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30岁的上海工人在1967年3月9日被判处死刑,他的命运似乎注定要与中国古代思想家顾炎武交织在一起。他并不认为自己有罪,反而将自己比作当代的顾炎武,这样的言论让人深思。

他是如何被定性为“反革命分子”的?这或许要从一封万言书说起。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这封书可能是他被定罪的关键。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刘文辉出生在这个动荡的年代,似乎注定了他的人生充满挑战与命运的转折。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长大,他的父母每天劳碌于城市的角落,为了微薄的收入而艰难维持生计,留下了一个幼小的刘文辉由邻居照顾。

贫困并没有阻挡刘文辉对生活的向往和对知识的渴望。他早早地踏入了工作的行列,承担着家庭的责任。尽管父亲因历史问题失去工作,刘文辉仍然坚强地肩负起家庭的重担,勇敢地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名工人,刘文辉并不满足于仅仅获得微薄的收入,他努力学习技术,通过自学考上了夜大。然而,知识的获得也带来了他心中自由的种子。他开始对西方政治知识产生兴趣,渐渐地,他的性格变得执拗,固执,带着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1957年,反右运动席卷全国,刘文辉因勇于直言,批评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被贴上了“右派”的标签。尽管这顶帽子并未长时间压在他的头上,在1960年便被摘下,但这一经历却让他深刻认识到言论自由的珍贵与重要。

在监狱中,刘文辉通过阅读,了解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衰落,深感反思。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信念,特别是对言论自由的坚持。他深受苏联作家赫尔岑的自由民主思想影响,渴望在国外效仿他,通过办报揭露真相,为国家的发展尽一份力量。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刘文辉不惜一切代价寻找出国机会。即使是冒着生命危险,他也愿意前往东海船厂学习,为了在未来能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不计代价地追求着他内心深处的自由与理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文辉不仅刻苦练习游泳技术,还秘密学习航海技能,甚至偷偷收听海外广播。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这种行为被定为“偷听敌台”,是一项严重的罪名。

通过收听广播,刘文辉获取了国际上的新闻消息。他第一时间得知肯尼迪遇刺的消息,并告知了家人和朋友。这一时期,正值中印边界战争爆发,国内掀起了反印浪潮示威。

然而,两年后,刘文辉在“四清运动”中被捕。他被指控策划逃跑和发表反动言论。上海法院判处刘文辉三年徒刑,并定性为反革命分子,再次将他送入监狱。

在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刘文辉和他的父亲再次成为抄家批斗的对象。在痛苦的日子里,他写下了“世界革命谈何容易”的文章,反映了他对革命道路的深刻思考和忧虑。

此外,刘文辉还告诉弟弟:“这样下去,我们的国家恐怕将会遭受毁灭。”他让弟弟尽可能搜集传单和资料,带回家给他阅读,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国内外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6年,正值中国政治动荡的时期,刘文辉选择了站出来,他目睹家乡上海的变化,感受到了意识形态斗争的狂热和混乱。他不甘被动地接受,于是毅然决然地写下了一封长篇信件,批判当时社会的不公与混乱,并匿名寄往北清等多所高校。

这封信是他对理想的呐喊,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揭露。他知道这样做充满风险,可能会引来严厉的惩罚,但他选择了勇敢面对。当案件曝光,他毫不退缩,坦然承认自己的行为,并义无反顾地捍卫自己的信念。尽管最终被判处死刑,但他的勇气和坚持令人敬佩。

动荡过后的八十年代初,刘文辉的案件得到了平反,他被认定为无罪。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面对强大的政治压力,也要坚守信念,为正义与公平而战。刘文辉的勇敢行为,成为了时代的见证,也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真理与正义。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