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浙江缙云,直到《与凤行》开播才被人发现,属实是有点晚了。

俘获大批“骨粉”的《花千骨》、捧红了胡歌、刘亦菲、唐嫣等一众明星的《仙剑奇侠传》、稳坐经典的《天龙八部》等多部人们熟知的仙侠剧,取景地都在缙云

缙云的“仙”,来自轩辕黄帝的传说,来自彩云回旋的仙都;缙云也不只有仙,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石刻,还有1500间明清时期的古民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凤行》剧照 | ©《与凤行》

论旅游热度,丽水只能算小众目的地,下辖的缙云县更是冷门。

江南从不缺烟雨迷蒙的画面,西南的奇峰异谷一抓一大把,上古传说遍布中原大地,为什么偏偏是缙云,能够被仙侠剧偏爱?

先从最新的热播剧开始,或许就能找到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凤行》已经迎来大结局,小小的行云小院,仅剩下摄影工作室和咖啡厅还在活跃。

细雨纷纷,门前的桥快被没过,葡萄架正在重修,有人说没了滤镜后的小院满眼都是破败感,也有人说,从窗外望出去依旧仙气缭绕......与其听人说,不如走出小院去看一看。

放眼整个缙云仙都,它的仙气,可以说是与生俱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缙云仙都行云小院 | ©《与凤行》

相传,轩辕黄帝在峰顶用鼎炼丹,丹成后,黄帝跨赤龙升天,千斤重的丹鼎坠落,把峰巅压成了凹形,下雨积水后,变成了一片湖,这里便被人们称作鼎湖峰

鼎湖峰高384米,是典型的流纹岩柱峰代表,也是世界已知的最高石柱之一。峰巅无路可走,只有航拍才能看见山花烂漫、清澈河流和翠绿山峦。

因为无法凭双脚抵达,峰顶又美如画卷,鼎湖峰本就自带一重仙气滤镜,难怪仙侠剧都会首选此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鼎湖峰被一层薄雾笼罩 | ©图虫:_Martin_

远远望去,鼎湖峰状如春笋,直刺云天。走近了看,苍松翠柏间掩映着小湖,常年带着迷蒙意境。“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说的便是鼎湖峰的奇观。

鼎湖峰是缙云仙都唯一要收门票的景点,自从《与凤行》热播,许多人都愿意花钱去一睹真容。撇开影视剧需要的人造景不谈,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出来的美景,和剧中别无二致。

比如,山下错落的石块,青石板铺设的小桥,古装一着,穿行其中,脚下流水潺潺,身后枝桠摇曳,或许在某一瞬间,就会有自己便是剧中人的错觉?如果在晴天时走入山中,缕缕阳光从繁茂的枝叶中漏下来,伴着丁达尔效应,谁往里一站,都像极了神仙下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航拍仙都主峰石笋 | ©图虫:逐风visual

大自然慷慨地赠予了鼎湖峰特有的仙境,轩辕黄帝的传说则给这里再添一层神秘的面纱。鼎湖峰里,还藏着一座黄帝祠宇

轩辕氏是上古黄帝的别称,而缙云则是黄帝的官名。自古以来,缙云都是南方祭祀轩辕黄帝的唯一场所,晋代开始,江南一带的人们就在鼎湖峰脚下建“缙云堂”,唐代官员又奉旨扩建成“黄帝祠宇”,宋朝又改名“玉虚宫”。玉虚宫曾毁于明末清初的战火,直至1998年,缙云县政府重建“黄帝祠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缙云黄帝祠宇 | ©图虫:阿照

一部分人对轩辕氏的认识,或许来自多年前的《轩辕剑》。剧中,远古黄帝战败群魔、震裂成两截的宝剑化为剑气,玄幻而跌宕。而在黄帝祠宇里,人们可以读到黄帝如何崇尚土德,教导人们播种百草、重视农业、开发森林资源的故事。

轩辕黄帝是否真实存在,人们至今还在努力寻找可靠的遗迹,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下不断演进的文明,一定是从先人勇敢的开天辟地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轩辕黄帝升天的神话,给缙云留了一份缥缈的仙气,而历代名人大家,则带给缙云温厚的底蕴。

朱潭山、倪翁洞、小赤壁、岩宕书房,处处都能寻到历代文人的足迹。经年累月,为缙云平添了不少书生气。

鼎湖峰为起点,穿过轩辕街,沿着好溪走十来分钟,就能走到朱潭山

前来的游客们想拍到一张经典的“老汉牵牛”,得掐着点走到板堰桥边上,花上50元,或是500元包场,待工作人员放出干冰白雾,老农牵着训练过的牛,按照节奏在桥上往返行走,手中的相机才能抓拍到“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闲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农牵牛 | ©图虫:普洱茶612

但他们不一定知道的是,当年朱熹在仙都讲学,闲暇之余或游憩于山野间,或泛舟于碧潭上,后人才会将此地命名为朱潭山。兴许是沾染了朱夫子的理学气息,连枕水的连理树、青苔满布的石滩,似乎都透着几分雅致。

过了矴步桥继续往西边走,绿野仙踪的景致慢慢消失,奇特的岩壁开始映入眼帘,首先会路过低调的倪翁洞。一千多年过去,唐代小篆书法家、缙云县令李阳冰的刻字依然清晰可见,洞前的巨石就像一个天然的屏风,给历代文人墨客隔开俗世,留出一片沉浸诗文的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倪翁洞内 | ©上山下海的茵茵

每当太阳升起,晨光射透三洞,摩崖石刻上的书法就被一一照亮,行、楷、隶、篆一应俱全,想必都是古人挂灯夜读留下的痕迹。

再往前走,临溪处可以看见一面陡峭的、红白相间的绝壁,那便是小赤壁。壁上横亘着一条长数百米的天然栈道,最窄处的龙耕路,据说是明吏部天官郑汝壁、状元张懋修隐居之所。

璧上刻着许多蝌蚪般的字迹,有的清晰可辨,有的斑驳脱落,想通读起来并不容易。对于这些刻字,大致流传两种说法,一是仙人写的天书,二是仙人发布的榜文。也许,不同朝代酷爱探险的侠士,或者苦寻避世之地的文人到此一游,有感而发挥刀而刻,也不足为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缙云小赤壁 | ©上山下海的茵茵

好溪的另一边,是仙都的另一个网红景点——岩宕书房。大自然和人类耗费上千年的时间雕琢与开采,才有了今天38米的深坑。

现代人在野性的岩洞中加入了不少柔和的元素,比如木制的扶梯、隐藏的线灯,渐渐变成了现在人们所看到的岩宕书房。2022年,岩宕书房被评为中国十大最佳建成建筑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岩宕书房 | ©缙云文旅

新时代的文人,正在用新时代的方式将仙都的文化气息延续,沿着“之”字形的石径拾级而下,可以看到书吧、咖啡吧、有声咖啡店等不同业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缙云仙都是仙侠剧的天然摄影棚,河阳古村,应该是缙云对每位城市旅客的奖赏

古村古镇看多了,城里来的旅人对修旧如旧的建筑早已免疫,对千篇一律的历史解说、小吃街更是不感冒。或许,河阳古村知晓人们对历史景点的审美疲劳,在修复和激活这件事上则显得尤为慵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阳古村 | ©视觉中国

作为中国第一批被认定的传统古村落,河阳古村早在2012年就已经是一处景点,也是为数不多被整片保留的古民居区域。

它距离缙云县城和缙云仙都约12-15公里,只要适当加入新业态,想把游客覆盖过来并不是难事。然而,河阳古村并没有这么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阳古民居:文翰公祠 | ©上山下海的茵茵

在这里,景点标配的烟火气并不存在,没有定时定点的表演,没有人头簇拥的食街,也没有人造的艺术装置,更没有摆满义乌小商品的市集。

穿堂过弄,1500多间古民居里,多的是破败的小屋。许多雕梁花窗上,还能看到密密麻麻的蛛网,像和时光一起沉沉睡去,又像等懂它的人好好修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阳古村街景 | ©健忘的行摄世界

那些已经开放的古弄堂、十八间、宗祠堂,虽然有明显的修整痕迹,有的还对外收取门票,但也没有为了吸引游客而故意编造故事,有关建筑所承载的一切,需要游客自己去发现。

比如虚竹公祠,祠堂一进三开间,木雕、石雕、砖雕上的人物、鸟兽、花卉如今依然栩栩如生,游客触碰到的每块砖瓦,都是精雕细琢的杰作。

据说当年单是图纸就在苏州花了三年时间设计,砖瓦共用了76000多片,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慢工出细活。而这些岁月留下的呢喃,如果只是停留在拍照打卡,不去细细探寻,就尝不出个中韵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虚竹公祠内的木雕 | ©缙云发布

说起来,河阳人所自豪的,还真不一定是祖祖辈辈住下来的古民居,反而是村口那对“石稀罕”“八士门”牌匾。

宋绍圣元年开始,河阳在250年里中了8位进士,放眼辉煌的中国科举历史,这样的壮举并不多见,以至于朱元璋为感念祖先荣耀,才特地赐了荣誉。河阳人把牌匾高高嵌在村口的牌坊上,迎面的主干道因而成了八士门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士门街 | ©上山下海的茵茵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牌匾挂上以后,八士门再也没有升格成九士门、十士门,但并不妨碍村民在八士门街上胡吹调侃,走亲访友,遇上婚丧嫁娶的大事,这条街也依然是必经之路。

不论交通是否方便、公共设施是否完备,当一天闲散的村里人,坐在屋前的石板凳上,与古稀老人唠会嗑;又或是买块缙云烧饼,坐河边去看农妇浣洗衣裳,身上油腻腻的“班味”似乎也被一并洗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缙云烧饼 | ©缙云文旅

如此过上半晌,城里来的旅客,不一定会被河阳古村的历史所震撼,但一定能真真切切地放一个假。

说到底,缙云的仙气,在于景,在于事,在于人。仙侠剧在此取景,图的多是那份清冷高寒,而当一个旅人走近缙云,寻一份仙气,图的或许是俗世中难得的一片娴静之地

文/何雯静

图/见文中图注

新媒体编辑/Tasia

长期征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