情况复杂,牵扯较多,所以解决起来很麻烦。

也就是说,关于粟裕冤案一事,在当时无法解决,

1984年2月5日,粟裕离开了他热爱的人间,他最终没有看到自己的事被说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粟裕去世了,很多中央领导也很遗憾,1984年,有关部门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条目上,关于对粟裕的评价,多了一句:1958年在所谓教条主义中受到错误的批评。”

杨尚昆还专门给楚青打来了电话说:“这件事我已经是费了很大的劲,只能办成这样。”

对于老首长蒙冤一事,张震也很牵挂,但是在当时,他确实是无能为力,他能做的,就是在粟裕每年忌日的时候,带着夫人去粟家吊唁,怀念,慰问楚青。

1987年,是粟裕的八十冥寿,当时粟裕的家乡会同县举行了粟裕纪念碑揭幕仪式,此时担任国防大学校长的张震不顾繁忙的工作,亲自赶到会同,参加了仪式,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谈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粟裕离开了,但是在张震的心里,也一直都有个念想,想要为老领导的冤案说说话。

1992年,78岁的张震担任了军委副主席,这一次,张震自己也看到了希望,一年后,南京军区的几位老干部写信,说希望党中央解决粟裕冤案一事,张震很看重。

经过与中央领导的商讨,研究,最终,中央决定以写文章的方式为粟裕平反,1994年2月5日这天,是粟裕的忌日,张震上粟家时,谈到了此事。

楚青听后,心潮澎湃,她说:“粟裕现在不在了,其实再怎么写,他也不知道了,但人总是有感情的,我总希望党能说一句公正话,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我这一辈子,也就剩这一个心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震听后感同身受,他说此时发表文章已经不合时机,需要挑合适的时间,最终,这个时间定为了1994年12月25日。

这一天,张震与另一位军委副主席刘华清联名发表了文章《追忆粟裕同志》,文章的这一句话算是彻底为粟裕平反,这句话是:“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这个看法,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

许多粟裕的老部下,老战友看到这篇文章,纷纷落下热泪,这一切,真的是来之不易,如果九泉之下的粟裕有知的话,那么,他一定会感到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