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17年的一天,长沙的名门望族谭家,正在举办一场隆重的丧事,谭家的老太太李夫人已因病去世,一时间宾客盈门。

谭家是长沙有头有脸的大家族,从清末到民国,有许多人在政府担任高官。

因此这次葬礼除了要给老夫人风光大葬以外,也是谭家借此机会和当地上流社会举办的一次社交活动。

可没想到,本来一切都进行得十分顺利,中途却出现了意外。

在给李夫人出殡时,谭家小厮正要从偏门抬棺出去,却遭到了谭延闿的严厉呵斥,他坚持要将母亲的灵柩从正门抬出,导致葬礼一度无法进行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世的李夫人,正是谭延闿的亲生母亲,按理说她应该会尽力,让丧事顺利完成。

作为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出了这样的事,可是会让谭延闿面上无光,可他为什么却会当着这么多社会名流的面,故意制造意外呢?

原来,谭延闿并不是有意要破坏母亲的葬礼,他只是想让母亲在死后能得到一份尊荣,想让她风风光光地离开人世。

李夫人的棺椁为何会从偏门被抬出?身处晚清时期,谭延闿又为母亲做过哪些努力呢?

让我们先从李夫人进谭家大门的因缘,开始说起吧。

谭延闿母亲的出身

谭延闿的父亲谭钟麟是清末高官,他进士出身,历任陕甘总督、浙闽总督和两广总督。

当时他在浙闽总督任上时,一次接受邀约,到杭州一位当地的富商家中赴宴。

宴席期间,酒过三巡,宾主尽欢,菜肴被撤下去之后,便到了奉茶清谈的时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给谭钟麟端茶的是一个十来岁的小丫头,她刚刚来这户人家做工,没什么伺候人的经验,结果一个不小心,竟将茶水全部洒到了谭钟麟的身上。

小丫头哪里见过这种阵仗,立刻吓得花容失色,磕头求饶,但富商老爷却一点原谅她的意思也没有。

谭钟麟见这小丫头年纪尚小,又生得眉清目秀,心生不忍。

俗话说宰相肚子里能撑船,谭钟麟虽然不是宰相,但这点容人之量还是有的,于是出言劝阻道:

“不必如此,本官并无大碍,让她下去吧。”

这富商也是个人精,他此次设宴本就在于要讨好谭钟麟,一看他对这个丫头心生怜悯之情,干脆就做个顺水人情,将她送给了谭钟麟。

谭钟麟本不愿接受,后来转念一想,又怕自己走了之后,这个只有十来岁的小丫头还要挨罚,于是便也就顺势答应了下来。而这个小丫头正是后来的李夫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谭钟麟只是为了帮她一把,对其并没有其他的想法,因此小丫头进了谭家大门后,很快就被谭钟麟给遗忘了。

在谭府中,年轻的李氏处处小心翼翼,有什么不懂的便不厌其烦地向他人讨教,很快便成长起来,再也不是当初那个毛手毛脚的小丫头了。

她的表现被谭家众人看在眼里,尤其是谭钟麟的母亲,她对这个小丫头感观不错,于是便让她单独服侍自己。

一来二去,谭家老太太对李氏是越来越喜欢,她也动了些别的心思。

当时谭钟麟已经有了两个儿子,但在老太太看来,多子多福才是最好的,只有两个孙子怎么能够呢?

不过谭钟麟忙于政务,再加上他的正室夫人陈氏年纪也越来越大,很难再诞下子嗣,于是老夫人就有了让李氏服侍自己儿子的想法。

在那个年代,谭钟麟的婚姻大事,肯定要听母亲做主,他对此倒没什么意见。

等他见了李氏后,这才想起来,这不是当初那个弄了自己一身茶水的小丫头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年过去了,李氏出落得愈发标致,谭钟麟对她也很满意,最终将其纳为妾氏。

在谭家下人眼中,李氏从一个做杂事的仆役,摇身一变成了官老爷的妾,如同“飞上枝头变凤凰”,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李氏的待遇只是比原来好了一些而已。

谭延闿成了李氏唯一的希望

在旧社会,妻和妾的地位有着天壤之别,只有正妻才属于家族成员,妾室则只能够算是老爷的私人财产,可以随意处置,其地位可想而知。

李氏入了谭家大门后,直到生下谭延闿后,她才不用再做原来那些杂活,但也算不上是正经主子,在谭家主家的面前,她还是得卑躬屈膝地伺候着。

每当谭钟麟和夫人陈氏用膳的时候,李氏都没有坐下一起吃的资格,她必须站在一旁侍奉,只有老爷和夫人吃完以后,她才能到小屋里用餐。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二十四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当时,就是妾与妾之间,身份地位也是有差异的,其根源就是出身。

比如,像李氏这样出生于下人的妾,地位就是最低的,因此她在谭府中受尽了委屈。

谭钟麟的另一个妾室颜氏,很看不起她,平时经常对其呼来喝去,李氏却不敢反抗。

这种艰难处境,一直到1880年1月25日,李氏生下第一个孩子,也就是谭延闿,才有所好转。

不过李氏并没有因此母凭子贵,在谭家大院中得到主子的待遇。

嫡庶之分是非常明确的,只有正妻所生的孩子才是有继承权的嫡子,至于妾室所生的孩子则都是庶出,地位远远不能跟其相比。

好在谭钟麟对这个儿子还算疼爱,没有因为他是庶子就放任不管,这也算是李氏得到的唯一安慰。

后来,李氏又生下两个儿子,但依然没能改变她的家庭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时代大环境下,这种局面并不是李氏独自就有能力改变的,她只能敦促儿子谭延闿,

“你要努力读书, 将来做一番大事业,让母亲看看,这才不枉为谭家子孙,也不枉是我李氏的儿子。”

从那一刻起,幼小的谭延闿就牢牢记住了母亲的话,他再也不贪玩了,开始足不出户,成天躲在书房里读书习字,这让李氏倍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