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随着肿瘤相关诊疗水平的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延长。然而,各种抗肿瘤治疗手段均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心肌损伤,心血管问题已成为肿瘤幸存者治疗过程中的“拦路虎”。为此,肿瘤心脏病学应运而生。3月28-31日,“第二十七届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心脏病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胸痛中心大会(CCIF&CCPCC2024)”盛大召开。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剑教授进行专访,就肿瘤相关心血管损伤的分类、管理以及肿瘤心脏病学相关进展和发展等话题进行分享讨论。张教授表示,抗肿瘤治疗的很多药物都可能会导致心血管损伤。早期主动监测、多学科全程管理对降低肿瘤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非常重要。

医脉通:请您结合临床经验和相关文献介绍一下,肿瘤治疗是如何导致心血管损伤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剑教授:

这是一个临床常见的问题。实际上,抗肿瘤治疗的很多药物都可能导致心血管损伤。从广义上来讲,肿瘤患者本身可能存在基础心脏疾病。在有合并症的情况下,患者经过抗肿瘤治疗之后,相应的心脏压力以及心脏毒性可能会进一步升高。

总体来讲,心脏毒性可以分为很多类,举例来说,有:

一、药物导致的心肌损伤。例如既往蒽环类药物达到累积剂量之后就会出现心肌损伤,往往部分是不可逆的心肌损伤。患者可能会出现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心力衰竭(CHF)。

二、药物导致的电生理异常。例如某些CDK4/6抑制剂(如瑞波西利)以及相关的药物可能会造成QT间期延长,需要我们重点关注。

三、免疫治疗相关性的心肌损伤。在本次CCIF&CCPCC会议当中,很多专家探讨了在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肿瘤的同时发生急性或亚急性免疫相关心脏疾患的问题,其表现以心肌酶谱四项升高为主。此时要重点关注患者是否有相关症状,并给予积极主动甚至足量的干预,才能使患者从心肌损伤中部分恢复。

当然,还有其他多个类别,在此就不一一阐述,特别需要关注的是,药物也可以导致复合性心脏损伤。

现阶段我们不能忽视抗肿瘤治疗中的心血管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肿瘤心脏病学能够诞生的原因,也是肿瘤科医生必须要学习的内容。

医脉通: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可采取哪些措施来降低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剑教授

首先,要做好事前评估,了解患者在抗肿瘤治疗之前是否存在心脏基础疾病,并对使用药物可能导致的心脏相关不良反应进行预估。对于这些可能出现情况,我们要形成主动监测机制。在治疗过程当中,无论患者是否发生症状,都应当持续、有效地进行监测,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特别是对于合并基础疾病或者使用免疫抑制剂进行相关治疗的患者。一旦患者发生III至IV级心肌损伤,致死率极高。因此,早期监测、主动监测非常重要。

其次,在治疗过程当中做好事中管理。如果抗肿瘤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心脏毒性,要及时与专科医生,特别是心内科医生进行沟通交流,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转诊至心内科进行相应干预。在此过程中,肿瘤科医生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各学科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形成默契的多学科诊疗(MDT)团队,帮助患者及早改善病情。

另外,做好事后管理。对于已经发生心脏疾患的患者,在随访时,要有心内科和肿瘤科两方面的随访需求。心内科主要考虑抗肿瘤药物的心血管影响以及患者本身存在的心脏疾患的最后转归问题;肿瘤科随访则隐含着患者对于肿瘤治疗的需求,特别是晚期肿瘤。因此,肿瘤科医生需要与心内科及其他科室同道广泛交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综合考量,大胆启用相应治疗方案(尽管某些药物可能还会有心脏损伤的风险)。

总而言之,在进行抗肿瘤治疗同时降低心血管风险,需要肿瘤科、心内科等多学科共同合作,形成MDT团队,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相应工作。

医脉通:近年来,肿瘤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增加,给社会和医疗系统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为更好地管理肿瘤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肿瘤心脏病学应运而生。其诞生如何更好地为肿瘤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保驾护航?目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如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剑教授

虽然肿瘤心脏病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但很早就受到大家关注,特别是很多国外的专家学者已经致力于肿瘤心脏病学工作,例如欧洲心脏病学会等学术组织都发布了肿瘤心脏病学相关指南。

在国内,也有很多领军人物致力于肿瘤心脏病学的发展,例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程蕾蕾教授在肿瘤心脏病学方面做了很多科研工作,同时也开展了大量的科普宣传工作,对于帮助提高患者及医生对肿瘤心脏病学的重视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当然,这也得益于心内科医生对于肿瘤以及肿瘤治疗所致心脏病相应管理经验的积累。

另外,国内很多知名专家牵头建立了中国的肿瘤心脏病学学组,特别是在中国抗癌协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华医学会等下设了专门的肿瘤心脏病学分会、专委会或学组。特别在2020年,由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心脏病学分会牵头,多家专委会组织共同发布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监测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这也是国内外首部聚焦于免疫治疗所致心肌炎的中国专家共识。我认为这样一些指南、共识的发布对临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可圈可点的是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相关指南提出的一些对于心脏相关毒性的流程化管理模式,对临床医生,特别是肿瘤科医生来讲具有非常好的指导意义。

随着大家在肿瘤心脏病学领域不断地深入研究和探索,尤其是在中国大量使用相关药物之后可以非常迅速地积累经验,包括开展单中心以及多中心研究等,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回顾性、前瞻性研究,为临床提供指导并为最终改变指南做出更多贡献。

医脉通:据您讲,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肿瘤心脏病学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助力肿瘤心脏病学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剑教授

肿瘤心脏病学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我认为,肿瘤心脏病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当是肿瘤科医生和心内科医生共同决定的。作为一名肿瘤科医生,我们可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多与心内科医生进行交流,力求有所突破,特别是在亚裔人群,尤其是中国人群中,制造更多治疗相关研究(特别是前瞻性治疗研究)的机会。

在国内,很多专家团队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治疗方案,比如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群教授团队的“SAVE方案”(糖皮质激素、抗胸腺蛋白、免疫球蛋白、吗替麦考酚酯联合应用),程蕾蕾教授团队也在肿瘤心脏病学的管理当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山医院处理模式,使得部分肿瘤心脏病学重症患者得到了更好地救治。

从肿瘤科医生角度来讲,对于助力肿瘤心脏病学的发展,首当其冲的是我们要深入其中,做好宣传工作,让普通医生以及大众能够了解到肿瘤心脏病这样一个学科的存在,帮助大家在迷茫之中能够找到新的方向。提高大家对于肿瘤心脏病学的认知对于学科发展就是一个重要成功。后续患者的管理问题则需要心内科医生和肿瘤科医生共同努力,组建MDT团队。相信在多学科共同的努力下,肿瘤心脏病学未来会有非常好的发展,这也是我们共同的期待。

专家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剑 教授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主任医师、博导、一期临床研究病房医疗主任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 临床研究中心主任/肿瘤内科常务副主任

  •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肿瘤防治与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委

  • 长江学术带乳腺联盟 YBCSG主委

  • 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候任主委

  •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副召集人

  •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乳腺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副主委

  • 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青委会副主委

  • 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心脏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 CSCO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专家委员会常委

  • 中国康复医学会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

  • 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常委

  • CSCO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研究管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上海“医苑新星”杰青人才获得者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DE首批化药临床兼职审评员

  • 获2023 十大医学先锋专家、2023“人民好医生”杰出贡献奖

  • Diseases&Research副主编、人卫《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副主编

  • 第一/共一/通讯SCI论文72篇(Lancet Oncol、Ann Oncol、Nat Commun、Clin Cancer Res、J Hematol Oncol等)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