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西部的一座小城,天色已晚,王晓英和靳力夫妇在家中的书房里,昏黄的灯光下交谈着他们的未来。这对夫妇都是清华大学的毕业生,一个学校以其严格的学术要求和优异的学生出路而闻名。

清华不仅在中国,也在全球高等教育界享有盛名,其毕业生通常拥有极高的深造率,近年来这一比例甚至高达80%。然而,与众多同学选择海外深造不同,王晓英和靳力选择留在国内,投身于西部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晓英,你觉得我们做得对吗?留在这里,而不是去硅谷或者其他地方?”靳力望着窗外的星空,声音中带着几分迷茫。

王晓英抬头,目光坚定,“我们的决定从未错过,力哥。看看这些年我们的付出,这里的变化。这不正是我们曾梦想实现的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的确,这些年来,两人不仅见证了这座城市从一个偏远的地方变成了充满活力的区域中心,他们自己也从普通的工程师成长为领导者。靳力最近被提拔为副厅长,而王晓英不久将履新为正厅长,负责更重要的职务。

2008年,王晓英和靳力带着他们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博士学位,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在那个时代,计算机科学如日中天,无论是留在北上广的大公司,还是跨洋美国的硅谷,机会都是金光闪闪。但他们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

“我们去青海吧。”靳力的声音里满是决心,仿佛他已经看到了那里的蓝天和广阔土地。

王晓英没有犹豫,她的眼中同样闪烁着对未知的渴望,“去那里,我们可以做些真正的事情,不是吗?”

于是,这对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抵达了青海,一个远离都市喧嚣、却饱含挑战与机遇的地方。王晓英加入了青海大学,开始了她的教学和研究生涯,而靳力则加盟了省信息中心,致力于提升当地的信息化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晓英不仅仅满足于教书育人,她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她带领团队赢得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甚至在短短几年内就荣获了青海省教学成果奖。她的职位也水涨船高,从系副主任到校长助理,最终在2018年成为了副校长,那一年,她刚好36岁。

青海大学的一个雨后清晨,王晓英站在窗前,看着校园的学生们匆匆走过,她思考着自己的未来。

“晓英,你已经达到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高度。”靳力走到她身边,轻声说道。

王晓英转身,微笑着看向他,“但我们的梦想不是更高的职位,而是看到这里每一个角落都充满活力,对吗?”

靳力点头,他们的视线再次投向窗外的校园,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梦想。在这片遥远的土地上,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梦想的播种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年的辛勤耕耘后,靳力从青海省信息中心跃升为西宁市的副区长,此职让他深入体验了地方治理的复杂与挑战。如今,他已经是青海省工信厅的副厅长,肩负着推动地区工业和信息化的重任。

在这段旅程中,靳力不仅提升了自己的管理能力,还对如何在广阔而多样的地域中实施有效政策有了更深的理解。一天夜晚,他在办公室整理文件,准备第二天的汇报。

“明天的汇报很重要,我们要确保省长对我们的计划信心满满。”靳力对自己的助理说。

“我们一定能行,您的计划很周全。”助理回应着,眼中充满敬佩。

与此同时,王晓英也在她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作为青海大学的副校长,她不仅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还努力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晚上回到家中,她会与靳力分享她的挑战与成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学校批准了我们的新项目,这将有助于提高我们学生的实践技能。”王晓英满心欢喜地告诉靳力。

他们的故事,就是无数奋斗在祖国各地的清华学子的缩影。在边远的沙漠地带,还有不少像他们一样的清华校友,不畏艰苦,选择在科研前线默默奉献,他们用知识和汗水为国家的发展“铸剑”,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求声名,只求实效。

这种精神成为了一种传承,靳力与王晓英把这种执着与热血传递给了每一个遇到的人,激励着更多年轻人投身于国家的建设之中。他们知道,每一点进步,每一份努力,都是为了共同的未来铺路。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