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4、5月间,朝鲜战争基本上进入比较沉寂的状态,随着停战谈判达成共同点越来越多,美国已有心停战。

不过谁都没想到,一直活在美军阴影里的韩总统李承晚却突然活跃起来。

在美军坚持小打甚至不打的基调下,李承晚表示出强烈的不服心态,1953年4月5日,这位自不量力的总统对韩军官兵发表演讲,说决不满足于现在的所谓停战线,他要的是直捣鸭绿江,统一整个半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言一出,不仅美国人感到不可理喻,也激怒了许多志愿军将领,尤其是一位被杨得志戏称为“干电池”的猛将:郑维山。

一、“干电池”发怒了

郑维山,时任20兵团代理司令员。郑维山生于1915年,湖北麻城人。此公生的身形瘦小,但作战风格向来犀利无比。杨得志自1945底到晋察冀后就开始和郑维山打交道,后来长期是上下级关系,对郑非常了解。

杨得志描述郑维山“身高不过一米六七,干瘦干瘦,貌不惊人,但打起仗来,看他的阵势,没见过他的准认为他长得身高体壮,巨人一般。有人形容它是属‘干电池’的,表象干巴,内里能量却很大。”

郑维山1951年2月以19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的身份进入朝鲜,从第五次战役开始与美军交手。1952年夏,因指挥才能突出,调任第20兵团代理司令员。20兵团的当面之敌,主要就是韩军

1953年5月的反击作战,起初是准备美军和韩军一起打,但打着打着美军软了,不想再作无谓的流血,向中朝方面透露,可以接受中朝提出的停战条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郑维山,眼神犀利冷峻

其中有一条比较敏感,也是中朝方面一直坚持的,就是无条件释放全部11万多中朝战俘,志愿军战俘约2万余人。经过前期又打又谈,美国都快同意了。

但李承晚突然横加阻挠,坚持要扣住战俘,北朝战俘就地释放,志愿军战俘则扣住不放,搞所谓的甄别式释放。

这一条令志愿军尤其愤慨,前线局势再度紧张起来。杨得志称之为:主子要和,奴才要打。(见《杨得志回忆录》)志司决定暂时不对美、英和土耳其等前线敌军发动进攻,专拣韩军打。志愿军战史称这次作战为,1953年夏季反击作战的第二阶段(区别于之前对所有三八线联合国军的无差别反击)。

郑维山表态最为激烈,决心打下金城当面几个核心阵地,以之为据点,吸引韩军反扑,来来回回多杀他几批。

其实当时郑维山已经接到命令要调他回国,杨勇来接任20兵团司令员。志愿军总部已向郑维山传达命令并谈话,杨勇也到兵团司令部了,按理就该交接回国。但郑维山强烈的愤怒与求战欲望,出乎邓华、杨得志和杨勇的意料。

杨勇主动向志司表示,自己刚来,不熟悉情况,夏季反击作战前期准备和第一阶段作战都是郑维山主持的,就让他指挥完反击再回国。邓华、杨得志都同意。

所以大家看看军科版《抗美援朝战史》第三卷(2014版)所列1953年6月间20兵团的战斗序列,代理司令员郑维山的排位,竟然在正牌司令杨勇的上面,就是这个缘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何郑维山有这样的情绪呢?

大概一是战场上将军的血性,韩军虽然战斗力有所提高,但毕竟是我军手下败将,竟敢这样挑衅,必须狠狠打一顿才解气。二是郑维山对60军的特殊用心。

二、郑维山的飞速成长

什么用心呢?要给60军、180师翻身。20兵团当时辖60、67、68军(此为战斗序列,并非1949年初20兵团的序列)。众所周知,60军在第五次战役遭受重大损失,180师被打散。

据《百战将星韦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载,志愿军党委对60军和180师领导班子都进行了大调整。

60军原军长韦杰1952年夏回国,调任南京军事学院当了个高级函授系的主任,由60军原任军长张祖谅接任。原政委袁子钦调任总干部部组织统计部任部长,政委之职空缺不配。60军181师原师长王诚汉已调去16军当副军长,重新调回来当60军副军长。180师师长郑其贵调回国内担任吉林白城军分区副司令,师长由李钟玄接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似乎还没完,有说法要把180师改为志愿军独立师,再调一个师过来换成180师。只是这样做未免太伤180师官兵的心,该师只是被打散,并没有全军覆没,数千人还在。在郑维山、张祖谅的强烈坚持下,志愿军保留了180师的番号和建制。

180师源出晋冀鲁豫部队,1948年纳入华北序列,49年入大西北解放兰州,郑维山很顾念这点香火之情。1953年这次反击作战,很有可能是志愿军最后一战,如果60军和180师抓不住最后的翻身机会,那对军心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

但是,只有想法和好意能行吗?郑维山有这个本事吗?要知道韩军的战斗力也不差,1952年的秋季反击作战,志愿军头号主力38军在白马山和箭头山就吃了不小的亏。

郑维山的底气来自哪里呢?

解放战争时期他参与了不少战役,以新保安战役打郭景云35军最为知名,临场决断,作风犀利,敏锐地抓住战机。但那时郑维山作风更多体现在硬、狠、猛等方面,是典型的四方面军特点。

这种特点在朝鲜战场并不能包打天下。尤其第五次战役结束后敌我双方都进入阵地防御阶段,冲得越猛、攻得越狠、只会用步兵战术,往往损失越大。

对美军作战,兵力和战术运用更加注重兵种协同、实时指挥控制(通信)、步炮坦协同、工程作业以及现代化后勤、步兵精细化战术等,过去那种指挥员一声令下各部猛冲、司令员甚至连地图都不需要看懂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郑维山能适应这样的形势吗?

我们不简单地下结论,看一份文献资料。

郑维山将军有一本《郑维山作战笔记》,收录了一大批将军在战争期间形成的战争经验,该书系郑去世后其身边工作人员发现整理并结集出版的,许多文章都是当时记录下的真实材料。从中可一窥郑维山当时对朝鲜战争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书共收录71篇作战笔记,前15篇系解放战争及以前的,后56篇是精华,全部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

初看似乎不是出自兵团级指挥员之手,倒像是作战参谋的阵中记录和经验总结,因其大批量涉及炮兵运用、炮火使用经验(即步炮协同)、弹药量计算、坑道工事作业、山地反击作战、战防武器试验、战斗通讯联络等等。

有心人可以拿来与刘伯承元帅和粟裕大将的文选文集对比,刘帅以善于总结经验著称,其军事文选喜欢记录总结作战经验,粟裕大将军事文选则透露着卓越的战略战役思想,充满了启发思维视野的真知灼见。两位各有各的特色,可以说元帅、大将级别的高级将领们无过于刘粟二位者。

郑维山这本小书却开启了另一个维度,对与美军交战尤其是多兵种合成战役战术的办法,进行了精细的探究。这是刘粟二位没有机会或者也不会倾注太多精力去研究的,但这是我军作战理论不可或缺的一个层面。限于篇幅,本文不对郑书56篇作战笔记进行详细解读,感兴趣的可以私信笔者,或许可以另开一文详细说一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作战笔记的部分目录

毫不夸张地讲,郑维山是志愿军众多高级将领中,为数不多的在经验总结层面走得较远较扎实的一位。虽说都是经验总结,但已经无限接近于理论提炼。

对于一位文化基础非常差、没有经过特别的军事科学理论训练的将领,能走到这一步,实在是难能可贵。

解放华北时,郑维山还只是纵队司令级别的指挥员,但在朝鲜战场,其进步速度远远甩开同批纵队司令,不仅强化了指挥数个军级单位共同作战的经验,还进化出对宏大战役进行精细化控制的能力,尤其是多兵种(哪怕只是可怜的步炮协同、高阶工程作业、现代化后勤供应)作战的把控,后者是解放战争中没有机会体验的。

三、三千人大潜伏

郑维山指挥作战非常具有系统性,前期准备较细致充分,对炮兵阵地的设置、主攻部队的通联、步兵打暗火力点、仰攻山头战术演练以及弹药基数准备等都覆盖到了,这也是郑维山能记录下那么详细、全面的作战笔记的必要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阶段作战时,就因为20兵团准备的又快又好,第一个发起战斗,打的也非常不错。

第二阶段作战比第一阶段要难得多。

一方面是韩军已打草惊蛇,做好了准备。另一方面是当面地理条件不太好,不仅韩军据守的两个高地(949.2和883.7)地形复杂不好打,从我军进攻出发地到敌军阵地有还有三公里的开阔地,步兵冲锋距离太远,很容易被韩军弹幕大量杀伤。

怎么办?

郑维山拿出一个石破天惊的方案:派出大量步兵在敌阵前潜伏,以求尽可能地缩短步兵冲击距离。

这种战术,在1952年的秋季战术反击战中就运用过了,38军攻打白马山时一次性投入过4个多连的兵力进行阵前潜伏,并没有被敌军发觉。

但是3000人的规模着实太大了,人多动静大,一旦被敌人发现并炮火轰击,这个规模的伤亡难以承受。

郑维山与三兵团领导许世友、杜义德以及各兵团军长以上指挥员开作战会讨论,他提出方案后问大家意见,据《一代名将郑维山》记载,当时会场出现长达5分钟的冷场,大家面面相觑,谁也不敢说话。

后来60军军长张祖谅站起来表态,就这么干。

志愿军代司令员邓华闻知这个方案,打来电话说进攻条件不成熟,要等一等。郑维山却拍胸脯表态说准备好了,必须打,出了问题杀他的头。

张祖谅说我和你一起负责,郑维山说:“不要你负责,你只管打你的,错了,有一个脑袋顶着就够了……”

当然,郑维山的底气也不全靠步兵冒死潜伏,还做了其他准备工作,比如60军,该军对打翻身仗尤其迫切,搞土工作业十分卖力,坑道挖到883.7和949.2高地的山腿上。这些坑道用于阵前屯兵、储备弹药粮食和水、卫生急救用品等等,给潜伏部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援。更令人吃惊的是,60军的坑道修的极好极大,里面有木框支撑,可以顶住敌炮火轰击(这一细节在郑的作战笔记中提到过),空间也非常大,可供运输汽车藏身。

这个细节,在后来战斗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953年6月9日夜,60军突击部队组织了15个半步兵连、4个机炮连,共3500余人全部安全顺利地进入潜伏地域,在一片杂草和低矮树木丛中潜伏下来,最前沿距韩军阵地只有200多米。(注,关于潜伏兵力数字,《一代名将郑维山》记为3000余,国防大学版《1007天的战争》记为3500余人,我们采用后者的数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估算一下距离,如果在3000米的开阔地冲锋,步兵一边奔跑一边躲避敌火力扫射,至少要20分钟,如此漫长的时间足够敌军召唤炮火和空军来轰炸,对步兵来说是致命的。但若只推到200米,冲锋时间就能压缩到5分钟甚至2、3分钟,这么短的时间内敌军只能靠轻武器阻击,根本无力阻挡3500人同时进攻。

所以60军军长张祖谅说,只要我这3500人能在总攻时站起来发动冲锋,这场仗就算赢了。

60军阵前潜伏部队严格遵守纪律,一动不动地趴了19个小时,吃喝拉撒全在原地,忍受蚊虫叮咬决不能大动,敌炮打来打死也不动,火烧过来烧死也不能动。战后统计,潜伏中像邱少云烈士那样牺牲的多达15人!

向英雄的志愿军将士致以无比崇高的敬意!!!

6月10日晚,60军发动总攻,就像张祖谅说的,3500人绝大部分都成功站起来发起冲锋,向韩军两个团据守的两个高地猛烈进攻。

由于战前安排得当,3500人分成13个攻击箭头,冲得又这么快,韩军前沿阵地一下子就垮了。随后,60军只用这些潜伏部队,花了2个小时就拿下了敌阵地……

当然,这还不是全部。

次日天亮,韩军在飞机大炮配合下发动反扑,连攻两三天,硬是打不下来。60军在883.7高地一度打到弹药耗尽,敌机在阵前不停回旋,没法往上面送补给。

危急关头,郑维山指示,让坑道里的汽车做好准备,待敌军从阵前飞走,汽车立即冲出向山头上送弹,因为据观察,敌机回旋一圈需要十几分钟,我们汽车在这段时间足以送上阵地。

结果正如郑维山所料,成了!

这场惊心动魄的大战,一直打了5天5夜。

60军和67军除了攻占949.2、883.7以及座首洞南山等韩军主力师据守的骨干阵地,还攻占了以骨干阵地为核心的沿线20个目标,并全部稳定地控制,韩军反扑无效退走。

这次反击作战, 60军共歼灭韩军1.48万余,自身伤亡5848人。67军共歼敌1.35万余,自身伤亡8516人。

合计歼敌2.8万余,自身伤亡1.4万。战术反击作战,一般以打敌连级单位为主,20兵团拿下22个目标,平均每个目标阵地歼敌130余人,基本符合以往历次作战的规律。只不过3个骨干高地是团级战斗单位据守,而以往打美韩军只打营以下规模,可以看得出郑维山指挥水平之高超。

尤其是敌我战损比,攻坚作战基本上攻方死伤更多,这次竟能打出敌我二比一的战损比,整个阵地战阶段都是十分罕见的。对防守一方,属实是极大的耻辱。

韩国版《朝鲜战争》恨恨不平地说,韩军无奈撤走,等待在下次战斗中一雪耻辱。

谁都知道,他们等来的是一次更大的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