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2024年4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同印尼当选总统、国防部长普拉博沃举行会见,印尼军乐队演奏了一曲熟悉的旋律迎接中方的到来。这首旋律便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歌唱祖国》。

《歌唱祖国》的创作者是我国著名音乐家王莘,江苏无锡荡口镇人。要追溯《歌唱祖国》的诞生历程,就不能不提王莘奔赴延安的那段峥嵘岁月。

1939年7月7日晚上,一场庆祝华北联合大学成立的演出,成为王莘抹不去的记忆,这也是他在延安参加的最后一场演出。此后,师生们开始分批奔赴抗日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1939年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图为演出前鲁艺的学员们在山坡上练歌。指挥者为冼星海,箭头所指为王莘,他当时还演唱了“河边对口唱”中的王老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1939年延安鲁艺师生合影,右一为冼星海,身旁蹲着戴眼镜者为王莘(箭头所指)。

在延安宝塔山下,恩师冼星海送给王莘一支活动铅笔并对他说:“我用它写下了《黄河大合唱》,我希望你也能用它写出激动人心的传世之作来。”

1950年秋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一周岁生日,蓝天下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天安门广场一派欢腾的景象。看到如此令人心潮澎湃的场景,王莘灵感突现,《歌唱祖国》前面四句歌词脱口而出。王莘登上返回天津的火车,思绪如飞,边唱边写边打拍子,歌词与曲谱几乎同时喷涌而出……从上海到延安,再到晋察冀,十几年的理想追求,王莘再也按捺不住那颗拳拳爱国之心,写下响彻世界的《歌唱祖国》。王莘说:“时代的步伐是节奏,祖国的脉搏是音符,人民的心声是旋律,这就是我的歌!”

从1951年《人民日报》首次发表以来,《歌唱祖国》已唱响73载春秋,至今仍保持着极高的传唱度和影响力。

歌声引路向延安

“抗日救亡歌咏活动,带我走上革命道路”

王莘原名王辛耕,1918年10月26日出生在江苏无锡荡口镇北仓河边的一个普通农家。荡口是无锡最早的现代音乐教育萌芽地之一,中国近现代二胡演奏大师周少梅、刘天华都曾当过荡口鸿模小学的音乐教师。

“秀丽的江南是我的家乡。在我童年时,镇子上的人们经常凑到一起,演奏江南丝竹乐。那悠扬的笛声、柔美的二胡声,常常把我吸引过去,久久地听着他们的演奏。到了十来岁,我也跟着学吹笛子、拉二胡,学会了《老六板》《梅花三弄》《行街四合》等曲子。”王莘在1981年回忆说,这座江南古镇带给了他音乐启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1951年9月18日《新华日报》第四版

14岁那年,父亲送王莘到上海一家百货公司当练习生,业余时间去《申报》创始人史量才开办的文化补习学校上学。在那里,王莘遇到了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并从李公朴身上学到了中国人的骨气。

“那时上海‘一·二八’淞沪抗战刚过去不久,整个闸北区、吴淞区成为一片废墟。租界里却依然灯红酒绿,到处播放着醉生梦死的流行歌曲。1935年冬,北平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上海也很快掀起抗日救亡歌咏活动,聂耳、冼星海等音乐家创作的抗日歌曲,把那些靡靡之音冲得无影无踪。”王莘在1981年回忆说,当时他参加了一次刘良模举办的群众歌咏大会,听到慷慨激昂的抗日歌声,内心非常激动,当场就参加了这个民众歌咏组织。在歌咏活动中,王莘认识了音乐家吕骥、冼星海等人,并参加了他们举办的教歌指挥训练班,学会了许多抗日救亡歌曲,成为歌咏团积极的组织者并担任指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1951年9月15日《人民日报》第三版

“抗日救亡歌咏活动,带我走上革命道路。”一次,在南京路上举行了3万多人的抗日游行,歌咏团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大家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对面就是阻止游行的军警。路上全是路障,游行队伍与军警对峙着……王莘爬上梯子,指挥大家高唱冼星海的《救国军歌》:“枪口对外,齐步前进……”随着歌咏团的歌声,整个游行队伍都跟着唱了起来。3万多人的声音好似雷声轰鸣,动人心魄,那些军警躲开了,路障也被拉开,游行队伍似潮水般向前涌去。王莘震惊于音乐的力量竟然如此强大,一支歌也能作为武器。

那一刻,王莘下定决心,要做像冼星海那样的音乐人,于是他决定奔向延安,走上革命道路。

记录伟大时代

创作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1938年11月,20岁的王莘到达延安,成为鲁艺第三期音乐系学员,跟着冼星海、吕骥、向隅等人学习音乐。

“次年夏天,吕骥带着鲁艺一批师生渡过黄河,深入到敌后,我在华北联大文艺部音乐系学习工作。1939年冬,我们住在晋察冀边区阜平县花山一个小山村里,一天夜间,轮到我值班站岗,我荷枪站在村边一个小山头上,洁白的月光照着白雪覆盖的村庄和山川,宁静而明亮。我们身在华北敌后,看到抗日根据地这样巩固,于是一首歌从我脑海里涌现:晋察冀,晋察冀,模范抗日根据地。这里高山起伏平原千里,到处都是中国的好土地。敌人占了我们的铁路线和大城市,广大的乡村都在咱手里……”这首《晋察冀》是王莘创作的第一首歌曲,当时在根据地广为传唱,极大鼓舞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抗日热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延安鲁艺音乐系同班同学相聚王莘家。左四为王莘。

“那时边区生活艰苦,特别是冀西山区,自然条件差,生产落后,加上敌人残酷破坏,人民生活困苦到了难以想象的境地。但广大群众在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斗争情绪非常旺盛,相信抗战定能胜利。我们尽可能参与其中,教儿童团、民兵、妇救会唱歌,识字……唱歌是反映他们高昂的抗战情绪中最主要的艺术形式和有力的斗争武器,也是当时唯一的娱乐手段,成了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中国新音乐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吕骥在1981年回忆道,王莘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都和根据地群众生活在一起,指导他们唱歌,写了许多为人民所喜爱的歌曲,在真正做到“雪中送炭”的同时,忠实记录了那个伟大时代的人民斗争。

当年的延安集合了全国各地优秀人才,冼星海等人创作的《黄河大合唱》震撼海内外。冼星海十分器重王莘这名学生,特地让他扮演《黄河大合唱》中“王老七”一角,并担任领唱。1939年7月7日晚上,华北联合大学在延安举行成立大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首长全部到场,谁知演出《黄河大合唱》时,天公不作美,大雨滂沱,现场汽灯一时被浇灭了。尽管下着倾盆大雨,毛泽东等仍一动不动地坐在台下,演出照常进行。王莘激动地表示,毛主席就坐在下面,他必须出色地完成演出,尽管自己只是其中的一般角色。

1942年,王莘调到晋察冀边区文联工作,创作进入旺盛时期,《打击顽固分子》《选村长》《边区儿童团》《战斗生产》等数百首歌曲,激励更多人投身到火热的斗争中。

据王莘回忆,1943年春天,读到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看到延安文艺界深入工农兵生活后,编写的许多陕北民间风格的歌曲和秧歌剧,给他很大启发。“如果说,我们以前在战斗的环境里,文艺和战斗相结合是继承了党的优良传统,那么今后就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我们将更自觉地深入工农兵生活,积累创作素材,改造自己,为创作出更好的、为工农兵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而努力。”

1949年1月14日,天津解放。第二天,王莘随部队进入天津。他在纷飞的战火中度过青春,他的歌曲创作也在战斗中从稚嫩走向成熟。面对即将到来的新时代,王莘热切希望能献出一份厚礼——为新中国谱写一首永恒的颂歌。

诞生在火车上的颂歌

《歌唱祖国》风靡全中国

1949年10月1日,王莘到北京参加开国大典,当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王莘激动得热泪盈眶,随即写了一首歌曲叫《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遗憾的是没有被传唱开。“从这时起,我立志要写一首歌颂祖国的歌曲,把千百万人民热爱新中国的情感表达出来。”王莘说。

经过一年的酝酿,1950年国庆节前夕,王莘到北京办事,看到天安门装饰一新,广场上旗帜飘扬,又巧遇一队队少先队员们在夕阳辉映下,迈着整齐的步伐演习国庆游行。“他们吹起军号,打起小鼓,挥动着鲜花,整队前进。那种朝气蓬勃、活泼可爱的神态使我非常激动,我突然想到,假如能为千百万国庆游行的群众写一首雄壮的进行曲,让他们高唱着走过天安门广场该有多好。”想到这里,王莘的眼前仿佛出现了红旗的海洋、欢乐的人群和此起彼伏的欢呼歌唱,激动的心情难以抑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傍晚,王莘登上返津的火车,车轮滚滚向前,他也思绪如飞。窗外夜景快速后退,他联想到曾渡过汹涌的黄河长江,生活在黄土高原和太行山中,“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口袋里只有笔,没有纸,他随手捡起一个香烟盒,在背面继续创作。凌晨3点到家后,王莘把妻子王惠芬叫醒。王惠芬那时正怀着孕,刚刚睡着被叫醒,特别来气,可一听这首歌就消气了,提醒王莘赶紧把词曲记录下来。就这样,一夜时间三段歌词完成了,他们的大女儿恰巧也在几个小时后顺利降生。

“对于祖国,我想到很多,想到它的苦难,想到它美好的未来,想到多少人为它的独立解放英勇奋斗,甚至洒尽鲜血。一首歌曲篇幅有限,不可能把这样丰富的内容都包含进去,我只能把人民对祖国的深情,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表达出来,《歌唱祖国》就是这样诞生的。”王莘在1981年发表的回忆录中说。

不过,这首歌的发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第二天早晨,王莘把作品寄给天津日报社,没过两天就被退稿了,上面写着:国庆稿挤,暂不录用。功夫不负有心人,1951年9月15日,《人民日报》用近半个版面向全国推荐这首歌,到国庆时,这首歌已风靡全中国,为亿万人民广泛传唱。1951年9月18日,《新华日报》第四版发布《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关于国庆节唱歌的通知》,以求全国人民普遍学会这首歌,并在版面附上乐谱。10月29日,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毛泽东主席得知列席会议的王莘就是《歌唱祖国》的作者时说“这首歌好”,还特地将刚刚出版的《毛泽东选集》送给王莘,并附上签名。后来,王莘的家人将这本书捐赠给无锡荡口的王莘纪念馆。

2008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当《歌唱祖国》在鸟巢响起,王莘的儿子王斌潸然泪下:“这首歌经过半个多世纪,一直唱到现在,应该是我们国家传播最远、流传最广的歌之一,被‘嫦娥一号’带上38万米的高空,算不算最远?奥运会那一刻,全世界有65亿观众直接或者间接地观看,算不算最广?孩子的歌声唱出了祖国的未来,我想此刻父亲一定没有遗憾了!”1998年4月10日,《新华日报》9版《〈歌唱祖国〉与王莘》一文详细介绍了这首歌的创作历程。2008年8月9日,《新华日报》T3版《北京女孩〈歌唱祖国〉》报道了这一国际盛事上的宏伟赞歌。

如今,走在荡口古镇的广场上,一座浅灰色雕塑映入眼帘,儒雅老人面对五星红旗,指挥大家高声齐唱《歌唱祖国》。“晚年的王莘曾说:‘我一生虽然写了很多作品,但我认为只写了两首歌曲,一首是用音符谱写的《歌唱祖国》,另一首是我至今仍然在用心灵谱写的《歌唱祖国》。’”无锡荡口古镇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汤若茗告诉记者,王莘用一生在歌唱祖国,由王莘作曲、钱伟长作词献给母校荡口中心小学的校歌《今日幼苗,明日栋梁》,至今仍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立志成才。

江南时报记者 钱月明

图片由无锡荡口古镇景区提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