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个女人,不好好在家相夫教子,难道要去外面抛头露面?”

面对丈夫王正路的质疑,聂华苓也十分倔强,强硬地回答:“我不出去工作,难道要在家看你的脸色?你知道的!我从不是这样的人!”

1948年,是王正路和聂华苓结婚的一年,本以为会踏入幸福生活的聂华苓,却被现实泼了一盆冷水。

封建思想在夫家根深蒂固,这使得聂华苓这一新式女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难以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王家,女性的地位低下,聂华苓本想忍耐一辈子,直到母亲临终前,嘱咐她一定要离婚,过自己的生活。

聂华苓到底听没听母亲的话?母亲有为何如此明智?聂华苓以后的生活是怎样的?

误入婚姻坟墓

误入婚姻坟墓

“宝贝女儿,你要记住我的话,我的担心不是没有缘由的,希望他的大家庭,不会像过去的大家族一样封建势力。”

这是聂华苓母亲,回给聂华苓的一封信。

1945年,聂华苓决定和相恋的男朋友,王正路正式结婚,聂华苓曾说:“这是一段极有缘分的姻缘。”

原来,早在数年前,聂华苓还是一个小姑娘的时候,王正路就曾帮助过她,这个阳光开朗的大男孩,让她的印象十分深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3年,聂华苓凭借着优异的成绩,保送进了中央大学。

大学期间,聂华苓凭借着优秀的成绩和热情的为人,让身边的一众同学,都十分喜爱,身边也不乏有男同学追求。

聂华苓此时正是风光无限,而王正路,也正巧是中央大学的学生,刚上大学时,王正路就认出来了聂华苓。

虽然,王正路没有聂华苓的才华,但他依然勇敢追求聂华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聂华苓刚见到王正路时,就认出了曾与她有过一面之缘的男孩。

在一众追求者中,聂华苓的眼睛也时常跟随着王正路,就这样慢慢地,两人走在了一起,成为了校园中有名的俊男靓女。

在毕业后,两人也顺理成章地打算结婚。

1945年,由于战争纷乱,聂华苓没有办法回到武汉的家中,只能在南京,找到一份中学教师的工作,而王正路,则回到了北京的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聂华苓和王正路的感情,并没有因为异地而中断联系,王正路常常写信给聂华苓,希望她可以来到北京,与他结婚生活。

随着战争到达了白热化阶段,聂华苓终于坐不住了,虽然没有可以回家的机票,却有去往北京的机票。

就这样,聂华苓踏上了去往北京的路,在飞机上,聂华苓见飞机上的乘客只有自己,心中也不免奇怪,难道自己坐的是“专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聂华苓才知道,这是因为战争的缘故,北京与南京的最后一班机。

随着聂华苓飞机的落地,北京彻底变成了一座围城,想要出去,就是绝不可能的事情了,到了王正路家中,聂华苓才发现,王正路的家庭背景,竟然十分显赫。

好事将近,聂华苓和王正路即将结婚,聂华苓特意给母亲写了一封信,表明母亲不能前来参加的遗憾,也介绍了结婚对象的基本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聂华苓的母亲收到信后,便长吁短叹。

回了一封充满担忧的信,这并不是没有原因的,毕竟自己也是从这样,看似光鲜亮丽的大家庭中,爬出来的。

聂华苓的婚后生活,也正如母亲的但有一样,充满了坎坷。

聂华苓和王正路的婚后生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聂华苓的母亲,又是为什么能够预言地这么准呢?

在坟墓中的十三年

在坟墓中的十三年

和过去的封建大家庭一样,王正路的家规,也是极其严格。

刚入家门时,聂华苓也受到了公婆等长辈的下马威,叫她敬茶,却要双膝跪地,等了足足有一个小时,才扶她起来。

而聂华苓的新婚丈夫,则是在一旁冷眼旁观,他的行为和表现,完全融合进了封建的教条中,这让聂华苓的心,揪在一起地难受。

在仅仅只有两个人的时候,王正路又恢复了过去的模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时的王正路,表面上,还是十分认同妻子唾弃封建教条的样子,但他也仅仅是安慰聂华苓的心理情绪,依然哄骗这聂华苓,希望她可以顺着家中老人的规矩。

王正路认为,这样顺从封建教条,是孝顺老人的表现,为了相恋多年的新婚丈夫,聂华苓偏偏忍下了王正路家中长辈的刁难。

每到饭点,聂华苓就要帮着家中的佣人,一块做饭,婆婆美其名曰,这是在锻炼聂华苓的生活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如此,长辈们还要求聂华苓,站着伺候丈夫和公婆吃饭,必须要等到丈夫吃完,才能上桌,吃一些残羹剩饭。

这样种种的约束,让聂华苓感到十分压抑,她在北京人生地不熟,只能在只有和王正路两人的时候,向自己最依赖的男人吐吐槽。

但时间一长,王正路就再也装不下去了,面对聂华苓时,只剩下了不耐烦,认为聂华苓是在无理取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此刻,聂华苓才意识到,这一切都是为了把她骗回家,成为王正路的妻子,过去,王正路一向认同的新式思想,都是为了得到她,而不是真正的思想上的共鸣。

聂华苓慢慢发现,自己在过去十分欣赏的有志男青年,已经离他远去了,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和男青年长相一模一样的封建“怪兽”。

1949年,新中国成立,聂华苓终于可以见到自己久违的母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聂华苓随着丈夫王正路,一同前往武汉。

母亲一见到聂华苓,就紧紧抱住了她,聂华苓也在母亲的夹头小声哭泣着,似是在诉说着婚后的不幸福,一切尽在不言中。

母亲没有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只是在聂华苓居住的期间,尽可能地安慰这个可怜的女儿,依然对她的婚姻抱有一丝希望。

由于,王正路工作的变动,一家四口来到了台北居住,聂华苓也十分期待往后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台北,聂华苓一家是异乡人,从前不用担心的房租、水电费等等,统统需要自己解决,王正路的工资少得可怜,没有办法支撑起一个四口之家。

于是,聂华苓常常的念叨的出去工作,便在王正路的松口下,有了着落。

聂华苓选择了《自由中国》的文艺编辑,作为自己的工作,但没想到,丈夫却因为杂志社中男同事众多,而常常与聂华苓吵架。

聂华苓的事业有什么样的进展?婚姻又该如何维持呢?

新的人生

新的人生

《自由中国》的发行人是胡适,而胡适又是聂华苓十分崇拜的作家。

能够进入胡适所发行的杂志工作,让聂华苓感到十分激动,在工作期间,聂华苓再一次施展了自己的才华,发表了多篇文章,在文学界也享誉盛名。

但是,聂华苓的婚姻生活,依然不顺,王正路此时与聂华苓像陌生人一样,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王正路对聂华苓的感情,也从热爱岛不耐烦,一直走到了现在的厌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王正路十分欣赏聂华苓的才华,如今,却因为聂华苓的才华,打破了王正路对于顺从、贤惠妻子的幻想,而感到厌恶,实在是讽刺至极。

聂华苓也对王正路褪去了少女的幻想,她已经成为了两个孩子的妈妈,也不会对王正路抱以期待,而是为了孩子,将就着过下去。

1957年,王正路前往美国工作,聂华苓也默契地没有提出跟去,而是留在台湾照顾着两个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0年,《自由中国》被国民党那个抄家,除了聂华苓,其余的人群都被带去了监狱,认为他们的文章,有明确的政治性错误,煽动群众情绪的一面。

就这样,《自由中国》杂志社解散了,聂华苓也失去了唯一的收入来源,再加上婚姻的不幸,聂华苓便整日沉浸在痛苦之中,每天都会有特务来盯着聂华苓。

这样暗无天日的日子,聂华苓靠着写书来度过,好像只有沉浸在写作的世界中,聂华苓才会获得暂时的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3年,聂华苓的母亲也病入膏肓,在弥留之际,母亲对聂华苓说:“宝贝,为什么结婚不开心,还不离婚呢?去过你自己的生活吧,不要重蹈覆辙。”

母亲的话,犹如醍醐灌顶般点醒了聂华苓。

原来,母亲与父亲早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已经认识了,母亲那是还是一个先进的知识分子,本以为自己爱上了一个年轻有为的男人。

后来,聂华苓的母亲,却发现这个男人竟然早就有了家室,羞愤之下,聂华苓的母亲选择了自杀,但自杀不成,却发现了另一件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聂华苓的母亲,发现自己怀有了身孕,为了孩子,聂华苓的母亲只好将就地嫁了进去,婚后,又与她的性格刚烈,引得父亲不喜欢,让聂华苓也跟着受了很多苦。

没过多长时间,聂华苓的父亲就去世了。

去世后,聂华苓母女俩遭到了更加猛烈的欺辱,实在忍不下去的母子三人,离开了这个噩梦般的大宅院,回到了娘家生活。

聂华苓想通了后,便毅然决然地,给王正路寄去了离婚协议,王正路认为没有他,聂华苓肯定活不下去,抱着看笑话的心态,王正路同意了离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离开了王正路的聂华苓,人生就仿佛“开挂”了一样,先是遇见了此生挚爱安格尔,安格尔不同于王正路的封建刻板,而是十分注重聂华苓的情绪。

同时,安格尔也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两个人在专业上也十分相投。

在中美建交后,两人又成立了“国际写作计划”组织,是一个可以包容全世界作家的一个交流性质的组织,为中美往来,付出了巨大贡献。

更值得一提的是,聂华苓和安格尔都同时被提名了“诺贝尔和平奖”和“诺贝尔文学奖”。

直至现在,聂华苓一直都是我国文学界的骄傲,值得让人尊重的一位作家。

结语

结语

聂华苓的生活,充满着坎坷与不安,在她刚出生时,国家就处于战乱,一直伴随到她工作的时候,国家才得以和平。

所以,在聂华苓的身上,也似乎有着渴望稳定的那一面,年幼时丧父,又让她心中的安全感无限缺失。

遇到王正路以后,聂华苓曾在他的身上找寻稳定和安全感,但结果却不如人愿,离婚后,她才完成了人格的补全,不再寻求他人给予的安稳,而是走在了寻找人生的路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一个“重生”般的故事,也感染着每一位深陷泥潭的女孩子们,希望世间的人们都可以勇敢对过去说不,开始最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