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元载(756年)十月,唐肃宗终于批准了克服两京的第一战——陈涛斜之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等,公元756年不是唐玄宗天宝十五载吗?怎么成了至德元载?新皇登基的当年一般都沿用旧年号,以表示对前任皇帝的尊重。但唐肃宗竟然无视父亲还活着,当年就改了年号,可见他有多急于证明自己。

当然,大臣们也不会反对,因为“天宝”已经成了耻辱的标志。

不过,此次战争的统帅大伙儿有点陌生——天下兵马大元帅房琯。

房琯究竟是何许人也?他究竟有什么本事能脱颖而出成为平叛的最高军事长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起来房琯从来就没进过一天兵营,纯文官出身,而且初期相当“低调”,几乎可以用默默无闻来形容。

那时候的官员出仕一般就两个途径,一是荫功,即吃父辈的老本,爹的级别够高,儿子就可以获得相应级别的入仕资格;二是科举,一张答卷决定人生的命运。

房琯这两种都不算,他的起家是一篇文章。开元十二年,唐玄宗封禅泰山,房琯进献《封禅书》一册,一举惊动“燕许大手笔”张说。张说是文坛领袖,他的一句“奇才”评价,让房琯走进了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说这辈子确实提拔了无数的文坛俊杰,比如张九龄,但这一次他似乎走眼了。房琯的仕途一直很平庸,在地方,他的政绩还算突出,可是一到中央,不是失职就是受牵连被贬官,像个升降机,三十余年沉沉浮浮,熬到62岁了还仅是个副部级官员。

后来的事迹前文介绍过,因为追赶流亡中的唐玄宗而一步登天,成了宰相,又被唐玄宗派到灵武辅佐唐肃宗。

房琯文章写得好,口才也好,一顿唾沫星子就把唐肃宗呛晕了。哎呀,大才啊,朕的诸葛亮、张子房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房琯也没辜负唐肃宗的期望,他闭门造车,洋洋洒洒搞出一份平叛计划,看得唐肃宗热血沸腾:得了,天下兵马大元帅就是你了,郭子仪、李光弼都归你管。

天下兵马大元帅不是广平王李俶吗?那是后来房琯掉链子了,才任命李俶为兵马大元帅,郭子仪为副帅,首任桂冠的主人是房琯。

这就奇怪了,论军事能力,郭子仪、李光弼,甚至李嗣业、王思礼,随便拎出一个不比房琯强?至少他们都是经过战火验证过的。

原因有三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是唐肃宗过于轻敌,在跟李泌的对话中他就流露过这个思想,认为四方勤王,已经凑够了数万大军了,收复两京是手拿把掐的事。

二是唐肃宗本人也不懂军事,被房琯的纸上谈兵迷惑了。自古中国确实出过很多文官出身的统帅,上了战场一点都不比武将差。比如吴起、班超、诸葛亮等等,再出一个房琯奇怪吗?

三是唐肃宗打心眼里不喜欢武将,忌惮武将。安史之乱说白了不就是武将弄兵吗?将兵权郭子仪、李光弼,谁敢保证他们就不是第二个安禄山?还是文官更让人放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郭子仪、李光弼到达灵武后都升官了,郭子仪任宰相,名义上还兼任朔方军节度使,其实交出了兵权。李光弼稍好一点,宰相兼节度使、太原留守,不过缩编到只有5000人马。

开局就排挤武将,唐肃宗的举动为平叛大业蒙上了一层不祥的阴影。

被称为“陈涛斜之战”的战争终于拉开了唐肃宗收复两京的第一战。

长安城北二十里有一条河叫渭河,它就是一条护卫城池的天然护城河。渭河上有三座桥,从东向西分别为东便桥、中便桥和西便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想攻克长安,三座便桥是必须要拿下的要塞,房琯将目标瞄准了西便桥和中便桥。

按照战前的部署,唐军兵分三路:

北路军为先锋李光进(同时期有两个李光进,一个是李光弼的弟弟,即此人;另一个是李光颜的哥哥,比前一个李光进大约小二三十岁);房琯自率中军随后;南军绕过渭河由杨希文率领。

房琯的意图很明确,北路军瞄准中便桥,他亲自攻打西便桥。万一遇到敌军抵抗,渭河南岸的南路军会配合北路、中路军夹击敌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渭河桥边并没有什么军事设施,敌军数量不会太多,而房琯三路大军足足五万人马,估计使点劲就能把叛军踩扁在桥面上。

拿下便桥后,就相当于掐住了长安的咽喉,接下来后续主力大军就可以晃着膀子大摇大摆地过河、围城、克城。战争就是这么简单,俺就不明白打仗有什么难的?

当唐军抵达预定战场时却发现,叛军有点“不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