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梁卫在鹦鹉育雏基地内工作。(受访者供图)

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 摄影报道

“他姓梁,我也姓梁。我们不是兄弟,却胜似兄弟。”4月16日,与记者谈及自己从外省回四川创业的经历,梁卫多次提到一位同姓的“兄弟”。

今年38岁的梁卫,来自南充营山,多年从事鹦鹉养殖、训练与销售。他口中的“兄弟”,名叫梁远芳,是达州市达川区万家镇五洞村村支书。在南充-达州组团培育省域经济副中心的大背景下,两人以鹦鹉为媒,用一场“双向奔赴”,培育出一个年产值3000万元的全新产业,共同锚定建设四川最大鹦鹉萌宠交易中心的目标。

这场“双向奔赴”的背后,流淌着浓浓的乡情。“五洞村离我老家只有100多公里,所以我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乡在创业。”梁卫说,在外打拼多年,五洞村让他漂泊的心得以安放,他会用奋斗和奉献去回馈这份乡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梁远芳到基地调研鹦鹉养殖。曾业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村庄的梦想

五洞村,是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在村支书梁远芳的脑海里,装着不少关于这个村的“梦想”。

“最近几年,村里的种植业、养殖业都发展起来了,但特色还不够明显,龙头企业还不够多,一些资产、资源还没盘活。”梁远芳告诉记者,除了补齐这些短板,他们还想拥有自己的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链,让村里的老百姓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10多年前,这个地处川渝边界线附近的小村庄,曾是典型的“空壳村”。村里的年轻人,出门务工挣钱,是一种常态。

“村里没有人,如何发展?”梁远芳越来越意识到,尽管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但年轻人习惯在外打拼的局面仍然需要扭转——引才,成为梁远芳这些年的“头等大事”。

“不但要引得回,还要留得住,要有好规划、好项目。”最近几年,梁远芳坚持召开在外人士座谈会,动员他们回来建设家乡。梁小建、梁尤双、王达川等一大批在外务工人士回乡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

与此同时,村“两委”班子也吸收了不少优秀返乡人员,推动全村建设大步迈进,村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五洞村产业兴旺,环境优美,道路通畅,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幸福村和旅游村。

除了本村人,其他地方的能人,也是梁远芳引才的目标。“能投资上千万元的,甚至是上亿元的老板,多多益善。但这样的老板,真不好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特殊的爱好

梁卫,原为广东深圳一家大型国营企业员工,工作内容是开大货车送石油。

“当年,我做到了车队维修班的班长,月薪2万,好多人都羡慕。”梁卫说,虽然工资很高,但他始终不满意,总想着趁年轻出去闯荡一番。在他看来,给别人打工,一辈子也当不了老板,这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我从小就不安分,属于性格比较叛逆的那种人。”梁卫告诉记者,他小时候经常爬树掏鸟窝,是个调皮鬼。但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有了一个“特殊的爱好”。

虽然调皮,但梁卫每次掏鸟窝后,都不会破坏鸟蛋,而是想办法将它们孵化出来。看着一只只小鸟破壳而出,他时常兴奋得手舞足蹈,赞叹大自然的神奇。

不过,梁卫还小,不懂抚养小鸟,常常把小鸟养死。彼时,他又会伤心大哭,发誓“再不掏鸟窝了”——过不了多久,好了伤疤忘了疼,梁卫又会忍不住去爬树掏鸟窝。

“我是真心爱鸟!”梁卫解释,他一直期待着,自己能成功地把一只小鸟养大。长大后,梁卫到处学习养鸟知识,经常找花鸟市场找老板请教。后来,梁卫买了一只八哥,终于养成功了。他每天和这只八哥形影不离,开货车也要放在驾驶室。经过驯养,这只八哥不仅学会了简单对话以及背诗、唱歌,还会给他梳头。

驯养八哥的成功,让梁卫走出了童年的阴影。他对鸟儿的爱,也如黄河决堤般泛滥。

“吃饭,洗澡,睡觉,我都带着那只八哥,我老婆吃醋得很,说我玩物丧志。她有一次生气,直接一脚将八哥踹飞。”出于无奈,梁卫将这只八哥卖了,广东潮州一位爱鸟人士上门取货,6800元成交。

“虽然价格诱人,但真是舍不得卖。”有些“不甘心”的梁卫,自那时起,就开始谋划开一家花鸟店——必须让老婆也成为爱鸟人士。商议多次达成一致意见后,夫妻俩终于在深圳开店了。梁卫也正式辞去高薪工作,结束打工生涯,当上了自己的“老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善于表演各类节目的金刚鹦鹉。曾业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次美丽的邂逅

梁卫怎么也没想到,多年以后,他的人生轨迹,会与梁远芳产生交集。

“之前学到的养鸟、驯鸟技术,在我们开店后派上了用场。”梁卫告诉记者,在深圳开实体店期间,他又不断学习、钻研,最终选择以鹦鹉驯养和销售作为主要业务。

不过,由于入行时间不长,经验积累不够,梁卫也踩过坑。

“广东没有鹦鹉雏鸟卖,我们进货只能往福建跑。”2016年,梁卫一次性订购500只鹦鹉雏鸟,成交总价30万元。“那时不懂鹦鹉繁殖,辨别不了鹦鹉雏鸟的健康度,拉回来不到一个月,这批鹦鹉就死得差不多了,对方咬定是我自己没养好,不认账,我欲哭无泪。”此后,梁卫下定决心,一定要掌握各种鹦鹉从孵化到驯养的全链条技术。

“福建的鹦鹉是从台湾引进的,台湾人工养殖鹦鹉已有上百年历史,所以我专门找了台湾人拜师学艺。”梁卫介绍,当年仅有沿海一些城市发展鹦鹉驯养产业,掌握过硬的技术后,他抓住商机,不断扩大业务规模,逐步将自己的爱好变成了闯荡市场的资本。

新冠疫情发生后,梁卫转移阵地,与人合伙到东北建起鹦鹉养殖基地。但当地的气候,不适合鹦鹉繁殖,梁卫的事业发展陷入僵局。重新建一个养殖基地,刻不容缓。

2022年初夏,梁卫在乡友的邀请下,回到四川散心。达州市达川区万家镇五洞村的月亮湾生态观光园,是他们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在这里,梁卫与梁远芳完成一次美丽的邂逅。

“鹦鹉养殖,很有特色,也很有前景,就到我们村来发展吧,我们给你提供场地,帮你争取政策支持。”通过简短的攀谈,梁远芳主动向梁卫伸出橄榄枝。梁卫经过一番考察,重新燃起了干事创业的激情,当天便作出决定——就这儿了!

不到一个月时间,梁卫便从东北运来3000多只不同品种的鹦鹉,并注册成立四川慧达康科技有限公司,在五洞村建立鹦鹉养殖基地。游客到果园采摘不仅可以观鸟,还可体验鹦鹉学舌的妙趣横生,“观鸟经济”迅速成为当地的乡村旅游新业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客商在基地观看鹦鹉表演(受访者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共同的目标

“2022年8月,鹦鹉养殖基地开建,当年10月开始建厂。”梁远芳介绍,鹦鹉养殖产业的引进,盘活了村里的闲置资产,废弃多年的村小和养猪场重新焕发生机,村里每年还可获得3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发展,我们基地已发展到1.2万平方米规模,目前已建立了三大功能区。”梁卫介绍,截至目前,他们已在五洞村累计投入近2000万元,成功培育出虎皮、牡丹、小太阳、大菲胸、金刚等15个品种的鹦鹉,年孵化15万余只。

“直播销售,是我们重要的渠道之一。人气旺的时候,一天直播,销售收入可以达到4万元以上。”据梁卫估算,今年的年产值预计可达1000万元以上。2025年,基地扩大规模并增加萌宠品种后,年产值将超过3000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梁卫夫妻俩通过直播销售鹦鹉。(受访者供图)

鹦鹉特色养殖产业发展起来了,五洞村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我来上班两个月了,现在每个月收入有6000元左右,如果销售数据起来了,加上提成,超过8000元问题不大。”家住养殖基地附近的曹淋笑着说,在鹦鹉养殖基地里“育雏”,工作轻松,而且待遇比进工厂打工还要高,她再也不想去省外了。

刚大学毕业半年多的易姚,学的是工商管理专业,如今也被梁卫招进了基地,负责公司财务管理。这个“00后”小伙子能力强,原本在达州工作,被梁卫高薪挖了回来。

在养殖基地里,记者见到不少操着外地口音的员工,其中大多数是年轻人。“有重庆的、贵州的、湖南的,也有山西的、山东的、陕西的,之前还有江苏的、广西的……他们都是来学习鹦鹉养殖技术的,学好了技术,再从我们这里引种回去。”梁卫说,他们的到来,给五洞村的乡村旅游增加了客源,也让基地里的鹦鹉飞出了四川,飞向了全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基地内的驯鸟师教鹦鹉表演“投篮”。曾业 摄

“村里刚开了会,决定依托鹦鹉特色养殖产业,在五洞村建设四川最大鹦鹉萌宠交易中心,带动全村的群众共同富裕——这也是梁卫的愿景。”梁远芳说,这一个全新的产业,目前已走上发展正轨,着眼未来,他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来到五洞村一年多,我已经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乡。”梁卫说,他与五洞村的“双向奔赴”,背后是浓浓的乡情。他会用奋斗和奉献,去回馈这份流淌着的乡情。