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自古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美德。

而在困境之中他人给予自己的“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有意义得多。

那种抛却阶级差距真心相帮的情谊值得受恩惠之人铭记永生。

在安徽省就有那么一位懂知恩图报的小伙子汪明明,他在2004年曾向一名叫做“王群”的北京阿姨借过20元。

尽管时隔久远,但他依旧未能忘却对方的恩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他在二二年时找到北京丰台区劳动监察大队,希望工作人员能助自己找到那位阿姨,把钱还给她。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伙的努力下总算寻得了好心的王群。

然而后者说什么也不肯收钱,只道这是自己力所能及做的事。

不放弃的汪明明在查到王群的支付宝账户后,向她转了19元。

这故意少的1元钱表达了汪明明怎样的心境呢?多年前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年少家贫,职场遭挫

这个真情故事还得从2004年说起,彼时的汪明明还是一个初入社会的16岁小青年。

此前出生在安徽老家的他由于自小家境贫困,早早就辍学在家务农。

然而全家微薄的收入根本无法维持日常开支,汪明明思考再三决定北上打工贴补家用。

于是2004这一年,只有16岁的汪明明在老乡带领下来到了北京并入职了一家羽绒服工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轻人身上特有一种倔强清高的秉性,汪明明也如此。

凭借着一腔热血干劲,他工作起来倒是十分认真努力。

不过因为正处在青春期加上性格过于直率,在为人处事方面更爱直来直去,不懂拐弯抹角。

譬如有时候工厂会一味地安排加班,汪明明对此颇有怨言也不怎么服从老板的安排。

久而久之老板就看这个“愣头青”不顺眼,会借机刁难他。

“你总是这样和老板对着干,会吃亏的......”

工友不止一次劝他可以适当服个软,也不至于总被领导穿小鞋。

汪明明只说:“我没做错,为啥要认错?”依旧不肯对老板唯命是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导致了他们日后矛盾的激化。

一日,加完班准备回宿舍的汪明明恰好碰见来巡查的老板。

后者瞧见附近工位上还有未完成的衣服就叫他继续做,汪明明可不干了:

这明明是别人的活儿啊!为啥他得承担下来?遂果断拒绝了。

结果可想而知,愤怒的老板把他骂得狗血淋头,要不是有同乡工友阻拦着,兴许汪明明就要和老板干一架了!

回到集体宿舍的汪明明越想越委屈,他觉得现在的老板太不讲理了,仗着有钱有势就可以肆意侮辱人,也是此时他开始思考起另找工作的事情。

不过由于还压着一些工资,汪明明也不会轻易离开,他想着索性等一次性工资结算多点后再做打算。

就这样日子继续平平淡淡过了两个多月,汪明明的工资依旧“不见踪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捺不住的他就去找老板讨要,岂料老板口出狂言:

“你这工作表现还要工钱?你走好了,我也好眼不见心不烦!”

身无分文的汪明明气坏了,但眼下局势他若再猖狂些,说不定更难要到工钱了。

正当自己一筹莫展之际,年长工友的好心建议让其见到了希望的曙光。

“咱这老板也太不厚道了!没事,你可以去那个劳动监察大队督促讨薪。那里是专门帮助咱们农民兄弟讨薪的地方。”

工友继续说:

“你现在身边不是没钱吗?给,这几块钱先拿去用,等以后有了再还。”

汪明明感激地点点头,迫不及待地前往离居住地不算近的丰台区劳动监察大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处,正是汪明明邂逅恩人王群的场所,自此他们结下不解之缘,也改变了汪明明的人生轨迹。

暖心阿姨相助,“20元”成沉甸甸牵挂

北京实在太大,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而言问路找地方也是颇费了一番周折。

汪明明总共倒了两趟车,最终还是来到了监察大队的门口。

然而时逢傍晚六点多钟,里面的工作人员大多已经下班回家,就在汪明明有些失落之际,他惊喜地发现其中一个房间还有灯亮着。

彼时彼刻的那盏灯,宛如照亮了他坎坷的人生路,令自己更多了几分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