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第一心理主笔团

编辑 / 汤米

社会逐渐发展演变,传统的“男尊女卑”理念已经被视为过时的观念。

在养老、关爱和照顾老人的责任上,不论男女,儿女均应负起同等的责任。同样,在财产的继承问题上,无分性别,儿女享有等同的继承权。

然而,在一些保守的老年人看来,由儿子与女儿所生的孩子在其心中占据着截然不同的情感位置和社会地位,孙子与外孙的差异远超过简单的姓氏之别。

在评判亲缘关系,尤其是代际间的关系时,许多人尤其重视姓氏和血统的联系。

常有“他是我们家的血脉”、“我们是一个姓的”、“得延续家族的香火”等言论,这些观念逐渐根深蒂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例如,传统中的“重男轻女”观念便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

儿子是亲人,女儿外嫁

许多父母心中有这样的想法:

辛苦养育的女儿长大后,会嫁出去成为别人家庭的一员,为其他家庭生育后代,照顾其他的老人。

这种看法影响了许多年轻人的生育选择,促使他们认为不管生活条件如何,都应该要有一个儿子,因为只有儿子才能继承家业,而女儿最终只是外人。

这种看法实际上是“重男轻女”观念的另一种表现。

不久前,在咨询室中,一位来访者向我诉苦。她提到过年时带孩子回家,手提大包小包,但母亲只是礼貌性地微笑几句。

而当她的兄弟仅带着孙子空手而来时,母亲的笑容如春花般灿烂,对孙子关怀备至,恨不得时刻看着他,一旦看不见便焦急寻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相比,外孙则像是一个不请自来的客人,遭到冷落和忽略

更令访者难过的是,在家族聚会时,母亲还会偷偷将孙子拉到一旁,偷偷开小灶给零食。

当外孙也想要时,却被母亲厌恶地斥责:“回去找你奶奶要去。”

这位来访者描述这一系列事件时,情绪非常激动,她几乎在嘶吼着询问我:

“难道外孙就不是自家人吗?”

在许多长辈眼里,孙子和外孙虽只一字之差,但却有天壤之别。

孙子继承了家族的姓氏,延续了血脉,因此受到了全心的爱与厚望;

外孙则被视为外人的一员,需要承担外家的责任,无法期待太多。

我们首先需要理解这种来自长辈的心理,然后才能针对性地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干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亲子关系和情感交流中,自我保护的心理投射几乎无处不在,这是其最为集中的表现形式之一。

许多长者倾向于偏爱自己的孙子,这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孙子代表了家族后代的持续。

他们认为,在自己未来生病或需要照顾的日子里,孙子会全力以赴地照护自己。

俗话说,“家孙烧纸,外孙一指。”

在长期被这样的观念影响下,许多老人在潜意识里相信,只有孙子才会在他们晚年承担照顾的责任,是他们可以信赖的后代。

然而,这种区别对待的环境和条件性的爱,同样使得许多外孙从小就感觉到自己似乎不被爷爷奶奶喜欢,甚至觉得自己不被需要。

今年年逾古稀的刘奶奶常在小区公园锻炼时向人提及,相较之下,外孙并没有孙子那么亲近。

她回忆道,自己曾亲手抚养两个孩子直至高中毕业,并一起生活至他们大学寄宿。

她认为无论孙子还是外孙,与她的关系都很密切,但在关键时刻还是能感受到二者的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例如,前年她重病入院时,孙子放弃学业,长途跋涉,日夜不离地照顾她,直到她康复出院。

而相比之下,外孙仅在周末探望过她一次,带了些水果和营养品,短暂停留后便匆匆离开。

在与刘奶奶的对话中,我几次欲言又止,想要提出一个问题:

在孙子和外孙的成长过程中,您是否真的公正无私,没有偏爱任一方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问题的答案,通过刘奶奶外孙的表现似乎已经不言而喻。

根据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有一种理论叫做“自我服务偏见”(self—serving bias),简单来讲就是人们回忆过去时倾向于美化自己,将不良结果归咎于他人的心理倾向。

此理论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说明我们如何对待他人,他人通常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反馈给我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在幼年期遭受祖父母的不公平对待,对他们尚未成熟的心理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可能导致自卑、低自我价值感及被遗弃的感觉。

因此,老人与孙辈间的亲疏并非仅仅因为姓氏或血缘关系,而更多地取决于他们是否曾经真心相互关爱和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