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 “晓敏青春说 ” → 点击右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两天,一位网友的分享让我触动很大。

昨晚儿子郑重地和我谈话,希望我管住嘴,少叨叨。

他说自己心里有数,知道什么时候该学,什么时候该休息,而我的叨叨,只会让他产生逆反心理。

本着不跟青春期孩子较劲的大原则,我咬牙说行。

于是今天带儿子从口腔诊所出来,看着他在车上摆弄手机半天,又连上了车上的蓝牙,播放他曲库里的音乐,摇头晃脑很享受的样子,我愣是忍住啥也没说。

儿子用余光撇了我几次,终于开始干正事了,进行高考单词的每天打卡。

50个单词,用时11分钟,比平时效率高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分催促损耗孩子的能量

催促的背后,隐藏的,其实是对孩子的否定。

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孩子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时刻盯着他,催着他,他才会动一动。一旦我们松懈了,孩子就彻底放纵了。

但事实上,孩子的心里远比我们想象得更清楚。

他有自己的生命节奏,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

第五期“正念父母”的时候,一位妈妈分享了自己和孩子的一次对话。

她问孩子:“为什么不写作业啊?”

孩子回答:“我现在没有动力写。”

当妈妈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多年的困惑,彷佛在一瞬间解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意识到,孩子是会能量不足的!

当我们看到孩子不写作业玩手机的时候,下意识想到的,几乎都是“偷懒”、“贪玩”、“不务正业”这样的负面词汇,却很少会想到,孩子其实是在充能。

充足了能量,他自然就会去做该做的事情,而那个时候,学习效率就会提高很多。

学习,是一件需要消耗巨大能量的事情。

我们要做的,是帮孩子“赋能”,而不是让孩子“负能”

不要习惯用自己的节奏去支配孩子的行为,而是尊重孩子的选择,并让他学会承担后果。

毕竟,孩子才是自己学习的第一责任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假装努力没有意义

过分干预的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

父母的催促变成一种习惯,那么假装努力就会变成孩子的应付手段。

经常有家长问:

我孩子每天都花很长时间在学习,我看着都心疼,可是都这么努力了,为什么成绩还上不去呢?

原因很简单,很可能,他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你看到他花了很多时间在学习上,但其中有多少时间是在做“无用功”你却无从知晓。

一本书翻了一小时,但真正看进去就十几分钟。

一道题写了许多页,但写到点子上的才几行字。

这种“拉锯战”式的假性努力,很可能就是孩子应付你的手段。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每一个孩子,都会在和父母长期的“斗智斗勇”中,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都是有惰性的,一旦孩子发现,只要在你面前假装很努力,就可以让自己理所当然地不用努力,他就会对此产生依赖。

因为这样做,非但可以免去你的喋喋不休,还可以当作自己成绩不好的挡箭牌:

“我已经很努力了,我也没办法啊!”

看似好像一切都在掌握之中:“孩子很努力啊!”

但其实早已朝着糟糕的方向发展:表面应付你,私底下躺平。

而你,根本不知道。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前两天,有个孩子对我说,爸爸妈妈总是没搞清楚状况就乱发脾气。

我问她怎么了,她就向我倾诉:

“他们每次只要看到我没写作业,就一定会说我。

但很多时候,我其实已经写了老半天,只是觉得累,趴在床上休息一下,他们刚好过来看到了,就开始说我。

还有的时候,我确实没动力写,但也努力在调整自己,好不容易要准备好好写了,他们看到我还没开始,又是一顿数落。”

听完孩子的倾诉,我能感受到,那个瞬间,她的内心是崩溃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我们在催促孩子的时候,我们到底在催什么?

其实就是在催一个结果,一个我们想要孩子当下呈现出来的结果。

他在学习,就安心了;他没学习,就生气了。

但刻意注重这个结果,就很容易忽视背后的过程。

比如孩子是否真的在好好学习?孩子为什么当下不愿学习?

而事实上,这些过程,才是作为家长的我们,最应该去了解和关心的。

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动力、学习效率、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

而苛求结果,一定会导致孩子反感、抵触、摆烂……

让孩子成为自我驱动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孩子成为自我驱动者

黑幼龙说:“父母很容易认为孩子学习成绩差就没希望了,其实如果做到慢养,这样的孩子将来可能更优秀。”

慢养的前提,是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过多干预,本身就是一种不信任,不但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还会消磨孩子的学习动力,破坏孩子的学习习惯,让学习变成一件非常无趣的,但又不得不应付的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让孩子成为自我驱动者,父母可以试着这样做。

1.尊重孩子的个性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做事风格,要学会理解和尊重,而不是用自己的标准去规范孩子。

比如,有些孩子善于逻辑思考,他喜欢通过推理和分析来掌握知识。

有的孩子,更偏向于直观感受,他通过亲身体验、实践才能学得更轻松。

作为家长,只有提前了解孩子的学习个性,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2.给孩子更多选择权

让孩子自己安排时间,家长可以说:

“你是先做作业,还是玩半个小时以后再做?”

“你是想先学习英语,还是先做数学?由你自己决定。”

当孩子拥有选择权时,更愿意自觉地完成任务。

3.允许孩子犯错

学习,本就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进步的过程。

父母把控好大方向后,允许孩子的偶尔失误,其实也是让孩子在错误中吸取经验,自主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孩子感觉得到父母的理解、尊重和接纳时,当他们拥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时,你会发现,孩子的自驱力被慢慢激发出来,变得更加自觉,也更愿意配合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