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邓小平亲自下达了一条“寻人”命令:只要他还活着,只要他还在中国领土上,哪怕是大海捞针,也要把他给找出来。

命令下达后,《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四川日报》等多家媒体,纷纷在显著的位置连续刊登寻人启事。而在这之前,原志愿军第15军军长秦基伟已经派人找他找了30年。

此人到底是谁?为何有这样大的面子,能让国家领导人如此挂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就是单人歼敌200多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柴云振。他的事迹,和黄继光、邱少云一样上了朝鲜学校的课本,在朝鲜几乎无人不知。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柴云振的故事。

参加渡江战役,把敌人机枪从暗堡中给拽了出来

柴云振1926年(注:也有资料称柴云振出生于1925年,类似的模糊、争议的细节,本文以媒体对柴云振本人的采访资料为主,下同)出生在四川岳池县一个贫苦农民家里,12岁就开始给地主家当长工,15岁就开始养活全家,生活非常艰苦。

1947年,柴云振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国民党军队里,当官的贪污腐败,胡作非为,下层士兵没有尊严,动不动就被欺负、打骂,甚至不给饭吃,这让柴云振对国民党的军队非常厌恶。所以,每次跟解放军打仗的时候,柴云振都想方设法逃避战斗,找个角落猫起来,不给腐败的国民党政府当炮灰。

1948年,柴云振所在的部队被拉到中原参加淮海战役。当时的国民党军屡战屡败,部队中人心惶惶,谁也不愿意和解放军打仗。

柴云振所在部队到前线不久就被解放军包围。柴云振回忆,当时国民党军队缺衣少粮,当兵的又冷又饿,一个个无精打采,士气低落。解放军在阵地用高音喇叭喊话,还把热气腾腾的馒头一盆一盆地摆在阵地前沿。国民党士兵都几天吃不上饭了,一闻到馒头的香味,就整连整连地投降,去解放军那吃馒头。

柴云振也在这时候参加了解放军,后来被分配到了15军45师。

柴云振刚加入解放军时,不过是为了吃一口饱饭,还谈不上什么政治觉悟。但他加入后不久,就发现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完全不同,这是一支为穷苦老百姓打天下的军队,是一直真正的人民军队。

柴云振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决心要在解放军中好好干。

政治觉悟上来了,打起仗来就特别有劲头。1949年,柴云振参加渡江战役。当时他作为部队的一名机枪手,和战友们乘坐木船,在敌人炮火中奋勇向前,强渡长江。

上岸后,柴云振发现一个暗堡中的机枪正在猛烈扫射,不少战友倒在敌人的火力下。他从侧面摸到暗堡前,抓住射击口中露出的枪管,硬生生把敌人机枪给拽了出来。然后,他端起枪,从射击口向里面扫射。

暗堡里传出一阵惨叫,没被打死的敌人仓惶从暗堡口逃走。柴云振早绕到暗堡后面,先扔了一个手榴弹,然后又打了一梭子,把暗堡里的敌人全打倒在门口。

因扫清了部队前进上的障碍,战后,柴云振荣立一等功(也有资料说是二等功)。1949年12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血战朴达峰,单人歼敌200多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951年,柴云振随所在的15军入朝作战,并在朴达峰阻击战中创造了无比辉煌的战绩。

1951年5月28日,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在400公里的战线上全线反扑,其中美军第25师和加拿大第25旅进攻志愿军朴达峰阵地。朴达峰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一旦失守,美军的机械化部队就可以沿着山下公路,直接威胁志愿军司令部。

柴云振所在的师部警卫连临时补充到134团3营,参加朴达峰阻击战。战斗非常激烈,敌人用飞机、坦克和大炮,对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的朴达山山顶进行10小时的地毯式的密集轰炸,山尖没炸没了,山头被炸碎的石屑、土末足有一尺多厚。

轰炸结束后,敌人对朴达峰阵地发起轮流冲锋,志愿军战士对其进行了迎头痛击,战况惨烈异常。

柴云振晚年回忆这次战斗时说:

“我是写了血书要求上战场的,对战斗的残酷是有心理准备的,但打得这么艰苦、伤亡这么重,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

回国后,柴云振每次看抗美援朝的影视剧,都会触景生情,泪流满面。

600多名战士和敌军激战了5天5夜,最终因为兵力上的绝对悬殊伤亡惨重,不得不暂时后撤,敌人夺取朴达峰主阵地的两个山头。

3营营长武尚志待战士们稍作休整后,命还有战斗力的战士对敌人发动反击,想办法夺回山头。柴云振受命,带领9名战士进攻朴达峰主峰阵地。

敌众我寡,火力差距又大,但柴云振二话没说就接下了任务。这样的仗,只有志愿军战士敢打;这样的勇气,只有志愿军战士才有。

但勇气不等于蛮干,这几个人大白天进攻敌人据守的阵地只能白白牺牲,柴云振决定晚上再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敌人也不是傻瓜。在朝鲜战场上,敌人最怕的就是志愿军利用夜色突袭,没少在这事儿上吃亏。所以,太阳一落山,敌人就不停地向天空上发射照明弹,把朴达峰阵地照得如同白昼一般。

敌人的这点小伎俩难不倒柴云振。他把9个战士分为两个战斗小组,其中一组4人担任掩护,朝敌人放冷枪吸引敌人注意力,自己则带着5人从另一个方向进攻。他们利用照明弹每次升起后落下的短暂间隙,从一个弹坑跃入另一个弹坑,隐蔽前进,慢慢摸向敌人占领的山头。

一个小时后,柴云振和5名战士突然出现在山头。山顶上几十名敌人还没明白咋回事,就被一阵手榴弹和几梭子子弹消灭了。

柴云振带的小组,顺利夺回第一个山头,连一个受伤的人都没有。

夺下第一个山头后,柴云振留下2名战士在这里防守,自己带着7名战士从被消灭的敌人身上搜集了枪弹,又摸向第二个山头。

第二个山头的敌人更为狡猾,他们不但发射照明弹,还用机枪不断扫射阵地前的凹地,以防志愿军战士利用照明弹间隙的黑暗片刻发动突袭。

柴云振见夺取第一个山头的方法难以再次奏效,又想出了一个新主意。第二个山头侧面,地势陡峭,不宜攀登,敌人防守可能会有漏洞,可以试一试。

柴云振让4名战士分成两组,从两个方向打枪吸引敌人注意力,自己带3名战士绕到阵地后方,从峭壁爬了上去。他们爬到半山腰时,发现一个敌人的工事,将其消灭,然后顺利爬到山顶,干掉了敌人的岗哨。

山顶上敌人不少,足有上百人,敌人几个头头正围在一起开会,根本没想到志愿军战士会从峭壁摸上来。柴云振带着战士们抓住良机,先消灭了敌人几个指挥官。剩下的敌人搞不清有多少志愿军摸了上来,惊慌失措,一哄而散,朝山下跑去。柴云振带着几名战士对着逃跑的敌人猛烈射击,打倒了不少敌人。

敌人虽然暂时退下去了,但柴云振清楚他们不会善罢甘休的,得抓紧时间构建工事。这时,柴云振看到倒在地上的敌人尸体,灵机一动,说:“我看敌人尸体和沙包差不多,不如摞起来当掩体。”

于是,战士们把敌人尸体像砖头一样垒在一起,又收集了敌人留下的枪支弹药,其中包括一挺重机枪和上千发子弹,做好抵抗敌人反扑的准备。

柴云振晚年回忆说,许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只凭几个人就能攻占敌人重兵把守的山头阵地,其实因为我们既能“打巧仗”又能“打硬仗”,这是两者相融合的结果。

天上飘起了小雨,柴云振和几个战士轮流在小雨中打了个盹。天快亮时,一名战士叫醒了柴云振,指了指山下。

柴云振朝下面一望,好家伙,密密麻麻,足有几百名敌人正朝山上扑来。

“来吧,上来了就都死在这吧!”柴云振和战士们一边把手榴弹、爆破筒扔向敌群,一边用重机枪扫射。敌人被打得抱头鼠窜,丢下几十具尸体后仓皇逃窜。

敌人见强攻不成,叫来了飞机,对阵地疯狂地投弹、扫射。山顶上浓烟四起,火光冲天。轰炸之后,敌人步兵又一次冲了上来。

在激烈的战斗中,柴云振带来的几名战士都牺牲了,最后只剩下他和一位战士。两人也多处受伤,最后不得不放弃阵地,退到山腰。

媒体采访柴云振时,他说这位战士姓林,是一名特别勇敢的战士。

山谷里出奇地安静。敌人占据了山头,忙着重整工事,但我军也没有接应部队到来。柴云振和小林隐蔽在山腰,觉得可能是部队的联络出了问题。

天又黑了下来。柴云振对小林说:“我们攻上山去,打敌人个措手不及,说不定可以夺回阵地。”这是个大胆的想法,成功率不大,很可能白白牺牲自己。但志愿军战士没有怕死的,小林同意了柴云振的主意。(注:这是柴云振在朴达峰最后一次进攻行动,但也有资料说,在这次攻击前,柴云振曾和美军数次争夺,朴达峰主阵地二号山头几度易手。)

两人趁着夜色向山顶摸去。不幸的是,敌人发现了他们,向他们猛烈射击。在交火中,小林牺牲,柴云振也被敌人火力压在弹坑里抬不起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