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段时间,河南省又有大动作,启动事业机构改革。

具体要求是省直事业机构精简比例不低于50%,事业编制精简比例不低于30%,财政拨款事业编制精简比例不低于10%,原则上不再保留科级和事业编制16名以下的事业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消息一出,网上议论纷纷,有网友直言:铁饭碗不稳了,要变泥饭碗了。

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河南铁饭碗真的是要被砸碎了吗?我们具体分析一下。

何为事业编制?

何为事业编制?

我们经常说的铁饭碗一般包含了三种类型:行政编制、事业编制、央国企编制。

公务员就属于行政编制,以前叫国家干部,工资福利由国家财政负担,一般是最稳定的,也被人戏称为“吃皇粮的”。

一般各类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就属于事业编制,这些单位大都是涉及社会福利层面,比如医院、学校、妇联、残联等等……

这类单位涉及面很广,经费形式也很多:

有单纯依赖财政拨款的,比如公立学校、图书馆、博物馆。

有自己出一部分,再由财政补助的,比如医院和部分景点。

有经费完全自理的,比如设计院。

这类单位的稳定性也很好,跟公务员的“铁饭碗”其实差不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来谈谈央国企,这类企业的背后一般都是国资委或者是地方政府。

员工直接和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正式员工需要登记国资委备案。

严格来说,这类单位现在已经取消编制了,跟私企一样是签订劳动合同。但其实稳定性也不差,也算得上是半个体制内的人,只要不干违法乱纪的事,一般也是很少会被下岗或是裁员的。

当然国企里的用工形式属于劳务派遣或者临时工的就不算在当中了。

如果把这三种类型编制看成三个同心圆,那公务员和事业编制就是最里面的两个圆圈,是最稳定的。

在这几年经济增速换挡的环境下,编制内的稳定凸显出了很大的优越性,千军万马争着考公考编,都想“上岸”,捧上铁饭碗。

所谓“宇宙的尽头是考公”,考公考编一年比一年火。

2023年,“国考”报名人数超过了300万人,省考超过了500万人,考编的人就更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铁饭碗不稳了吗?

铁饭碗不稳了吗?

现在河南省缩编的通知一下,是铁饭碗也要不稳了吗?

其实这个消息是被大家过度解读了。

事业单位合并改革这件事情其实已经开始一段时间了,只是因为这次是河南省公开宣布,所以引发了大家的关注。

目前我国公务员800万,事业编有3000万,其中医院和学校有2000万,剩下的1000万就是其他的各类事业单位,这次改革的对象就是这1000万人。

2020年,山西省就拿人口小县开刀,开始了机构改革。

比较典型是浮山县,将35个党政机构精简为22个,154名科级领导职数精简为128名。

县直事业单位精简了78%,由179个变为40个。

涉改事业编制也精简了约一半,从1944名精简为970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南省因为是中国户籍人口第一大省,这次的动作肯定力超前期的试点,涉及面很广。

根据公布的数据,河南在省直层面,除了学校和医院,事业单位精简约60%,事业编制精简近47%,厅级领导职数精简9.3%、处级领导职数精简25.5%,远超目标数。

但需要理解的是,精简并不是裁员或是直接砍掉,而是将其下沉;或者是减编不减人,等退休自然减员。

比如说这次河南省直改革收回的5638名事业编制就下沉到了县,背后发工资的主体变了而已。

所以并不是简单地砸铁饭碗,毕竟体制内讲究的是循序渐进,逐步推进。

即便编制总量减少了,也是先不再增员,再通过几年的退休高峰自然减员。

又或者是“退三进一”,即退休三名员工才能进一名新人的方式,达到减少财政供养人员总数的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要缩减事业编制呢?

为什么要缩减事业编制呢?

第一个原因,财政负担太重了。

你知道,我国财政供养的人员总数是多少吗?8000万!

这里面除了公务员和事业编制的人员,还有退休人员。

据估算,供养这8000万人的费用约占全国税收的40%。

这个比例相当高,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其他国家政府部门劳动者报酬占财政支出的占比通常不会超过20%。

比如美国为9.4%,英国为14.2%,日本为5.9%。

过高的财政供养比例,就会挤占其他领域的投入和支出空间,导致降低社会效率和创新能力。

而且近几年房地产下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压力很大,自然会传导到财政支出上。

甚至很多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市、县,财政支出远高于收入,只能靠转移支付维持。

如湖南湘西古丈县2022年的财政收入为2.89亿元,而同期支出21亿元。

以前财政收入较高的沿海省份,收入也在减少,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个原因,机构人员冗余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人口大盘已见顶,新生儿出生率下行,人口已出现了负增长。

而随着北京、上海、长江三角洲、大湾区、成渝等几大都市圈的形成,超大城市的虹吸效应明显,很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人口都是净流出。

全国约三分之二的的省份常住人口都是负增长,一些地方除了省会城市外,所有地市的人口都在减少,特别是县域人口下降幅度很大。

再拿山西省浮山县举例,2021年的常住人口只有12.4万人,较2011年下降了11.4%。

而这10年间,事业编制的数量并没有减少,简单说就是需要服务的人减少了,而服务人员还增多了。

2011年浮山县事业编制人员和民众数量比为1:72,2022年人口外流之后,比例降到了1:63。

所以必然要减少多余的机构和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财政要过紧日子”已成为自上而下的共识,这将成为未来的常态。

体制内待遇下降早已不是新鲜事,所以铁饭碗也并不是牢不可破。

我们需要转变惯性的思维模式,减少路径依赖。

这个世界上,唯有“变化”才是唯一永恒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