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合政策是国家对农民的一项福利,不少城市生活的朋友对这项保险也比较熟悉。

农村居民只要每年按照一定比例缴纳保险,生病住院后。就能用新农合报销一大部分治疗费用,极大地减轻了自己的经济压力。

但是新农合的具体缴纳方式、金额标准,以及享受的福利等,许多人还很陌生。

特别是对于一年内没有住院的农民朋友,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这笔钱一年内没有住院,会自动失效吗?医保部门对于这笔钱会怎样处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新农合保险的发展历史

2003年国家在各地逐步开始进行“新农合”试点工作,这一新政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从最初推行到现在,新农合也经历了数次调整和改革,缴费数额和政府补贴力度也在努力适应不断增长的医疗成本。

见证了新农合一路走来,不少农民朋友应该非常熟悉曾经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项制度可以看作新农合的雏形。上世纪60年代,全国还在实行公社制度,劳动的报酬以工分的形式记录。

为了解决社员缺医少药、看不起病的问题,国家开始探索一种公社互助和多方筹措资金的方式。在社员支付部分费用的基础上,生产大队根据一定比例报销余下部分,而报销就以工分清算的方式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70年代,这种农村合作医疗方式已经非常成熟。其覆盖率从早期的20%扩大到了90%,基本实现了农村全覆盖。这种创新性的医疗制度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典范”。

但是随着国家医疗环境的变化,合作医疗的覆盖率不断降低。80年代末已经锐减到5.5%,农民自费的比例达到了87.44%。

从9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探索新的医疗制度,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看病贵的问题。2002年,中央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新农合”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新型的医疗制度,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充、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最早的个人缴费每年只要10元。试点工作推行后,缴费的农民会领到一本绿色的医疗证,以此作为医疗费用报销的依据。

截至2015年,新农合的参保比例达到了95%,符合报销政策并成功报销的比例达到了75%以上。无论从参保人数还是报销金额上都可以证明,这种新型医疗互助制度非常成功。

不过这时的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还存在一些差距,在报销范围和比例上稍逊一筹。

为了进一步实现社会医保的公平性,2016年国家下达新的改革政策。将城镇居民和农村合作医疗统一整合,建立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统筹资金方面,由原来的县级统筹升级为了市级统筹。这就大大方便了农民进城看病报销,医保定点使用的医院规格、数量,以及报销金额都得到大幅度提升。

因为新农合的影响太大,统筹改革后很多农民还是习惯将城乡居民医保称为“新农合”。

截至2022年底,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持续稳定在95%左右,其中农村人口参保率就达到了9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大病小病都可以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