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选择科研的原因大不相同 —— 有的是源于穿梭于数据与实验之间的初心;有的是为了缓冲现实的压力;有的则为了驱动更高的人生追求。

这也造就了科研圈这个千奇百怪的生态系统,如果把科研人比作一种动物,你有想过你会是哪种吗?

你可能是那位善于窥探的学术长颈鹿,或许是经常喷墨的学术乌贼。但请小心,不是每个动物都那么光鲜亮丽。现在,快来看看,你会是哪个动物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NO.1 学术界的机智鬼 —— 学术秃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的眼里充满了狡黠,总能准确地捕捉到导师忙不过来丢下的那些项目。这些秃鹫们,总是在合适的时机盘旋而下,优雅地拾起这些被遗忘的科研「美食」。

他们深知一条科研真理:在项目的天空中,没有什么是浪费的,只要你够机智,每一片被遗弃的项目都可能是你展翅飞翔的起点。

NO.2 科研界的「高情商」窥视者 —— 学术长颈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凭借得天独厚的高视角,他俯瞰全局,观察着同事的实验进度条,甚至还能伸长脖子偷窥隔壁课题组的成果。就怕别人数据比自己多,就怕别人先发 SCI。啊,这就是科研版的「邻居家的草比较绿」现象。

他们不仅是科研的观察者,更是情绪的调节师。在这个看似平静的科研生态中,也许正是这些有趣的角色,给了科研世界无限的活力和乐趣。

NO.3 实验室的夜行侠 —— 学术猫头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可能从未见过他们在日光下活动,因为他们信奉的是「太阳出来我就睡,月亮升起我就醒」。昼伏夜出,错峰实验,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逆生物钟,与世界擦肩而过,拥抱着星光下的寂静实验室。

当人们开始打哈欠,他们才开始慵懒地伸展身体,像个深思熟虑的哲人,用一杯咖啡来唤醒沉睡的灵魂,是科研人里身体素质最硬的那一挂,主打一个不怕死。

NO.4 真正的科研界小勇士 —— 学术屎壳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家伙可是个真正的「文字农夫」,只要导师的任务下来,不管是什么,他都能一肩扛起,哪怕是堆积如山的文献、数据分析中的层层大粪。他的座右铭是:「给我一篇论文,哪怕跟 shi 一样,我也要把它搓圆搓扁,搓成顶级期刊的模样」。

当你看到那些不知疲倦、在科研路上默默耕耘的学术屎壳郎时,不妨给他们一个赞赏的眼神。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如此坚持到底的,除了学术屎壳郎,还有谁呢?

NO.5 学术界的小叛逆 —— 学术柴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一种特别的物种,一头倔强得可爱的「犟种」。当导师说「左转」,他偏偏要往右。导师说「数据有问题」,他义正言辞地坚持自己是对的,直到导师掏出「终极技能」—— 一通怒骂。

不过,他也有着对于科研的执着和自我的判断,这不,学术创新的灵感大概就藏在这里呢。

NO.6 科研界里的微观英雄—— 学术草履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说,他是那种在课题论文面前能神奇变身成脑容量为零的单细胞生物。面对实验数据,他经常呈现出一种「高深的迷茫」状态 —— 你知道的,那种目光空洞、思维停滞的呆萌样。

这不是他不想说什么,而是他正在进行一项超乎寻常的思维活动,那就是:怎样才能优雅地保持沉默,而不被人发现自己其实什么也没想。

NO.7 科研界的记忆魔咒 —— 学术金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面对导师的每一个指导都会点头如捣蒜,眼里闪烁着「我全都明白」的光芒。然而,这种光芒持续的时间大概跟金鱼的记忆一样,只有三秒钟。

导师一转身,他们那刚刚还闪亮的悟性瞬间被清空,留下一脸茫然:「刚刚导师说什么来着?」然后他们会在文献的海洋里漫无目的地游弋,偶尔还会撞上写到一半的论文草稿,停下来,疑惑地眨眨眼:「这是谁写的?啊,原来是我」!

NO.8 科研池塘的好梦者 —— 学术癞蛤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师戳一下,他就蹦跶一下,仿佛凭这个就可以跳到职业生涯的下一个高峰。实际上只是从一篇小综述跳到了组会的数据汇报,但在他心里,每一次跳跃都是向着未来科研大亨身份的一小步。

白天,他们或许看起来慵懒无力,但夜幕降临时,他们的脑子里却全是赚大钱的美梦 ——「啊,等我毕业了,准备接受那满屋的金币雨吧」!

NO.9 实验室的「黑马」—— 学术章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擅长给实验室抹黑,用各种方式让实验室出糗。它他们是那种在学术会议的舞台上,一经提问就能释放墨汁,制造出一片混乱的奇特生物,仿佛他的导师什么都没有教给他。一个 Pre,它他能转瞬间变成「迷雾制造机」,让所有评委都陷入一个思维的黑洞。

有时候,你甚至可以听到它他在心里偷偷地念叨:「求求你们,别再问了,我只是一只想要安静做研究的乌贼啊」。

NO.10 科研界的情绪稳定王者 —— 学术树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家伙将「缓慢」和「持久」发挥到了极致。抱着的不是树,而是他们那看似永不放弃的课题。他们很享受做实验的一分一秒,对结果毫不关心。你踢他一脚,他可能会考虑微调一下数据;你不提醒他,他就安心地挂在那里,享受科研的慢生活,让他换课题就像让他再投胎一次一样。

学术树懒的工作节奏让导师们头疼不已,但也无可奈何。因为他们根本不担心延毕,主打情绪稳定。

NO.11 学术会议追随者 —— 学术蝗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他们的口号是:「走到哪里,茶歇就清空到哪里!」这些家伙对于数据和实验可能不是那么上心,但提到学术会议的茶歇,那绝对是满腔热情,瞬间变身为 「茶歇探测器 」。

当学术蝗虫出现在会议现场,你可以肯定,那些精美的小点心和咖啡将会瞬间消失。他们以惊人的速度在每个茶点前驻足,不是品尝,而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快速转移 —— 从盘子到嘴巴,效率惊人。

NO.12 实验室的生存能手 —— 学术蟑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天,这些小家伙准时进行他们的「零食巡逻」,在每一个师兄师姐师弟师妹的桌上寻觅美味。

别看他们平时不起眼,但到了找零食的时候,可谓是行云流水,熟门熟路。下次再看到有蟑螂般的身影在办公室溜达,导师或许可以不用拿起拖鞋拍死他们,而是可以看看他们这次又能从哪个角落里搬运些什么「科研补给」回来。

不论是学术屎壳郎还是学术蝗虫,或是那些夜以继日的学术猫头鹰,每一种科研界的奇葩生物都有其独特的生存方式。

在这漫长而曲折的科研之路上,明确自己的定位和目标就像是给自己配上一副高级导航系统,即使偶尔离轨,也能快速找到回家的路。

最终,无论你是哪种类型的学术动物,记住这条科研之路上的金科玉律:定位清晰,目标明确。不要让自己沉迷于科研的泥潭而忘记了前进的方向,不要让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溜走。

在这条漫长的科研路上,每一步都应是向着光明地迈进。所以,振翅高飞吧,即使你是一只地面上的屎壳郎!

动图来源:giphy官网
草履虫、章鱼、屎壳郎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蝗虫蟑螂图片来源:小红书
本文思路取自小红书昵称:小楼伪科研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