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位:秦良玉

《明史·秦良玉传》,中国数千年历史中,唯一因战功封侯,并单独载入正史列传的巾帼英雄。

秦良玉,四川忠州人,石柱宣抚使马千乘的妻子。公元1613年,马千乘病逝,她接替丈夫出任石柱宣抚使。

她武艺高超,擅长骑射,行军治兵,号令严明,所领军队号称“白杆兵”,远近闻名。

平定西南土司叛乱、进京勤王大战皇太极、重庆大败张献忠,明朝末年,秦良玉率领的“白杆兵”,纵横南北,所向披靡,未尝败绩。

崇祯皇帝时,秦良玉因进京勤王有功,加封“二品诰命夫人”。南明时期,秦良玉被任命为四川招讨使,加封太子太保衔,封忠贞侯。

1648年,病逝于四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九位:李定国

从农民起义军中崛起的一代名将,大明王朝最后的战神。

李定国,陕北榆林人,早年参加张献忠的起义军,因骁勇善战,被张献忠收为养子。张献忠死后,归顺南明政权,共同抵抗满清八旗军的入侵。

公元1652年,李定国率军八万出征清军,三战三捷,收复湖南、广西大部分土地。

在桂林大捷中,逼得定南王孔有德自杀;在湖南衡阳大捷中,杀死清军主帅敬谨亲王尼堪。黄宗羲盛赞李定国:“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戊午以来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一月之间,连续击杀清定南王孔有德、敬谨亲王尼堪,收地三千余里,取得了自万历以来,明军正规军都不曾取得的战绩。

公元1659年,李定国指挥磨盘山战役给予清军最后一次沉重的打击。公元1662年,吴三桂杀死了永历帝。李定国闻讯,悲愤成疾,不久去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八位:袁崇焕

袁崇焕明朝的将领中名气很大,因为数百年来,关于他到底是国之柱石,还是国之大贼的争议从未停止过。

袁崇焕本是一介书生,天启元年,进京参加朝廷举办的大会,商讨对抗后金的办法。在此期间,他不顾个人安危,单骑到山海关外考察前线情况。

后主动请缨,前往辽东任职,由山海关监军累迁宁前兵备道,任上辅佐督师孙承宗构筑关宁锦防线,并于天启六年,在宁远战役中,一举重创努尔哈赤,使其不久后丧命。

后因遭到弹劾罢官,崇祯即位后,得到重新启用,担任蓟辽督师,总领辽东军务。但因“五年平辽”的大话和擅杀毛文龙,遭到崇祯的猜忌。

公元1629年,皇太极绕过袁崇焕的关宁防线,直逼京城。崇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将袁崇焕抓捕下狱。

崇祯三年(1630),崇祯帝以谋反大逆罪,将袁崇焕凌迟处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七位:蓝玉

蓝玉,明朝开国名将,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开平王常遇春妻弟。

蓝玉参加朱元璋义军之初,在常遇春帐下,每战先登陷阵,屡立战功,由一名下级军官,逐步升至大都督府佥事。

明洪武十二年,封永昌侯。洪武十四年九月,任征南副将军,同征南将军颍川侯傅友德、副将军西平侯沐英率师30万征云南,擒元平章达里麻于曲靖,梁王走死,取大理、鹤庆、丽江等地。云南平定,蓝玉功为最多。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率十五万大军北征漠北,趁黄沙漫天,突袭北元大营,在捕鱼儿海(今贝加尔湖)俘获北元众多皇室,另外俘虏七万多人,牛马无数,北元主力伤亡殆尽,朱元璋大喜,封蓝玉为凉国公。

后自恃有功,骄横跋扈,引朱元璋不满。洪武二十六年,以谋反罪被杀,牵连列侯功臣、文武大吏以及偏裨将士达2万余人,故称之为“蓝狱”。

蓝玉在徐达、常遇春这批名将在世的时候,只能算是猛将先锋,在独立率军荡平漠北的时候,大明功臣名将能战的已经寥寥无几,此时更年轻的蓝玉如果能学会低调,加上自己本来就依附于太子朱标,这足够他安身立命的,奈何狂妄的他终究吞下恶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六位:常遇春

史书记载常遇春,力大无穷,擅骑射,精通多种兵器,堪称大明第一猛将。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常遇春落草为匪,后投奔朱元璋。每次战斗前,常遇春都会主动请缨做先锋,破阵杀敌,所向披靡。

常遇春属于张飞、典韦类型的猛将,经常对人说,只要给我10万大军,就可以横行天下。因此在军中得了一个“常十万”的诨名。

公元1366年,讨伐张士诚时,先取淮东,后占浙西,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随后进军北上,攻克大都,灭亡元朝。明朝建立后,封鄂国公,洪武二年,病卒军中,追封开平王。

常遇春对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朱元璋对他也很器重,曾评价说:“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摧锋陷阵,所向披靡,莫如副将军遇春信矣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五位:孙承宗

清朝人张廷玉在编撰《明史》时写到:“夫攻不足者,守有余,度彼之才,恢复固未易言,令专任之,犹足以慎固封守。”

让他进攻不容易,但坚守绰绰有余,以他的军事才能,恢复辽东的土地很难,但如果一直让他经略辽东军务,那肯定可以守住山海关、宁远等地,清军不可能由此入关。

在明末交战的将领中,能够得到清朝史官如此高的评价,只有孙承宗一人。

孙承宗是天启朱由校的老师,官至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作为一位有爱国之心的忠臣,在国家危亡之际,孙承宗主动请缨前往辽东,抵抗后金的进攻。

在督师山海关的四年时间里,他整肃军纪,开垦土地,练兵11万人,先后收复大小城池54座,收复土地400余里。

袁崇焕、祖大寿、吴三桂所仰仗的关宁防线,就是由他亲手设计并打造的。在此后的20余年间,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都未能打破这道壁垒森严、布防严密的军事防线。

崇祯即位后,因遭弹劾,罢官归乡。

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军入关进攻高阳县城,76岁的孙承宗亲率全家参与守城。城破后,誓死不降,自缢而死。

他的5个儿子,6个孙子,2个侄子,8个侄孙,全部战死,孙家老幼妇孺共百余人,全部遇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四位:于谦

土木堡之变后,指挥了京城保卫战,为大明朝续命200年。

1449年,年轻的明英宗率军北征,遭到也先的围攻,50万大军全军覆没,一同战死的还有数百位公侯将帅。

消息传回北京,举朝震动。面对来势汹汹的也先,兵力空虚的京城,人心惶惶,很多大臣力主迁都南京,以避其锋芒。

就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于谦站了出来,他以南宋为例,痛批迁都的危害,力主死守京城。在他的建议下,监国的朱祁钰即位,任命其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城的防务。

于谦广招民兵、赶制兵器、据守京师九门,采取坚壁清野的办法,使瓦剌军找不到粮食补给;之后命石亨率神机营埋伏也先,瓦剌大败,也先又害怕被各地勤王部队包围,连忙撤出京师郊外,退回草原,不久与明朝议和,明英宗也被送了回来。

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钰病重无法上朝,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密谋发动了“夺门之变”,拥立朱祁镇复位。在之后的清算中,朱祁镇听信徐有贞等人的谗言,以谋反罪处死于谦。

史载:天下冤之。《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位:戚继光

南击倭寇,北御蒙古,一支“戚家军”纵横天下,无人能敌。

戚继光出身武将世家,16岁就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正四品),开始了军旅生涯。在山东期间,他严肃军纪,整顿军备,抵御了来自海上的倭寇侵袭。

嘉靖中后期,东南沿海倭患愈演愈烈,戚继光被调往浙江,担任都司佥事,后升任参将。为了打败倭寇,他在义乌招募农民、矿工,配以精良鸟铳、刀剑、铁甲;又创造攻防兼宜的“鸳鸯阵”战术,灵活作战,每战多捷,世人称为“戚家军”。

戚家军建立之后,在戚继光的率领下,转战浙江、福建、广东,与倭寇大小上百战,近乎全胜。据史料记载,戚家军累计斩杀的倭寇有十余万人,杀的倭寇闻风丧胆,基本荡平东南沿海倭寇。

东南沿海太平之后,朝廷又调戚继光到蓟州,负责抵御北方的少数民族。在蓟州,戚继光加固、维修长城,训练士兵,整肃军纪,有效的抵挡了少数民族的入侵。

戚继光不仅会带兵打仗,还擅长研究战术战法,武器阵型,他留下的兵书《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是明代最著名的兵法之一。

所谓“在镇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继之者踵其成法,数十年得无事。”

不仅他在时平安无事,他不在,继任者只要学习他的兵法,按照他制定的战术战法,仍然可以保证边境太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位:王守仁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他传奇一生的起点是在贵州的龙场,在被贬此地之后,他顿悟得道,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自明朝至今500余年,心学一路发展壮大,名徒遍天下,对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乃至全球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武宗后期,王阳明得到重用,出任督察院左佥都御史,在巡视江西时,他组织训练了一支民兵武装力量,一举荡平了当地数十年的匪患。

不久后,恰逢宁王朱宸濠叛乱。王阳明率军前去平叛,在他的指挥下,平叛大军避过士气正盛的叛军主力,奇袭宁王的老巢南昌,宁王急忙回援被前后夹击,鄱阳湖一战擒获宁王。只用了35天就平定宁王之乱,朝野震惊。

很难想象,一个整天读书,研究哲学的人,居然还是一个调兵遣将,运筹帷幄的高手,不得不服王阳明。

战后,王阳明因功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

嘉靖七年(1529年),病逝于江西大余县一舟中。 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纵观明朝武将,能够善终的不多,今天所说的十人中,秦良玉、李定国眼见国破家亡,抑郁而终;戚继光晚年被贬,在穷困失意中死于家中;孙承宗坚守孤城,自缢身亡,全家英勇赴死;其他如于谦、袁崇焕、蓝玉等,全部获罪,死于非命,纵观十人中,只有王守仁一人算得上善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位:徐达

徐达是最早追随朱元璋的将领之一,攻取南京,转战皖南,大败陈友谅,灭张士诚,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赫赫战功。

明朝建立后,徐达率军北上一路攻下山东、河南、河北,并攻破元朝的大都北京城,收缴元朝典藏的图籍,将其运往应天。

作为中国古代十大名将之一,大明第一名将,开国第一功臣,开国六王之首,淮西二十四将之首。

朱元璋能够得天下,说徐达有一半的功劳,应该没人会反对。

可是功高震主,为了给皇太孙朱允炆即位铺路,朱元璋在晚年,大肆屠杀武将能臣,徐达也不例外。

洪武十七年(1384年),徐达在北平留守时得了背疽,不能吃烧鹅等发物,但朱元璋却命人送去一只烧鹅,徐达只能含泪吃完,不久后身亡。

徐达死后,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赐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又为他御制神道碑文,允许其肖像功臣庙、配享太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