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碧城(1883年—1943年1月24日),原名贤锡,字遁天,号碧城,晚年法号宝莲,亦有署名兰清、信芳词侣等。 中国近代女词人,中国近代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之一,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开创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先例的民国奇才女。

清代山西省学政吕凤岐三女。母名严士瑜,工诗善画、颇有才名。幼承家学,七岁能作巨幅山水画,十二岁诗文俱已成篇。1903年春任天津《大公报》编辑,不久任天津女子师范学校校长。1918年赴美留学,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回国后在上海参加南社。与秋瑾为挚友,力倡女权运动,反对封建专制。

其所作诗词清丽明快,多写异域风情,饶有新意,颇得樊增祥激赏,誉之为“姑射婵娟子”,龙榆生称之为近三百年名家词之“殿军”。通晓英、法、德三国文字,精研释典,大力弘扬佛旨。有《信芳集》、《晓珠词》,词集一名《信芳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吕碧城一生独身到老,其为何错过姻缘?关心、好奇的人不少。她自己后来半开玩笑地解释道:生平所见,可称许的男子不多,梁任公(梁启超)早就有妻室了,汪季新(汪精卫)呢年岁又较轻(其实与她同岁),汪荣宝(担任过驻比利时、瑞士、日本公使等职,有《清史讲义》等著述)也不错,不过也有家室了。“我之目的不在资产及门第,而在于文学上之地位。因此难得相当伴侣,东不成,西不合,有失机缘。”

这番话既是调侃,也非虚言一能入她法眼的男子,本来就寥寥无几,分量和年岁相当,又还虚位以待的,更是寥若晨星,当然就宁缺毋滥了。吕碧城同时也补充道:“幸而手边略有积蓄,不愁衣食,只有以文学自娱耳。”她自有资产,无须为衣食之忧而勉强嫁人,当然更多了一分挑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绝.感怀 清末至民国 · 吕碧城

荆枝椿树两凋伤,回首家园总断肠。

剩有幽兰霜雪里,不因清苦减芬芳。

在清末至民国的历史长河中,吕碧城以其独特的才情和气质,留下了这首感怀之作。她以荆枝、椿树为喻,描绘出家族的没落与衰败,勾起了对故土家园的深深眷恋。然而,即使身处艰难困苦之中,吕碧城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清高与坚韧,如同霜雪中的幽兰,不因环境清苦而减损芬芳。
吕碧城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家族凋零的景象。荆枝与椿树,曾是家族繁荣的象征,如今却凋伤满目,令人痛心疾首。她回首往昔的家园,心中满是断肠之痛。这些曾经的荣光,如今只能在记忆中寻觅。
然而,吕碧城并未被困境所击垮。即使在寒霜冷雪中,她依然保持着那份不屈不挠的精神。她以幽兰自喻,那是不为环境所动,不为苦难所折的品质。尽管生活艰辛,她依然保持着内心的芬芳,那份清高与坚韧,使她在困厄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吕碧城对家族兴衰的感慨,更体现了一位女性在动荡年代中的坚韧与不屈。她用文字描绘出内心的世界,让我们感受到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在荆棘与霜雪中,吕碧城用她的诗歌为我们点亮了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困境中坚守自我,绽放光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绝.写怀三首 其一 清末至民国 · 吕碧城

大千苦恼叹红颜,幽锁终身等白鹇。

安得手提三尺剑,亲为同类斩重关。

这首诗是吕碧城在表达对红颜薄命的感慨,以及她对人类命运的深深忧虑。她用"大千苦恼"来形容世界的苦难和人生的艰辛,同时也表达了她自己内心的痛苦和烦恼。她感叹红颜易逝,命运无常,即使再美丽的女子也无法逃脱生命的束缚和命运的安排。

"幽锁终身等白鹇"这句话,吕碧城用"幽锁"来形容红颜的命运,就像被锁在深宫中的宫女一样,终身被束缚,无法自由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而"白鹇"则是一种美丽的鸟类,常常被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子。吕碧城在这里将红颜比作美丽的鸟类,但是她们却被命运所束缚,无法像白鹇一样自由地飞翔。

最后两句"安得手提三尺剑,亲为同类斩重关",吕碧城表达了她对女性自由的渴望。她希望能够拿起手中的剑,为同类斩断重重束缚,实现女性的自由和解放。这里的"同类"指的是所有被束缚和压迫的女性,而"重关"则是指那些束缚和压迫人们的制度和观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绝.写怀三首 其二 清末至民国 · 吕碧城

任人嘲笑是清狂,痛惜群生忧患长。

无量沙河无量劫,阿谁捷足上慈航。

诗中首句“任人嘲笑是清狂”,看似自嘲,实则表达了吕碧城对当时社会的无奈和悲凉。她心怀高远,却不被世人理解,遭受到无端的嘲笑和轻视。但她并不在乎这些,因为她深知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痛惜群生忧患长”,吕碧城对人民的苦难深感痛心,她为国家的未来担忧,为民族的命运哀痛。她的心中充满了对民众的关爱和悲悯,她的诗篇充满了人性和温度。

“无量沙河无量劫”,这是吕碧城对历史长河中无数苦难和战乱的感叹。她用“无量沙河”比喻历史的长河,用“无量劫”形容历史上的无数灾难。她对历史的反思,对未来的忧虑,都融入了这一句诗中。

最后一句“阿谁捷足上慈航”,吕碧城用“慈航”比喻救世的道路,她希望有人能够捷足先登,引领民众走出苦难。她的愿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在诗的最后发出了这样的呼声。

吕碧城的这首诗,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和对民族未来的期盼。她用简练的文字,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她的诗篇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更是对未来的期望和呼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绝.写怀三首 其三 清末至民国 · 吕碧城

苦海超离渐有期,亚东风气已潜移。

待看廿纪争存日,便是蛾眉独立时。

在苦海中超脱离世,渐有希望,东方世界的风气已悄然改变。等待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天,便是女子独立自主的时刻。

这首诗以苦海为起点,描绘了清末至民国时期社会的苦难和动荡。诗人通过描绘苦海的超离,暗示着人们的内心渴望和追求。而“亚东风气已潜移”则暗示着东方世界的变革和转型,这种变革和转型为女性独立自主提供了可能。

最后两句“待看廿纪争存日,便是蛾眉独立时”,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和对女性独立的坚定信念。廿纪是指二十世纪,诗人认为在这个世纪结束之前,世界将会经历一场激烈的竞争和变革。而在这个过程中,女性将会独立自主地展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

整首诗通过描绘苦海的超离、亚东的变革和未来的希望,展现了一个女性独立自主的形象。诗人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等,使得这首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清末至民国时期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变迁,对于我们了解那个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